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职业生涯规划随笔-生活工作点滴
年近30,一无所长:成年人的焦虑,该如何破局?

年近30,一无所长:成年人的焦虑,该如何破局?

作者: 职涯缪斯 | 来源:发表于2019-07-14 18:11 被阅读1次

    身处30岁的节点,依旧迷茫,没有方向,还折腾的起吗?

    这个年龄阶段该有多少存款才算不拖后腿?

    95后、00后不断赶超,反观自己,社会十年,竟然还是一无所长,这些年都去哪了?

    似乎身边的人都过得风生水起,唯独你还在泥潭里打转。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01

    探索模式预警

    以22岁毕业为例,30岁已经毕业8年,如果这时候还是不知所以,前期基本上属于两种情况:

    一种是盲目探索;

    一种是不去探索。

    盲目探索的人,永远都很忙。

    有看不完的书,听不完的课,加不完的班,跨了五六个行业,换了六七份工作,猛然回头,却发现:

    咦?

    看再多的书,只是头脑浆糊更稠,码不出字;囤再多的课,只是加重了知识焦虑,浪费了钱;跨行跨岗,漫无目的地反复折腾,到头来扑了个空。除了些许存款和年龄升级之外,哪哪都不对。

    不排斥鸡汤文和鸡血文的功效,但很多人被其误了好多年,补了过多的鸡汤和鸡血,却忘了跳出来思考,自己只是在无畏的坚持。

    不是不努力,这种没有方向的努力只是在给自己添堵,浪费时间的同时,自己越陷越深,直到累积多年后全面爆发。

    另一种不去探索的人,可能佛系,也可能是选择逃避。

    在一个岗位可以坚持八九年,从来就不愿意或者不敢多想一步,对于未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无形压力,他们宁肯用重复性地工作麻痹自己,虽然这个岗位并没有复利价值。

    复利价值是什么?相当于 “滚雪球增值”、“指数型增长”的概念。一个滴滴司机,按单计酬,且扣掉平台费用、加油费、汽车无形损耗费,并不会因为经验多而增值,无法帮你摘“穷”;而近几年咸鱼翻身的中文系毕业生,在自媒体行业的火热发展中,坚持一年就可以有质的飞跃,月薪2000飙升至月薪2W是完全有可能的。

    再比如我一个程序员朋友,今年33岁,在一家公司待了整整十年,虽说是Java工程师,但是简历上的技术能力和成果,与刚毕业一两年的应届生相差无几,让朋友内推了很多家公司,HR纷纷质疑:10年!大数据、人工智能、好些框架都不会?这种能力的期望月薪还是2W,那还不如去找应届毕业生啊。

    充其量,只不过将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年而已,整天埋头干活,却忘了关注世界的变化,更忘了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未来的路只能越走越窄。

    出现这些困局,有些人会惋惜生错了时代,也有人会抱怨原生家庭,还有人会归咎于命运的不公,习惯性地将主要原因推责于外在因素。这种不和谐的状态,使得自己与所扮演的角色呈现“两层皮”,进一步丧失了方向感和对于自身的关注度,并逐渐从他人的对比或者漠视中产生焦虑或者“习得性无助”心理。

    那么,如何得以解脱?30岁的年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如果再没有一个定位,那后面还有二三十年的职业生涯该如何挺过去?

    02

    转换视角,突破思维定式

    其实,职业困境的根基在于自身认知限制。

    认知,其实就是视角。

    说白了,就是长期陷入一种思维定式,无法挣脱。

    存量思维→增量思维

    我专科毕业,起点线就比别人低,哪拼得过名校毕业生?

    我身材矮小,做业务没气场,不然早在金融圈捞了几桶金;

    我做了这么多年的财务,现在想转行,且不说多;的积累好浪费,人家也不会要啊。

    ……

    学历、身材、旧有的知识体系……这都是在纠结于过去和拥有,当你过多地把目光放在“我有什么”,就很容易模糊“我要什么”;过多地关注“我曾经是谁”,也就更少地思考“我想成为谁”。

    想要破局,第一个命题就是要反复问自己“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旦将过去所拥有的“存量思维”转换到未来可实现的“增量思维”,所看到的东西不再局限当下困境;用未来的眼光看问题,才不至于面对变化时茫然失措。

    单元思维→多元思维

    思维局限的突破不仅在于从存量到增量的转换,也在于单元到多元的转换。

    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说过:“在一个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钉子。”

