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三日,赵匡胤会同大宋的组织人事部门共同研究出台了一项针对科举考试的利好政策,禁止举人寄住他处参加进士科举考试。
关于科举考试制度,虽然到今天仍然有许多的利弊之争,但这里要简短的说一句,大宋虽然不是科举制度的发端,但他的科举制度却是历史上最完善,最公道,最具有积极深远影响意义的人才选拔制度。即便是放到今天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
十一月二十四日,赵匡胤任命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兼任淮、湖、岭、蜀转运使。
薛居正、吕余庆兼了这几个地方的转运使,我们可不能简单的以为他们只是负责这几个地方的运输事务。
这两个人所兼的转运使职务,实际上已经成为一路的最高行政长官,掌管一路的财赋、监察等全局事务。
关于大宋的路,我们在前面的章节有过介绍,这里不多赘述,知道路是区别于地方政府的中央直属机关就好了,一个很牛叉的直属行政机关。
十二月初一,大宋久旱,赵匡胤组织开展了一次祈雪活动,希望老天可以降些大雪,缓解旱情。
十二月十五日,时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突然生病了,《宋史》没有写明赵光义生的是什么病,但赵光义的历史还没到高光时刻,所以这次生病应该不是什么大病。
不过即便如此,身为皇帝的弟弟,赵匡胤还是亲自去了赵光义的府邸,探视了一回弟弟的病情。
十二月三十日,有个叫董延愕的太监,胆大妄为,竟敢监守自盗草料和粮食,被赵匡胤处以杖毙之刑,活活用棍子给打死示众。
同一天,赵匡胤下诏要求,对符合担任县令、录事参军一级地方官吏条件的人,在任用前,必须要引荐给他亲自面试后才可以正式上任。
古来皇帝能够这么亲力亲为的,恐怕也只有大宋的赵匡胤了,呕心沥血四个字给他,一点也不为过。
十二月三十一日,好事!月初的祈雪活动奏效了,大宋普降大雪。
不过也因为久旱的原因,这一年,大宋同时也发生了大饥荒。
转眼来到开宝六年,正月初一,赵匡胤便开始思索全国的旱情治理事宜。
他设置了蜀水陆转运计度使,计划将蜀地的水转运至旱区以缓解灾情,至少要保证今年的春耕生产,不能让老百姓再受饥荒。
正月十八日,赵匡胤又安排专人开始修缮魏县(今河北邯郸境内)的黄河大堤,以防止洪涝。
二月初一,棣州(今山东滨州市境内)地界上有个叫傅延翰的兵马监押,虽然这个人的地方官职是个低资历的武馆,但这人还有个殿直的身份,也就是说他还挂着皇帝的跟班这么个资历。
傅延翰与契丹人勾结,正准备作乱反叛,结果他遇到了刚刚到棣州上任一把手的周渭,这个周渭可是当时知名的廉吏。
周渭刚到任上,便有人来举报,说了傅延翰准备反叛的事,周渭一听,这还了得,当即便让人将这个傅延翰缉拿,并遣送到开封,交给朝廷处治。
没有意外,傅延翰在开封被以谋反罪名处死。
二月十一日,今天山东的曹州开始饥荒蔓延,赵匡胤紧急下诏,让人把开封的储备粮划拨了两万石,运往曹州地区赈灾。
二月十四日,有钱的吴越搞了个新花样来讨好赵匡胤,他们用银子装饰了一条船,又用黄金和各种香料做了一头狮子,运到开封来送给赵匡胤。
三月初一,有个大事,那个被赵匡胤即位时封为郑王的后周柴宗训去世了。
面子总是要给的,赵匡胤也做的足够。
他穿上素服,发布哀丧,停止上朝十天,赐柴宗训溢号为恭帝,同时命人把棺木运回来葬在庆陵,也就是后周世宗柴荣陵寝的旁边,称为顺陵。
三月初五,调整密州(今山东诸城市)为安化军节度。
三月初六,赵匡胤在讲武殿对新科的进士们进行了复试,复试结束后,他赐给当科和落第的诸科考生共一百二十七人及第。
前面说过,大宋的科举制度值得我们今天去研究和思考,不以绝对的分数为选拔人才的唯一要素,这也是大宋科举的先进和特色。
你看,落第的考生们通过皇帝的亲自复试也能获得进士的身份,而且大宋的科举还有一个特点,一旦进士及第,不用等待,没有中间环节,直接授予官职上任。
我们要祝贺这一百二十七个人,他们遇到了明君得了官不说,赵匡胤还给了他们每人一笔小小的财富。
三月二十一日,赵匡胤赐给这一百二十七个人宴会钱二十万贯。
当然,吃不吃的无所谓了,皇帝的这份心,就足以感动每一位士子了,好好去报效大宋吧,值得。
这一天,专门负责科举考试事宜的翰林学士、知贡举李昉却很失意,他因为举荐人才不得当,被赵匡胤贬为了太常少卿。
我想赵匡胤大概是这样想的,既然你这个李昉在举荐人才上没有识人之明,优秀的人才你看不出来,那你就去当个太常少卿,替朕纠纠坏人吧。
贬了李昉,赵匡胤又选了一批为朝廷因公身亡的大臣们的子弟,赐给了他们进士出身。
赏罚分明,公道正明,尊重事实,以人为本,这就是赵匡胤选人用人的鲜明原则。
三月二十二日,可能是刚刚选拔到一批人才,赵匡胤的心中也是大悦,他悠闲的去了一趟相国寺,参观了一回新建成的宝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