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李府半条街 半部晚清晴雨表
睡了一天,然后醒来时已过了八点,准确地说是被饿醒的。昨晚到的时候有点晚,就没找到合适吃晚餐的地方,也忘记了还有外卖这一“福利”。
挣扎着起来,出门,下楼,穿过酒吧街,沿着小巷走了一阵,看到一家卖早点的店。腹中饥饿的我走了进去。早餐店里的人来去匆匆,老板也是十分忙碌。很多穿着职业装的年轻男女,匆匆忙忙地闯进来。
我学着他们的样子,也点了餐,粥和包子是主流,其它的都是辅助。
坐下来,一边慢慢吃,一边看着这些无比匆忙的上班族们,风风火火地来,又风风火火地去。此刻的我居然有一点羡慕他们,经历过之前西安找工作的打击之后,瞬间觉得能有一份过得去的工作的就很不错了。
吃过早餐后,回到了旅舍。白天的酒吧街比较冷清,没有喧闹的人群,偶尔路过的人更多的是慕名而来逛一逛的路人甲乙丙丁。幽深狭长的小巷子里,三三两两路过的男男女女,偶尔指指点点着这里的一切,或者进入一家看起来很有艺术气息店面。
伫倚着二楼的栏杆,看着下面走过的人。此时很想点燃一支烟,燃烧所有。看了一阵风景,然后又回到屋内,躺在床上。
在睡梦中、电脑前和小说里继续颓废半天后,下午终于下定决心出去转转了。走出巷口,顺着地图导航,前往目的地。
之所以来合肥闲居两天,一是因为前面说到的那首《庐州月光》,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李鸿章。
读书时总觉得李中堂是个不折不扣的国贼,直到走过象牙塔,才发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处在那个位置的国人,又有谁能保证做得更好。不要拿穿越小说说事,那都是站在后来者的角度上分析的,但历史不能重来,也没有那么多的可能。
诚然这样的人有很多缺点、不足甚至不可取之处,但总的来说,一颗救国图存之心是不变的。只是时运不济,大厦将倾,非一人之力可以挽狂澜。
李府,又名李氏家族旧宅、李鸿章故居、李鸿章府。是晚清军政大臣李鸿章的家宅,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当然,建筑只是表象,吸引人的是建筑蕴含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
李家的祖先由江西迁来合肥的肥东,自李鸿章这一代起开始发迹。李鸿章兄弟数人身居高位,在当时非常地显赫。李鸿章就不必多说了,从两江总督到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天下督抚之首,晚清四大名臣。其大兄李瀚章也差不到哪里,历任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
李家之人曾聚族而居,家族住宅群的恢弘气势,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李鸿章死后,他家的住宅和享堂历经百年变迁,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对于历史古迹和文物得损毁,当下国人经历了从愤怒到麻木的过程。或许我说的过于片面,但至少,我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心路历程。
从住处到李鸿章故居,半个多小时的公交,下车后沿着淮河路步行街慢慢走,很快就看到了挂着“李府”牌匾的院落。
中堂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厅、中厅以及内眷所住的走马楼。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显的江淮官宅特点。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实际上如今大家看到的模样,只是后来者在原地修复重建而成的。
“身居闹市”,受限于各方因素,如今的“李鸿章故居”据说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可以想象,百年之前的这里,是何等的气象。
午后李府。
老实说,我有点恨门票了,只要是个风景,都被拿来收费了。嗯,说实话,就是辞职太久后发现钱不够花了。以前虽然不富裕,但出行偶尔坐趟飞机、高铁,也不算心疼。买个门票也不眨眼,打个车也不用考虑。现在嘛,几十块钱的门票我都会思考这个景点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是否值得。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词:穷了。
李府的大门常开,只要买门票就进来。还好,李鸿章故居的门票还算不贵,二十元钱,一张桂林山水,如果没记错的话。
说到名人故居,也去过一些了,印象中比较深刻的就是顾炎武故居、老舍旧居,毕竟那是大学时候去的。哦,应该还有一个,皇帝旧居——故宫。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李府印象,所谓的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都已经不足以形容这里。但抛开外在的建筑,我更愿意用一个词来描述我所见到的这一切:沧桑。
是的,沧桑,见证晚清中 国剧变的沧桑,时代的痕迹是那么的明显,哪怕是大拆大建也抹不去历史留下的感伤。
进入李府后,很快就来到了前厅。 在这里,管理方布置了“李鸿章生平展”,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从曾国藩的幕僚到对抗太平天国的淮军将帅,从两江总督到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这不仅是一个人的足迹,也是一个古老国度士大夫阶级最羡慕的人生巅峰。
可惜,处于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李鸿章,逐渐走向了悲剧。亚洲第一舰队的背后,是满清王朝的持续黑暗与衰弱,还有东方邻居的日渐崛起。甲午一战,李鸿章的半世英名尽毁。从人人羡慕的天下督抚之首变成人人唾骂的国贼。更可悲的是,庚子事变,又是他出来善后。吐血签下条约,一个曾经致力于洋务运动、开创中国近代工业的人,最终却背下了晚清最大的黑锅。
轮船招商局的邮轮、京张铁路上的马拉火车、江南制造局的连珠枪,一件件新事物冲击着国人,也刺痛了我这个后来人的眼。也许未尽全力,但不可谓不努力。说功亏一篑、功败垂成也许都不合适,但如果时光可以重来,也许我们都不愿意这场洋务运动失败。
怀着沉重的心情(一半是因为历史,一半是因为现实。前者是那时的国家,后者是因为现在的自己),走过前厅。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厅和小姐楼(走马楼),采用复原陈列的形式展现了李府家眷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情况。沿着内院的二楼回廊绕了一圈,看人来人往;百年来,也是这般。
出了后院,折返,再往东,就是“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李鸿章创建和领导下的这个晚清历史上深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涉及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等方方面面。
孤独的金陵制造局仿造的马克沁重机枪、克虏伯行营炮,安静地躺在那里,漠然看着匆匆走过的一个又一个过客。偶有像我这样的拍一张的人,也有和这些古董来一张自拍合影的人。但无论是谁,恐怕都不会去多想这些事物背后的故事,甚至连百度一下的兴趣都缺失。
也许我偏激了,至少那些年轻的少男少女挺有青春活力的,就像曾经的自己。
出了李府的门,看着外面的的大街,依旧是如潮水般的人。心情有点沉重,有很多的假设和如果,但历史不能重来。苦难只能直面,或者“以史为鉴”。抬头45度仰望片刻,天空依旧那样:有点阳光,却不算明媚。
加入淮河路上的步行者大军,融入汹涌人潮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