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用评量会更清楚的解决问题
无论是咨询师或是父母,在与当事人探讨的过程中, 会用到一些有效的方法,比如奇迹问句、评量问句等。

评量问句是奇迹问句的一部分,都能连接未来和过去;在描述未来的同时,那个愿景里面就会呈现出过去或者当前已经存在的部分,所以把它连到一起。因为当事人在描述愿景时,他会发现,有些已经实现了;这时候我们就要跟他探讨,哪些已经实现了?是怎么实现的?这就是连在一块了。
如果当事人能看见奇迹的时候,他能描绘出他的愿景,也就说明他的状态是相对好的时候,此时才可以用评量问句探讨询问他的一些情况,才可以把奇迹问句与评量问句结合到一起使用;但如果是评量自信心、状态、努力程度,或者是他跟对方关系的亲密程度等等,就不用把两者联系到一起。
奇迹问句是描绘愿景,评量问卷是用量尺衡量变化情况,可以是0到10,也可以是1到10;如果把0当做是最糟糕的时候,10代表最好的时候(也可以代表奇迹出现的那一天的时候),询问当事人,他现在处于几分的位置;如果他说是0的话,就要去了解是什么让他给自己打0分的,他打0分的因素有哪些,以及之前大概是几分;如果他为之前的分数打的更高一些,就要探讨了解,他之前是怎么做到这个分数的;如果他之前为自己打的是负分,说明他从负分到0,其实是已经提升了好多,就要去好奇,去探讨,他是怎么做到提升这些的;要继续探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聊得越细越好 。
如果当事人回答是10分时,就要先听听他的10分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给他回到现在;不要打击他,给他说一些10分太远之类的话;要用心的听他讲他当下所有的内容,然后跟他探讨,他当下能做到的分数是几分?当然有时候要跟他确认一下“所以你说这个分数是10分对吗?”那他当下觉得几分可能更容易实现?就是让当事人回到现在的状态,我们要陪着他一点一点的探讨出小小的改变,这也是行动;哪怕这些行动很小,我们也要探讨出他真正的变化。
我们在了解当事人情况的同时,要关注到他这个人本事; 要询问他,在那么难的情况下,是是怎么样撑下去,坚持下来的;使用成果问句,探讨出细微的变化和差异;要跟着当事人走,追随着他的思路,只有他的回答,才能让我们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
当然在使用评量问句的时候,数字本身并不重要,因为这些数字是当事人自己去评的;关键是探讨从0到当事人认为自己当前所处的分数之间的变化,以及怎么改变的;我们要仔细的倾听当事人的回答,听他在讲什么,并且要重复,并进行总结;同时还要多问一些,是什么让他知道自己在当前的这个分数上。
要多去探讨正向部分的细节,通过各种细节的探讨,确认是否在这个分数上,这样做其实是在探讨资源,能让更多的资源得以呈现;我们要多问一些其他的问题,如“还有呢?”“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你能再多说说吗?”“关于你讲的这些,能再具体一点吗?”
我们要真正的欣赏、好奇当事人,这样他就能讲出更多的细节;如果有时候他回答“我不知道”时,我们要相信、沉默、等待,不要比他反应更快,千万不要作偷走当事人声音的人,不要抢他们的话。
适当时候,可以给当事人一些建议,但这些建议是在他们改变的基础上,是他自己讲出来的,不是我们提出来的;我们只是负责陪伴他去找,然后听到以后把这些信息反馈给他们,鼓励他们做的有效的部分,建议做一些新的尝试和观察,这些统统是当事人的观点。
不管运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都必须是在自己现实的环境中进行,没有千篇一律的答案可执行;关键是要让当事人觉得这是他的事,我们永远不要比他更积极、更努力,永远不要把手伸的太长,不要比他反应更快,否则这就成了我们的事情了。
——读书打卡第九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