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好好学习》,2017年刚发行的时候我就买下读了一遍,惭愧的是当初读完后的确感觉内容不错,但仅此而已,我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一点改变。难道我的书白读了?说实话,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的确如此。
一本书放在那,只是一些文字/数据,读完之后呢变成了暂时存储于大脑的一对信息(只是暂时,用不了多久就忘),只有将那些知识应用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以至于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的信息,才能称为知识。这么说来,“知识改变命运”倒是没错,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在数据层面,一部分号称学习的人到了信息层面,只有极少数人到达知识层面,不过这也的确符合真实世界的逻辑——真理、金钱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上。我当然不属于这少数人,但在努力。
这次看的是再版,和2017年不同的是有了再版序言。作者成甲在这部分坦诚地交待了一些这款爆款书的起始、后续以及带给他的改变。
多问自己why why why
成甲早已熟练使用书中提到的“黄金思维圈”的why,在序言开始就写道了为什么这本《好好学习》广受读者喜爱?为什么他们读了《好好学习》后获得很多启发,有很多共鸣,甚至有些人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说,这来源于书的三个特点:
一是,书中核心内容是我在学习、实践的路上发现的,都是对自己特别有启发,对生活改变帮助很大的知识和方法;
二是,我用像和朋友聊天一样的方式,把这些感受、心得、方法和工具写成了文字。其实,这些想法也不一定对,但是和朋友聊天嘛,就是有啥说啥,如实交底,如此而已。
三是,书中的这些方法本质上并不属于我,而是源自历史上无数伟大头脑的探索与积累——这一点从本书附录的书单中就可以看出来。
因此,这本书的畅销,更多的是沾了前辈智者的光。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如何学习这个主题时,有一本梳理总结前人学习方法的书,作者还把自己在实践中踩过的坑和收获的心得分享了出来,这对想找到自己学习方法的人而言,总是能起到点儿作用的。
前期的积累让自己的后期不断幸运
成甲说这本书的另外一大特点是:这是《穷查理宝典》一部分思想的生活实践版。幸运的是,他通过这本书认识了《穷查理宝典》的翻译者,继而在其推动下参加了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和偶像芒格畅聊了两小时,顺便幸运的是,认识了芒格的嫡传弟子李录。对于这个顺便幸运的事,对其影响更大:
在此后几年我和李先生及其团队的学习交流中,他们做人做事的态度与方法,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之大,让我常常觉得我能够感受到曾国藩改名“涤生”时的心情。
你看,成甲出版一本高质量的书让他竟然变得比以前更加幸运,这就是知识积累在后期产生的复利效应。没有前期对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就不可能产生这本书,也就没有后面的一系列幸运,顺便幸运。
对一本书来说,真正的考验是什么?
如果你是一名知识创造者,你是希望用各种营销手段、内容制作手段,火爆一时,一年后不见踪影呢,还是希望像一本和《穷查理宝典》这样的经典之作源远流长,不断影响后世?作者说有一次我在重读《穷查理宝典》时,看到编者在鸣谢中有一句话:
查尔斯·赫尔曼·利亚曾经说:“一般人们都会承认,对一切图书的真正考验在于它们给读者的生活和行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这篇文章为什么要存在?这本书到底在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作者给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是否空洞无物是否真实可行?
这不仅考验读者的水平,更考验作者的水平。在《好好学习》的开篇作者就说了这句我颇为认同,点头捣蒜的话:
只有能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你可能会说,这也太功利了,我读书就是修身养性不行吗?当然可以,不过修身养性就是改变你的精神部分,也是为了发生改变。作者把改变分为两种:1.修眉毛2.修气质。
所谓修眉毛,是指“学以致用”式的学习:我们有明确的问题、目标要去解决、实现,学习的目的就是去解决这个问题。
而修气质,是指“无用之用”式的学习:我们可能没有明确的任务和问题,只是享受着在纯粹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塑造和改变自己。
可是仅仅内容足够好还是不够的,还得通俗易懂,能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自我改变的冲动,这就是:
讲事实,但要把事实讲的引人入胜。
说实话,我自己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多内容写的枯燥乏味,只能说自己积累不够,转变都是渐进式的。不过这本《好好学习》倒是挺好读的,书中有大量来自于其他书籍的案例,以及作者成甲在实际工作中、反思中积累的案例,他是一名园林规划咨询公司的老板,所以在接触客户和解决问题中积累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案例,这些就穿插在书中。
