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铸大学|韩大匡:“榨取”油田潜力的人
原创 2017-07-21 中国石油大学报 中国石油大学报
在国难当头、江山沦陷的时候,我的父亲把忧国之情和对下一代的期望凝聚在了我的名字上。我的名字主要含义在“匡”字上,这个字从字形看大体是“国”字去掉了右边(东边)的一竖,象征着东北沦丧,隐含着毋忘国耻的意思;另一个带有积极期望的含义,就是希望我长大后能够“匡”扶社稷,对国家和社会能有所贡献。
——韩大匡
韩大匡,油田开发工程专家。曾任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开发系副主任兼油田开发研究室主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石油部科技委员会油田开发组长等。现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我国油藏工程的学科带头人。
★
1932年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采矿系。
1991年获首批政府特殊津贴,并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
199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受聘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兼职教授。
仝兆岐为韩大匡颁发聘书
韩大匡院士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几十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是我国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开拓者。
志存高远,投身国家能源事业
1932年,韩大匡出生在旧社会的大上海,他的父亲是中华书局的一名编辑,家里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1937年日军入侵上海,中华书局被侵略者霸占,韩大匡的父亲因此失去了工作和收入。当时韩大匡已上小学,这件事让他立志为祖国的强盛而发奋读书。
韩大匡积极参加《申报》、《新闻报》等一些报社组织救济贫困学生的社会福利考试,每年都能考上并获得资助,以此他读完了初中。日本投降后,父亲回到书局,家中经济状况略有好转,韩大匡愈加发奋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年轻时的韩大匡
1949年底,韩大匡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采矿系春季班。1951年底,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1年夏,清华大学采矿系分成两个专业,一部分同学学采煤,另一部分学石油。韩大匡选择了国家最需要的石油专业,从此,他开始了为之奋斗半个多世纪的石油事业。
1952年秋,清华大学成立了石油工程系,韩大匡留校任石油工程系助教。1953年10月,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和其他大学一些专业合并在北西郊成立了我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学院,韩大匡到北京石油学院任教。韩大匡参与了我国第一个石油开发系的组建工作,曾任石油开发系副主任兼油田开发研究室主任等职。
呕心沥血,推动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发展
韩大匡到石油学院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为苏联专家当课堂翻译。他经常跟随苏联专家到油田现场,有机会学习生产实践知识和经验,把理论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这为他以后在油藏工程领域做出突出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大匡院士十分重视参与油田生产建设实践。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就参与了我国第一个油田注水开发方案——玉门老君庙油田注水开发方案的设计工作,负责其中的渗流计算部分。这个方案是我国油田开发史上第一个用注水方法开发油田的方案。它的实施,扭转了老君庙油田用溶解气驱开采时的压力下降、气油比上升、产油量递减的被动局面,揭开了我国注水开发油田的序幕,为今后的普遍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聘任韩大匡院士兼职教授仪式
1956年到1961年,是石油工业频频会战的时期。韩大匡先后参加了川中会战、大庆会战,会战使他经受了磨练.增长了才干,积累了经验。
我国陆相油田的原油普遍高含蜡。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油管结蜡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油田的生产。为了改变原始刮蜡方法费时又费力的情况,北京石油学院油田开发研究室主动开展了这项研究工作。韩大匡就是这个研究室的创建人和负责人。
经历了多次试验和失败,韩大匡和他的同事们想到玻璃是一种亲水物质,如果在采油钢管内壁镀上一层玻璃,油管就不结或少结蜡了。他们和一家玻璃厂经过数月的联合攻关,终于制出了我国第一根内镀玻璃的防蜡专用油管,并和大庆油田的同志们一起在现场试验成功。这项油井防蜡工艺不仅在大庆应用,还被推广到其他油田。1978年,“油井防蜡清蜡新工艺”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2年,韩大匡调入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1978年,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分成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和石油规划设计总院,韩大匡任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大匡曾多次负责或参与全国油气田开发规划、年度计划和学科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多年来我国油田开发的战略布局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韩大匡院士作大会报告
高瞻远瞩,开拓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渗流力学是韩大匡提出的在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应用五大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的深入发展就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韩大匡就开始了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作为石油部渗流力学协调组长,他主持了石油领域渗流力学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工作。80年代,韩大匡作为石油工业部渗流力学协调组长,大力倡导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工作,他是这项技术的开拓者。他带领的研究集体取得的科研成果“非均质亲油砂岩油层内油水运动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原石油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七五”期间他主持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这个项目一共研制了符合我国油藏类型的多功能模型等46个模型和专用模块,形成了适用于砂岩、碳酸盐岩等四种主要油气藏的配套软件系列,总体上达到了国际80年代水平。截止1991年,已在总储量约9亿吨的180个油田、区块上应用这些软件,其中经过财务核算的部分,油田增产原油额已达544万吨,折合人民币约10亿元,为我国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本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子课题“油藏模拟新技术”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大匡做主题发言
矢志不渝,提高石油采收率
韩大匡是我国三次采油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期,北京石油学院开发研究室在韩大匡的领导下开始了聚合物驱油的实验研究,他们在国内首次用实验证实了油—水流度比与采收率的关系,开展了“稠化水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实验研究,指出向油藏中注入天然的或人工的高分子聚合物稠化的水溶液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开发研究室开展了多方合作研究研制增稠剂。韩大匡和同事们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化工厂,历时五年,他们攻下了一个个难题,并成功地在克拉玛依油田进行了我国首例聚合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先导试验,开启了我国三次采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序幕。
进入80年代,韩大匡再次提出三次采油技术对我国石油工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极力倡导和具体组织了我国聚合物驱和其他化学驱的研究工作。他主持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次采油技术”,确定在大庆、大港等油田进行聚合物驱先导性现场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推广聚合物驱打下了基础。
1987年到1991年,韩大匡主持完成的“中国注水开发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的研究成果,开辟了在我国应用提高采收率此项技术宽广的路子,我国可增加可采储量8.34亿吨,相当于找到约20亿吨的地质储量,折合勘探投资360亿元,对于缓解当时可采储量紧张的局面,具有重大意义。这个项目获中石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韩大匡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勤于学术,著作颇丰,已出版《油藏数值模拟基础》、《多层砂岩油藏开发模式》等著作5部、译著1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编写成果报告60余篇。其中《油藏数值模拟基础》成为油藏数值模拟的经典书籍,该书被一些石油院校选作研究生教材。
韩大匡躬耕桃李园,为中国石油行业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40多名,他们其中不少已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教授。多年来,为了促进我国石油工业的建设和发展,韩大匡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为我国油田开发事业的发展和后继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字来源:中国石油大学报
整理:戴心怡 于美霞
编辑:胡欣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