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11.18 感君传道,修行在己

2019.11.18 感君传道,修行在己

作者: 黑羽肃霜 | 来源:发表于2019-11-18 00:37 被阅读0次

    1 晓风老师

    晓风老师是我初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上第一堂课时,她走进教室,剪着一头短发,带着茶色的墨镜和白色的丝巾。接着她和我们说,自己是科班出身的语文老师,是今年才突然看上这一行的,又说她的本名里是“锋”字,因为嫌爹妈给的这个字太过犀利,写文章署名的时候很喜欢用“风”字代替。初一语文课本的第一篇文章,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我们那时候总觉得这是一种奇妙的巧合,让人会心一笑。

    后来她还时不时在课堂上和我们说些对文章和世事的看法,初一的小屁孩听得似懂非懂,却觉得十分有趣。我这个人别的优点没有,对于很多事的细枝末节却记忆犹新。若干年后想起来,大约像是武侠小说里内功深厚的祖师爷对后生晚辈的谆谆教诲,内容有些生涩,一时半会儿嚼不烂,囫囵个儿吞下去,待得日后自会验证。

    晓风老师“开创性”地使用了一男一女双语文课代表的制度,我便是那个男语文课代表。为此我曾经耿耿于怀。因为初中三年,我一直想当数学或是英语课代表(那时候凭着小聪明,成绩还算不错),可这个职位我到初中毕业都没卸任。我那时还腹诽了一阵子,凭啥晓风老师只给我们当了一年的语文老师,我这个语文课代表却要干满三年。

    初一的第一次半期考,我的语文成绩并不理想。我记得那似乎是一份很难的卷子,我考了七十多分。家长会的时候,我妈非常担忧的去问晓风老师,我的儿语文成绩这么差今后可怎么办。谁知道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语文老师反问了一句,这么难的卷子,他考七十多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弄得我老娘瞠目结舌,回来之后似乎大为光火。

    那次半期考似乎是因为古文拉了不少分数。奇妙的是,我后来对文言文的兴趣,大抵自伊而始。

    时光一别二十年。她大概不会知道后来考上省重点高中的我成绩并不理想。而我在文理分科的时候因为政治这个短板选择了理科。更不会想到,我最后成了一名程序员而且娶了一个政治老师。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天真而恶趣味。

    2 榕城老师

    提起榕城老师之前,我先说一说我对福州方言的看法。

    得益于“家学渊源”,我的福州话还算不赖。不管是与人沟通,或是说些俚语谚语也都听得懂。然而福州的大环境则是,大多数老福州人不愿意将福州话传承下去,总觉得下一辈应该学好普通话。浓重的乡音在公开场合也难登大雅之堂。

    文化认同的缺失,是整个方言断档的主要原因。我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经在班上做过统计,一个班四十五号人,会听福州话的大约占三分二,会说的人不到十个。如果大家有看过一些印度电影就知道了,印度语相当于印度百姓的方言,英语相当于他们的普通话。在大城市中,说印度语会被人当做是社会底层人来看待。这大概就是方言的窘境。

    方言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许多语言单凭口口相传而没有对应的文字。不论是谬误还是偏差统统的不知道。而且因为的确是底层百姓平日里交流所用的语言,说的多了,难免让人将之与低俗和庸俗画上等号。我是听过我奶奶说福州话的,老人家八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用福州方言和我吟诵《归去来兮》和《桃花源记》,听得我是目瞪口呆。从那时候起我才知道自己也许也对我们的方言有所误解,福州话虽然读起来硬,却也曾经的确这样雅过,它也的的确确是上得了台面的。

    2015 年的时候我买了车,又在马尾上班,每天六十公里的往返路程,听广播是很自然而然的事。901 有一档节目叫《左海乡音》,内容大多是用福州方言播报的。久而久之,我对节目的主播榕城老师便有了印象。因为比起其它方言播报的主持人,她的谈吐更有内涵,历史掌故、本地民俗、甚至是少为人知的谚语典故,她都能用福州话说清来龙去脉,不禁令人大为折服。更难能可贵的是,许多我们用惯了却说不清的方言汉字,她都能信手拈来,堪称活字典。