如何用书中知识,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在再版序言中成甲着重强调了,这本书的内容无需重大更新,但要讲清楚如何更好地让这本书帮助读者行动、实践、积累、不断成长与改变,真是用心良苦啊😂,因为他知道太多人“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就是源于只是知道而已。
从2017年出版到2022年再版,这几年时间他收到了很多反馈,加上自身也在继续反思和成长,所以可以更清晰的表达,“如何有效帮助自己改变”这个关键问题。以下三点是他的最新思考:
1.单点突破,不要贪多求全,从力所能及的事入手。
你看这句话就是干巴巴的,如何更进一步解释这句话?以读书为例,过去我自己读书也是,恨不得把一本书内容背下来,后来发现这是徒劳且大大浪费时间的,成甲也是这样说,内容稍多,但值得引用:
我们不需要学习所有知识,而是要学习能让自己前进一步的知识。我们在做读者调研的时候也发现,“少即是多”这个原理在持续起作用。比如,有的读者受到了“低水平勤奋陷阱”的触动,从而改变了考评员工的方式,提升了公司产值;有的读者被人脉蜂窝理论激发,找到了自己创业成功的钥匙;还有学生在高中读了临界知识的概念,受到启发改变了学习方法,高考数学考了148分的高分……
在这些案例中,他们并没有执着于把整本书都拿来用,而是在受到书中的一篇文章,甚至一个观点的启发和触动后,想办法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这样的人,反而比看了全书,记了满满当当的思维导图和笔记,却没有行动的人,生活有更大的改变。
所以,读《好好学习》这本书,我觉得你有时间读完当然好,没时间读完也没关系,拿出10分钟时间,随便翻翻,哪一页对你有启发,就停在哪一页,想想怎么用到生活里。
2.研究案例:对成功背后的过程了解得越多,越能启迪我们改变
为什么经济学家的话屡受嘲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只是纸上谈兵。学习的时候,我们阅读了一个接一个方法论,但是具体如何做好一件事,却是多个领域知识的结合。我们不能像经济学家那样,只研究游泳的理论却不下水游泳,不断寻求更好的方法,而是应该把大量时间花在研究成功/失败案例的分析上,芒格为什么喜欢读人物传记?就是因为可以通过传记中那些成功、失败的案例,来“多活几辈子”,看看别人都是在哪跌倒的,不去那些地方就减少了多少财富、精力、时间的损失。
太阳下面没有多少新鲜事,我们日常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别人的世界发生过的,那些善于分享的人还把经验总结出来。不过麻烦的是有太多这类数据出现,如何挑选更优质的数据源头是个问题,只有将80%时间放在那些优质数据上,阅读后成为信息并且应用起来变成知识,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成为拥有20%关键知识的源头,才有可能拥有属于20%那部分人的财富。
不过有一个更加科学的做事方法,那就是效仿。在《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就展现了“印度股神”自称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效仿者,没有什么创新知识,只是在效仿美国股神巴菲特。做那些已经被长时间证明过正确的事,不创新,又有何妨。
成甲有一个社群“万物皆可盘我心”本想调研了一些读者为什么阅读《好好学习》后进行行动发生改变的原因,没想到这个调研组说他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受到很大触动和启发,想要动起来。本意是一项调研工作,却把调研人员的行动力给调动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
调研的过程就是听别人讲自己通过阅读去行动从而改变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里面有细节,总讲方法的文字总是无力,而一个个实践的画面才更有冲击力。成甲说:
虽然了解一个道理有助于我们发生改变,但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这个道理让一个人发生改变的具体细节,那它对我们的启发和激励作用会更大。
在《好好学习》中,我虽然介绍了一些自己的经验,但我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在广大的读者朋友中,有很多人的故事都极为精彩,具有启发意义,这种学习改变的案例如果能积累更多并分享给大家,就能够启迪和帮助更多读者,产生实践改变的动力。
这些“读者案例”藏在作者的公众号中,回复皆可见,可惜去看的人不多。
3.师友加持:和对的人在一起,一路示范何为正确
成甲说他和深入研究瑞·达利欧《原则》一书的谭昊老师通过视频号直播对谈做了一次交流,当时他给我分享了哈佛大学罗伯特·凯根研究的成长公式:进步=痛苦+反思+高质量的社群。
说起高质量的社群,唐朝老师的书房后院就是最好的例子,里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热爱价值投资的践行者,每天早上8点多聚在一起,等待唐朝老师发帖讨论巴菲特/芒格的经典语录、作品和案例,他就是在一路示范何为正确,我们见识和能力不及者,只要跟随不掉队,就足矣学的很好了,能不能过的很好,那是应用层面的事。
搜狗输入法创始人马占凯曾把两人组队学习的方式称为“双子星学习法”,flomo的创始人就是两位,他们共同讨论、学习、实践、成长,这就是和对的人在一起。你周围有没有这样对的人?
不知不觉,这本《好好学习》的再版序言的感想竟写了3700多字,正文解读还没开始,就当一个敲门砖的作用吧,认真看完这篇文章的你即为赚到。
想想自己应该把哪些数据变成信息,把哪些信息应用起来变成知识,让知识改变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