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改革家范仲淹
朱玉林
![](https://img.haomeiwen.com/i14092903/efcec043820155d5.jpg)
公元 989 年,范仲淹出生在徐州一个贫苦家庭。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谢氏因生活艰难,不得不抱着他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
朱家虽然条件优渥,但范仲淹学习非常刻苦,为了励志,他在自己的学堂旁边搭建了一个小书房,取名为“自励斋”,每天早起晚睡,念书写字,有时候读书到深夜,就用冷水洗脸,提神醒脑,继续攻读。
范仲淹家里贫穷,只好到醴泉寺院里去读书。他每天熬一锅粥,等到粥凝固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就着咸菜各吃两块。但从不觉得辛苦,觉得吃粥如同吃山珍海味一般。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一直被人们所称颂。
一年冬天,范仲淹的母亲病逝,他也借机辞别了醴泉寺,前往应天府书院求学。 在应天府书院期间,范仲淹认识了影响他一生的人——晏殊。
有一次,晏殊路过书院,看到范仲淹清瘦的模样,非常惊讶,便问道:“你如此用功,是要干大事的啊?”范仲淹充满激情地回答说:“我要为天下人造福,帮助他们摆脱苦难!”
晏殊很欣赏范仲淹的志向,就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上级,从此,范仲淹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宦海沉浮之路。
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见几个人坐着车,急急忙忙来到面前,声称要买鱼。范仲淹问道:“等人都来了,一起吃不好吗?”那几个人回答说:“我们听说范公不喜欢饮酒,因此不敢和您一起饮。”
听罢大笑道:“我一直有这个毛病,只是担心你们也会为我担心,所以没有敢说出来罢了。”于是举杯痛饮,一直喝到傍晚才散去。
在陕西彬县,他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有一天晚上,虽夜色已深,寒风凛冽,范仲淹喝下最后一口浓茶,透过窗纸,看向漆黑的夜空,沉重的思绪涌上心头,在这样的夜晚,范仲淹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庆历三年(公元 102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久后,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范仲淹在任职期间,他尽职尽责,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范仲淹一生的经历十分曲折,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和政治才能。他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和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感人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仲淹一生勤奋好学,为国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思想和事迹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民,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范仲淹以其高尚的品德和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超越千年而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他的思想和行为启示我们,要想成就伟大事业,必须有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范仲淹的思想和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为后人树立榜样。
谈谈你对范仲淹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