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约是在零五年初秋来到临海的。那年我十八岁,背上行囊,怀揣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在大巴上颠簸了五个多小时,从浙西的大山里,来到了坐落在东海之滨的古城临海。
初到此,觉得这里跟我老家的县城没多大区别,同在江南,城市不大,但还是竭尽所能地寻找两地的差别,一得空就往家里打电话,“你那下雨吗?我这边大太阳。他们不吃辣椒,烧菜还放糖!一点我也能吃出来!烧鱼用清蒸,白他他(雪白的意思)一点酱油都不放……”这些都能成为我口中的新闻,源源不断地传送到三百里之外的父母耳中。许是心理作祟,寻找一种年少时的成就感,证明自己终于来到了一个不同的地方,发现了一些不同的事物。
后来毕业了,便定居于此,若说这座城市吸引我的地方,掰一掰手指头,十个还真数不过来。
江南八达岭
有江南八达岭之称的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东晋,历经多次拆毁,重建和修缮。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驻守台州抗倭,对临海城墙进一步修缮和强化,提高了它的防御抗敌能力,守护一方百姓。这些知识是在我来到临海之后才学到的。
应该是刚来临海那会儿,大伙儿还是学生,手头不宽裕,听说早晨7点钟之前爬长城可以免去五十块钱的门票。于是隔天,天刚蒙蒙亮,几个热血青年就起床坐着公交车来到揽胜门下了。好在是夏天,天亮得早,还有些许微风,伴随着悦耳的鸟鸣声,你追我赶,一口气上198级台阶。登上揽胜门,俯瞰临海,整个东湖美景尽收眼底。这东湖也是颇有一番名气的,清文人俞樾有语云“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往东边望去,高楼鳞次栉比,是气象万千的新城区;南边老城多是古街古屋,古韵油然而生。
缓步前行约一公里左右,再次拾级而上,登上江南长城的最高点白云楼。漫步城头,两侧古木参天,松柏苍茂,郁郁葱葱。沿山而下,远眺灵江,江水滔滔。比起北方的长城,咱们这江南长城多了一份秀丽,自是另有一番风味。
龙湾海滨公园
海滨公园位于距离临海市区约五十公里的桃渚南门坑。与蓝天碧海不同的是,这里的海水带着泥沙,黄黄的,景色并不算特别突出。但它却令我难以忘怀,从前只听说海水是咸的,海风能把人吹得黝黑,但是百闻不如一见。
对于我这种从小在山里长大的人来说,爬黄山,登泰山,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不外乎各山各有各山奇。但倘若你把我带到海边溜一圈,潮起时分踩一踩浪花,夕阳西下捡一捡贝壳,夜暮降临吹吹海风,听听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就是十分浪漫的事了。
公园三面青山叠翠,潮水褪去后是一望无垠的滩涂。以前书里读过的背着房子行走的寄居蟹,在这里我也看到了。海边也有一些小店,卖些贝壳风铃,珊瑚物件,我就在这买过一个大海螺贝壳,至今还摆放在家中书柜里。想不起在哪里听过,把大海螺放在耳边,可以听到遥远的海浪声,我尝试了一下,的确有嗡嗡响声,但跟海浪声还是有些差别。
糟羹
糟羹应该是临海独有的美食,它的来历也跟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戚继光在浙东抗敌的时候,曾因粮草短缺,被敌人追到台州三门的仙人洞里。那一天正好是正月十四,当地的农民见戚家军躲在山洞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便纷纷从家中凑出一些蔬菜给戚家军送来,但光吃蔬菜,米饭不够也填不饱肚子。烧饭的伙计就想出了一个好法子,把这些蔬菜切碎,再把米磨成米浆,两样加在一起烧成糊状,这就成了后来的“糟羹”。没想到士兵们不但吃得很饱,还都说味道很好。后来,戚家军度过了困难时期,赢得了胜利。于是,为了纪念戚家军,临海就保留了十四夜吃糟羹的习俗。
现在的糟羹跟戚家军那时候吃的已是大不相同的了。去过一个朋友家做客,她的母亲是“兴羹”老手,熬了一锅筒骨汤做底,羹里加了精肉,冬笋,香菇,豆腐,芋头,虾仁,川豆瓣,蛤蜊肉,芥菜叶大约摸十多样吧,我笑言这碗羹是花了大价钱精心熬制的。这临海人“兴羹”,传承的是习俗,体现的是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
除了咸羹,还有甜羹,加入川豆瓣,红枣,桂圆肉,小汤圆等,倒入番薯粉,熬成糊状,味道也很赞。
![](https://img.haomeiwen.com/i9102621/71c5fc9ec6750008.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9102621/1ee562f7295474ce.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9102621/16b9e5b0aa3f86b6.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9102621/5a01e2bc3125169a.jpeg)
掐指细算,来临海已有十五载,现在的我已经习惯了清蒸鱼,也吃不出烧好的青菜里有没有加糖,甚至变得辣椒也不怎么能吃了。临海这座历史底蕴深厚,发展势头强劲的城市,接纳了一批又一批像我这样的新临海人,而我们也渐渐地融入了当地的文化,把生命融进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