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1331天】
撑开房顶这把伞
朝大地投下一片日荫
然后在那片昏暗的阴翳中
建设家园
人对于居所,一开始是源于洞穴,洞穴幽暗,封闭,可靠,可以抵御外在危险的侵袭,躲避于洞穴中,对外在的一切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这给予人类极大的安全感。
房屋,是一个人对于栖身之所最深的记忆了,小时候,经常着迷于屋檐垂落的雨滴,以及满室月华——所以对于作者所写的这一段,我有更深的想象在延展,虽然不一定能完全表达出来。
【瓦顶】——无论是寺院,宫殿,亦或民宅,外观上最为引人注目的,都是宽大的瓦顶,茅草房顶及其笼罩下的浓黑暗影。
有时,即便在白昼,屋檐下亦如洞穴般,被黑暗包裹,房门,拉门,墙壁,梁柱,几乎都难以辨清。
(小时候,老房子的阴暗尤其幽深,似乎有很多可以探寻的宝地,老宅的房子是客家围龙屋,老式的门扇,精美的雕花总是看不清楚,高高的门槛需要跨越过去才可以,但即使是阳光明媚,也无法看清楚屋内的情景,坐在屋檐下,可以看见空中的浮尘飘飞,浮浮沉沉,让人盯着它能久久无法移动眼睛,这是很奇妙的时刻。)
【美孕育于生活中】——日本人的祖先被迫在昏暗的屋内栖居,不觉间便在阴翳中发现了美,最终出于美的目的而利用起阴翳。事实上,日式房间的美完全由阴翳的浓淡所滋生,这便是它的全部。
西方人惊异于日式房间的简朴,感觉尽是灰色墙壁,毫无点缀可言,在他们看来或许的确如此,因为他们无法破解阴翳这道谜题。
【一丝微光】——日式的房屋,本就极不利于光线进入(均为木质结构,以及纸窗),却仍要顺屋檐搭棚,架设木廊,进一步隔离日光。
而室内,由庭院反射而来的光线,经纸窗过滤,只能渗进一丝微光,这些间接而鏵钝的光,正是日式房屋之美的要义。
【砂墙】——为了使得这无力,清冷,又莫测的光,恬静和缓地沁入房间的墙壁,于是刻意刷出色调偏弱的砂墙。
漆刷仓库,厨房或者走廊时会抛光,屋内的墙壁则几乎全是砂墙,很少反光。如若反光,便会抹去那些贫弱光线里的温润和柔弱。
我们极力地享受着几近飘渺的外界光线,触及黄昏色墙面时奄奄一息的痛楚,那份敏感的光明。
对于我们来说,这面墙上的明亮抑或熹微胜过任何装饰,令人感慨百看而不厌。
所以为使这些砂墙不至于打乱光亮的那份明暗,而将其刷成纯粹的素色也是理所当然,即使不同房屋的底色有着细小差别,那些差别又是何等微乎其微——那并非色调差异而是细微的浓淡之别,只不过在不同的人看来感观相异而已。而且这墙色的差异,更使各个房间的阴翳有了些许不同的色调。
(这一段实在描写得太美了,美得要捂住心口,按捺心跳。
做空间设计的时候,遇到各种客人,有些客人喜欢非常明亮的材质,比如大理石,不锈钢,对于“明亮”有非常明显的偏好,却很少有人会选择“阴翳”的光线,大多数人喜欢“光”,害怕“暗”。
记得有一次去上海商业街的一个中式的展厅,对于它从入门到二楼的设计所采用的手法印象深刻,因为感觉非常舒服,恰到好处的光线的引导,促进了这个空间的魅力,“暗”带来意犹未尽的深邃,而丝毫没有“害怕”的感觉,可以仔细品味这样的空间设计的手法,或许,更让人能够安静下来,享受其中。)
【壁龛】——房间里还有用以装饰画卷或插花的必看,可比起那些卷轴或花本身提供的装饰作用,它们主要还是为了使阴翳更添一份深邃。
(这就是壁龛的美妙之处,放一盏灯在此处,就像小人国的入口一样。)
……未完待续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