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宴锦江游烂漫,柳烟轻。” 明媚和煦的暖暖春光下,柳芽新发,似烟似雾。锦江河畔,宴席已开,足风流的少年欢快地在花间嬉戏玩耍,这是唐代诗人欧阳炯写在《春光好》里的一段唱词,让无数后来人在他的词句中领会了春天成都的美丽与妖娆。
而我也在这样一个烟雨迷蒙的季节来到成都,开始我为期十二天的自由行。
没怎么计划,很有点随性而行,大有逢山开路遇水填桥的性质,即遇到什么看什么,想起什么游什么,不让自己成为既定计划路线的践行人。早上起来,走到公交站,看着站牌,正好来了一辆82路,跳上去,刷着已经充了次数的公交卡,就开始了我晃晃悠悠迷迷瞪瞪的成都市区游。
记得翻看资料的时候,说李白和杜甫在游览蓉城的时候大为赞赏,竟不约而同地用诗句感叹过成都自然幽静的人居环境,如“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如“层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等,就像现在,时间已经快八点,整个城市似乎还在睡梦中,丝毫没有省会大都市的喧嚣,车窗边掠过的都是经冬不凋的绿植和环卫部门特意种植的装饰性花花草草,倒也满眼春意,让前往景点的我,不由感慨:这真的是一个三季花开,四季常绿让人禁不住都要放慢脚步很从容悠闲的城市。
报站到了武侯祠,古朴简洁但一看就知是新仿建的古照壁赫然入眼,没什么人。网络评曰:武侯祠属于不来遗憾,来了更遗憾的景点。因为到的时间很早,所以几乎没什么人,也没有旅游大团队的打扰,也算是能满足我这个学文的人对历史的一份渴求。“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其实这一段时间,一直在重读有关三国历史的书,前来的途中都是听着喜马拉雅的说三国,因此公交车到的第一站竟然是武侯祠,也算是一种天意。别人游玩此处,是连带锦里、杜甫草堂等,结果,我竟然在里面溜溜用了一天。
听着讲解一点一点印证,渐渐对武侯祠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武侯祠又叫汉昭烈庙,本来是以刘备为主的祠庙,却因为诸葛亮的名气,让他喧宾夺主,结果“武侯祠成了这里的最通用的名字,民国时期的邹鲁写过一首诗,揭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这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是三国时期最富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的纪念地。里面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我主要在文物区游走,因为没什么方向感,属于一进圆子就分不清东南西北,所以沿着主线参观完后,其他景点多有点撞大运随缘遇见的惊喜感。不过整个武侯祠里的庭院都非常有特色,祠内也算是古树参天,至于后面人为添加的园区,如盆景、小桥、流水,因着山茶花、杏花及一种不知名的像桃花又不是桃花的极为红艳的花的点缀,立刻让刚从萧索寒凉的北方前来的我感受到一份蜀地独有的氤氲和春意。
进园沿中轴线的左右两边分别是唐碑和明碑亭,唐碑又称“三绝碑”,即作者裴度歌颂诸葛亮丰功伟绩的文章绝,柳公绰的书法绝,雕刻工鲁健的雕刻绝。特意看了一下拓片,因为从开始练毛笔字就是习柳体,所以也算有种亲切感,只是我是永远也写不出这么笔力雄健遒劲端严的字来,膜拜一下就好了。
正对着中轴线的就是悬挂着“明良千古”匾额的二门,匾额下面有两幅对联。第一幅上联是“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下联“历齐楚幽燕赵吴秦蜀,艰难留庙祠,一堂上下共千秋”。第二幅上联是“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下联“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字里行间都表达了写对联的人对刘备及其文臣武将的敬仰之情,更让后来者明白明君良臣关系和谐的重要性。看到匾额上“明”的问题了吗?不管是避讳免文字灾狱还是特意添加寄予提醒警示,但让初看的我还是小小疑惑了一下。幸亏租了讲解器,后来又扫了公众号,于是多方资料的汇总,才明白古人无处不教化的用意。
