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
联系脏腑:心包、腹。
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交会腧穴: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1、 筑宾(足少阴经)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67281/cf7efec3c7ede221.jpg)
【取穴】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主治】癫狂,痫证,呕吐涎沫,疝痛,小儿脐疝,小腿内侧痛。
【穴义】足三阴经气血混和重组后的凉湿水气由此交于肾经。
2、 府舍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67281/d0675fb99142502d.jpg)
府,脏腑的意思;舍,来源之意。“府舍”的意思就是说此处穴位的气血来自于体内脏腑。
【特点】脾经。 肝经。 阴维。
【主治】腹痛,疝气,积聚。
【取穴】正坐或仰卧,右手五指并拢,将拇指放于肚脐处,找出肚脐正下方小指边缘的位置,以此为基点,再将右手手指向下,拇指放于此点处,则小指边缘的位置即是此穴。以此法找出左边穴位。
【运用】食中两指伸直并拢,其余手指弯曲,以四指指腹揉按穴位,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左右穴位各按压1〜3分钟。
【功用】健脾理气,散结止痛。
3、 大横(足太阴脾经)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67281/9e7eae4634172b70.jpg)
[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用于治疗气血瘀滞化热引起的便秘、肠痈、以及虚寒洞泄、着凉腹痛、体虚多汗。有除湿散结、理气健脾、通调肠胃的作用。
【运用】按摩大横穴一般多用压的方法,即用拇指按住大横穴,持续5秒后再反复按压。
【功效】转运脾经水湿,健脾利湿,有助消化,促进身体营养吸收和水谷运化。
4、腹哀(足太阴经)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67281/919f955d2c83aa5b.jpg)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穴】仰卧,大横穴直上4横指处。
【运用】用大拇指按揉腹哀约200次。
【功效】冷降脾浊。
5、期门(足厥阴经)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67281/9a98400bc04578e8.jpg)
【取穴】正坐,举双手,掌心向下,指尖相对, 放在双乳下,肋骨上,大拇指、食指直下掌根处的鱼际所对应穴位即是。
【运用】用大拇指揉按穴位,有胀痛的感觉。每次左右各(或双侧同时)揉按3〜5分钟。
【功用】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穴义】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
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6、 天突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67281/be9032327e6271ce.jpg)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气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呕逆、瘿瘤、梅核气。
功效: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
【运用】用中指指腹按揉天突穴并做环状运动,按摩时应控制力度,不要伤到喉咙。
【功效】吸热生气
7、廉泉(任脉)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67281/ff6c33c1ab40bbe6.jpg)
【取穴】廉泉穴位于人体颈上部正中,于下颌下缘与舌骨体之间,下颌下缘1寸的凹陷处取穴。
【主治】舌下肿痛,舌根急缩,舌纵涎出,舌强,中风失语,舌干口燥,口舌生疮,暴喑,喉痹,聋哑,咳嗽,哮喘,消渴,食不下。
【运用】用中指指腹按揉廉泉穴并做环状运动,每次2分钟。
【功效】疏风泄热、清音利喉、清咽利舌,收引阴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