    之后我关注了她的公众号,时不时的也在家里听榕城老师用方言谈古论今,引为一乐。有时笑得前仰后合,妻子不明所以,但渐渐也对福州话有了兴趣。她和大多数我们这代的福州人一样,属于只听不说的那类。自从嫁给我之后,福州话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也不为过。这其中除了我的熏陶,可以说榕城老师也功不可没。

    3 感君传道,授业无双

    我是没有想过,有一天有幸得以与晓风老师和榕城老师同席吃饭的。

    某天我在榕城老师的公众号上看到了她推荐的现代诗集《出神》,惊异的发现作者荆溪就是晓风老师的笔名。当时兴奋又忐忑的留言,口称自己是荆溪老师当年的语文课代表。二十年不见,不知老师还记得学生否。

    老师的联系方式是很快就拿到了。只是没有想过,得益于之后的一次公交车上的偶遇,竟然同时能和两位老师在线下碰面,更巧合的是,晓风老师竟就住在隔壁小区。

    二十年未见,晓风老师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酷酷的样子。唯一令我略显沮丧的是,早已是著名诗人的她,写作题材竟然不是我私心更期待的古体诗。现代诗不论是题材还是行文,我都是个十足没有鉴赏能力的门外汉。

    见到榕城老师真人可以说是给了我第二次意外。第一次是在公众号上看到她的照片,一直都以为以她的谈吐和对方言的了解,至少是六十甚至七十开外的清癯老者,没有想到照片看起来只有四十岁上下。而见到真人,都觉得用“慈眉善目”来形容她都夸大了年纪。

    昨夜十分荣幸的携妻子和二位老师同席吃饭。二位老师原来亦师亦友,晓风老师铿锵刚猛,榕城老师温润绵长,二人水火相济,正是创作上的好搭档。我和妻子同二位把酒言欢,聊起故纸堆里的奇闻乐事和方言里的往来掌故,实在是大慰平生。

    《出神》与《福道》.jpg 签名.jpg

    非常有幸能得到两位老师的签名著作,我再说句通俗的话:够哥们儿心里吹一阵子的了哈哈!

    4 关于八字还没一撇的《福州传》

    《福州传》这件事属于实实在在八字没一撇的事。我最初有这个想法,是国庆在家里读完《南京传》之后萌生的不自量力的想法。我和我的好朋友 —— 某优秀的语文老师李老师提起此事,他竟然大为赞同。

    南京传的短评节选:

    全书的框架是以南京建城为起点,随着中国王朝的兴衰递进,描绘着南京城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一直至新中国建国,南京不在作为首都而止。

    南京史很大一部分就是中国史,能看得出来叶老师在书写时的克制,没有一不小心就脱离南京这个主题继而放大到描写某某王朝的背影,这很难得。

    南京城从汉末民风彪悍的吴地兴起,经过南朝的浸染演化,渐渐变得温文尔雅又似乎若不经风。历史的洪流裹着着这个身不由己的城市,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我曾私下粗略的推敲过叶兆言老师《南京传》的书写结构。区别于很多城市的描写传记,《南京传》的写法似乎不大可能复制。首先南京是一个独特的城市,南京的历史,就是整个中国三分之二的历史。

    • 首先,他足够大气,复杂,知名且能引起共鸣。
    • 其次、南京这个城市历来就是许多文人雅士作文道路上的必经之路。他固然难写,题材和史料却反而更多。
    • 最后,《南京传》区别于单纯的介绍城市 —— 如具体到一街一景这类的记叙 —— 《南京传》本身的内容较之更拔高了一层,这也是他最难复制的一点。

    相比之下,福州这个南边的小城市,它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活跃度并不高。虽然它的建城历史并不比包括南京在内的许多名城差,但历史地位却似乎无甚可述之处。用榕城老师的话说:福州五度为都,也都是流亡政府或王朝覆灭之时的陪都。对全中国而言,唯一比较出名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治理下的闽国,和近代三坊七巷里的一系列名人了。

    作为福州人,实际上对本土的了解是不够的。要完成一部著作更不是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有幸读到二位老师送来的《福道》一书,才知道有那么多本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由来自己根本闻所未闻。之前的确有些井底之蛙和不自量力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离写作的路,确实还算“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再次感谢二位老师赠书。

    感君授业,修行在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11.18 感君传道,修行在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zm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