后面的刘备殿没怎么细看,只是去拜读了一番左右刻有“华文”、“英武两字”门洞后面长廊侧壁上的前后出师表,据说是岳飞的原迹。是从河南南阳的武侯祠搬运到成都的拓片。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看出岳飞写的很工整,后面就渐渐有些潦草,再到后面我几乎就要不认识了,很遒劲有力,是否岳飞想要借此来表现自己“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和实现收复失地的豪情。我其实属于不是很喜欢草书的人,无法欣赏那行云流水中的飘逸,关键是不认识。但在看这些碑刻的时候,还是能感受到舞刀弄枪的岳飞在抄写前后出师表字迹中对国家的一片忠肝义胆之情。
对刘备塑像右边的一个标有刘諶的塑像比较感兴趣,是刘备的孙子,杀掉自己的老婆孩子,然后挥刀殉国。那幅对联我也比较喜欢,摘录下来“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写出了他的不忍无奈和决裂大气。想不出会是刘婵的儿子。
绕过后面就是真正的武侯祠了,较前面的刘备殿稍微低矮一点,非常多名家名人题写的对联,不罗列。特意仰头看了一下据说已经有一万三千年历史的乌木横梁,,刻有诸葛亮写给孩子书信中的那句名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在过厅细细看了各对联,例如郭大才子题写的“武侯祠”匾额及一副对联,还有董必武写的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还有李先念也题写的匾额“武侯祠”,看名人政客的文墨瑰宝,仰望古人的丰功伟绩,也算一种学习吧,不过,哈又有一些字不认识,没文化,很可怕。
附庸风雅,学习历代大官在攻心联前假装沉思一下,当然也是游玩大队伍已经进来,一个又一个导游在卖力地讲解这幅对联的来历及后人的省悟,因此很用心地看对联听讲解再听公众号讲解,先摘录如下: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简称“攻心联” ,是清末人赵藩写给自己的学生岑春煊的 一首寥寥30字的“攻心”联。估计他自己也没想到竟然借此开始名垂千古,写了一幅治世名联。
后面的三义庙让我感兴趣的是那些石刻,尤其是那些宋代的关于青龙白虎的浮雕石刻,和手持各种兵器的武士。这些一看就很有历史,虽然上面很有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为破坏痕迹,但丝毫不影响从久远历史传递过来的那份古拙与从容。很诧异的就是三义庙里两侧用青石板雕刻的有关三国经典故事的石画,簇新,很现代的东西,放在那么显著的位置。对于三国历史已经烂熟于心的人来说,确实是瞄一眼就知道内容,但因为雕刻在青石上,字迹又小,玻璃反光,其实是给观看者带来很大的阅读障碍的。三义庙后门的墙壁上一长溜用玻璃覆盖的石刻碑文,因为是篆文,属于多不认识的文字,也就一扫而过,后来再次转到这时,才发现竟然也是关于出师表的。因为这篇文章能背诵,于是心里默诵来识别,瞬间觉得自己成了有文化的人,哈,我也能认识曲里拐弯的篆文了。
走到惠陵是一个意外,当通过最著名的红墙竹林时,我并不知道自己是通向惠陵,因为已经有点转向。整个惠陵因为是衣冠冢,不像清陵明十三陵及所见的其它陵那么气势磅礴恢弘大气,甚至都比不上同处一城的永陵。不过倒也体现了刘备的勤俭爱民。惠陵前面既无门阙 石刻一类的东西,陵前寝殿也都非常的简陋狭小。但陵前还能保存下来清乾隆 所立的“汉昭烈皇帝之陵”的石碑一通,墙后还嵌了康熙七年 石刻“汉昭烈之陵”的横额一块,也算大幸,可以看出两位清代的拓疆皇帝对先朝义帝的景仰之情。
出来在园中乱转,看到东汉时的一石棺,天禄辟邪石刻等,很有历史。迷迷糊糊中看到出口,原来可以通到锦里,这时时间已经到了下午两点,对这种很商业化的街区,不是很感兴趣,不过也进去走了一圈,算是到此一游,拍了一点很有成都特色的照片。吃的东西只是看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丰富,因先一天晚上到达已经逛了一些小街小巷,觉得没必要在此处花冤枉钱。于是也就走走看看,最终空手空腹而出。一天的游玩算告一段落。后来再进宽窄巷子,就真的纯属意外,坐公交看见了立刻下车过去,也是一商业化很浓的吃喝街道,不过里面一些门店的装饰很有特点,名字也很有特色,于是花了一点时间在里面一个一个店子的乱逛乱看乱拍。只是少了一种年轻人到此处的那份欣喜。也许是我不是很喜欢这种人潮汹涌挨挨挤挤人声鼎沸的热闹,让本应该悠闲自得的闲逛生活都少了一份惬意。
到成都的第一天,算起来是游玩了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但真正属于游玩的只有武侯祠,那两个最具有成都特色的巷子于我只是买一赠一的附带,并没给我留下多少印象,除了商业气息外。整整一天,真的是不停的走,驻足,停留,就是没有坐。等回到住处的时候,感觉自己腰都断了。
明天去哪?去看被恶霸地主刘文彩!由大忠大贤转换为大恶大坏,好反转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