01
在贫困时自信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他写了孙少平与书结缘的故事。
孙少平在上初三时养成了看课外书的习惯。原来,有一次去润生家,看到他们家的箱盖上有一本他妈夹鞋样的厚书,名字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起先他没在意,后来随便翻翻,又觉得不对劲。明明一本炼钢的书,可里面却不说炼钢炼铁,说的全是一个叫保尔柯察金的苏联人的长长短短。
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想看看这本书倒
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借回去,一个人躲在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赶天黑前看完了这本书。
他感受到在群山包围的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而重要的是,他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
读书,不能直接摆脱贫困,但能给人前行的力量和温柔的抚慰。
02
在迷茫时自救
帆书创始人樊登曾在公开场合讲过自己初进中央电视台的情形。
“我策划的节目开播遥遥无期,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领导的肯定,甚至领导都不知道有我这个人;我常常无事可做,一个月最多工作一两个星期,生活被巨大的空白占领;随之而来的是收入低、房租高、压力大。”
这些让樊登陷入最现实的困境。他感到深深的恐惧,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从心底蔓延而出,让人抓狂。有时候甚至会焦虑到失眠。
有一天,他灵光乍现:何不重读《论语》?反正有大把时间,与其这样胡思乱想,不如好好读书。于是,把不同版本关于《论语》的解读买回家,后来发现,自己的痛苦和担忧孔子也有过。
这不是一个人的痛苦,而是千百年来每个人都会有的痛苦。而在痛苦面前,孔夫子,坚定、勇敢、亲切,甚至可爱!
樊登感叹:无论你多大年纪,身在何方,只要你有需要解决的困扰,就一定可以在《论语》中找到答案。
读书,让人在迷茫中心有所定、心有所安、心有所期。
03
在不适时自愈
有的人说自己很想读书,但抽不出时间,没时间,太忙了。
上班一天很累了,回家就躺在床上玩手机,刷短视频,还有的每天就是照顾孩子和家人的一日三餐,忙完了,也很累了。
刚开始时,我们会想要改变,但后来变得麻木了,觉得自己根本抽不出来一点空闲时间,哪有时间读书。
这些冠冕堂皇的借口、自以为合理的理由,只能让自己与读书渐行渐远。
实际上,读书有些时候真是治愈自己的一种方式。
读书时,可以给自己喘息的机会,让自己停下来,认真地思考自己,整理自己,可以不受束缚,汲取别人的智慧。
越是习惯读书的人,越是能够轻易地治愈自己,不被眼前琐事牵绊,不为生活杂事烦恼。
随着书籍的浸润,自己内心和灵魂充实而愉悦,自可抵挡前方密布的荆棘,自可面对前路的坎坷风浪。
杨绛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人与人际遇不同,但所处困境大抵相似。
让我们把读书当作习惯,你我所遇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