    当你用一种工具的时候,只能拿一种工具干活,而当你尝试切换从不同角度思考时,立刻就豁然开朗。

    智能手机崛起后,曾经的手机霸主诺基亚开始陷入衰退,2011年起,诺基亚展开大规模裁员,这令很多失业的技术研发员工感到恐慌。

    好在,芬兰政府资助的创业指导课程帮他们摆脱了困境,其内容涵盖如何建立销售记录、寻找潜在客户、销售产品等,曾经的他们对于交易合同制定、融资、产品销售、市场推广了解甚少及,而此次的课程拓展了不同的思维。

    创业成功后,有些人说,如果知道经营企业这么有意思,早就离开诺基亚了。这就是用营销和商务思维破的局。

    长期没有可见的突破,真不是你发力不够,也不是你野心不够,而是自我思维设限。在一个小池子里再努力也只能掀起涟漪,跳出来,去大海边看一看,才有可能捡到珍珠。

    03

    激发主动意识 找到自身优势

    作为社会人,人生似乎已经被安排好了,很多时候没有选择的权利,规则、制度、他人评价、领导要求、原生家庭……

    真的是这样吗?

    并不是。

    美国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一个习惯就是主动积极,这看似很普通的几个字,背后却有着很多人忽视的能量导向。

    其中提到了两个概念,关注圈和影响圈。

    关注圈是指自己关注但不能左右其结果的事实,如追热点,明星离婚或者偷税漏税,你只能关注但不能左右他们这个事件的发生。

    影响圈是指自己关注且能发挥主动性,予以改变或影响的部分。影响圈包含于关注圈。如研发工程师,能影响的就是不断开发新产品,修复BUG。

    我们无法改变事实,无法左右影响圈之外的事物,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身的态度,挖掘事实的优点,关注该关注的,影响该影响的,这样一种积极主动的模式才能带动生活状态的转变。

    《权利的游戏》中“小恶魔”的扮演者彼得˙丁拉基,先天性侏儒症,身高只有1米35,自小到大,他也很自卑,可是高中时期就立志做演员,他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由于一直关注自己身高劣势,即使有角色特地为他设计,他都选择拒绝,因为他觉得这是偏见。

    毕业后,他为钢琴店扫过5个月灰尘,在学者家拔草清蜂窝,做了6年的数据输入员,一直讨厌这份工作,但好像由不得自己。

    29岁的节点,毅然决定裸辞转行,实现演员梦。这个时候的他,慢慢地发现了自己的短板恰恰是自己的优势,也正是充分利用这个优势,造就了名声大噪的“小恶魔”,还迎娶了美丽又才华横溢的戏剧导演艾丽卡˙施密特。

    在任何事物面前,其实都有选择,你选择忽视还是关注?你选择死抠还是灵活利用?你选择固执补短还是主动扬长?

    找到自身优势,并主动利用它,才不至于好几年都没有任何起色。

    优势分为两种:一种是你感受的到的,家庭背景、身材样貌、技能技巧等,这部分大部分人能想到;而另一部分是需要挖掘的,性格中的擅长因子,因为对自我认识不清晰,很多性格中的天赋被埋没和覆盖。

    如内向的人虽然不爱社交,但是他们往往思考周全,稳重靠谱;直觉型的人虽然容易不接地气,但是天马行空的创意思维却是很多工作求之不得的;情感型的人虽然不擅数据分析,逻辑不清,但他们温情,人性化,为逐渐冷漠的世界注入温度;感知型的人虽然拖延症比较严重,自律性不够,但他们灵活应变,公关危机处理地及时而又妥当。

    积极主动地耐心挖掘,才能慢慢驱散人生道路上的迷雾。

    04

    写在最后

    不要纠结于30岁该有多少存款,这个标准你永远比不过,只不过是某些人的妄自评判。即使是孔子的“三十而立”,也并不是成家立业,而是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一种人格独立的意识,找到人生的意义。

    重要的不是此刻所达到的结果,而是此刻的心理状态,是否能调试到比较合理、积极的状态。

    只有挖掘到自己的优势,想清楚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开始重启,永远都不晚。厦门大学的保安都可以历时5年在51岁的时候拿到厦大本科毕业证,褚时健能在85岁重启创业变身“中国橙王”,还有什么不能比目标明确更重要的事情呢?

    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即使是30岁、40岁、70岁从小白开始,又何足为惧?而只有方向明确,学会聚焦,才更有可能把它做到极致,自然会出现转机。

    要知道,幸运绝非偶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近30,一无所长:成年人的焦虑,该如何破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di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