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六爪鱼网站上买了《柳林风声》,次日便送到了,迫不及待的打开!
看了几眼发现,坏了,居然不是注音版!并且大段大段的景物或心理描写,偶尔还能看到一两句古汉语的影子,自己都看不通顺,看来并不适合不到7岁的贝妞,至少现在不合适!
更要命的是,自己还多买了几本打算送给比贝妞还小的孩子呢!
顿时,失望一点点的代替了期待已久的兴奋……
![](https://img.haomeiwen.com/i6346518/9ec58b224cd6823b.jpg)
当初见到这本书的时候,自己是被它迷倒了的。我不停的翻看着它的版本、译者等相关网页,就连喜马拉雅上的相关音频也被我比较了好几遍……
没想到,这种热情传染给了贝妞。
下午,贝妞正在黑板上临摹《日出.印象》,旁边的我在听音频。
![](https://img.haomeiwen.com/i6346518/ff0fd1b05d45d99b.jpg)
“不要把声音调的太小,不然听不清楚。”原来她也在听!
后来她坚持要持续播放,一下午居然听完了半本!
今儿晚上写作业时,贝妞主动提出,等会儿我要看《柳林风声》!
写完作业,翻开书,和她约定每人读一段,交替着读。
“第一段太长了,我先读。”怕她嫌弃太长不愿意读下去——那样的话今晚的阅读就泡汤了。
“那我从‘站住!……’那里开始吗?”贝妞问。
“你怎么知道第二段是从那里开始的?”我惊讶的看着在一旁手舞足蹈、并没有盯着书看的贝妞。
“每一自然段前要空两格,这不就是第二自然段了吗?”贝妞过来指着说。
真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记住了“站住!……”那里是第二段的。
后来读到兔子们相互指责那儿,贝妞指着一个省略号说,“音频上这里多了一句话‘你为什么……’”
“是吗,不知道啊,找来听听看(核实一下)。”
于是边说边打开喜马拉雅。居然发现是真的,音频上多了一句!
……
读到鼹鼠第一次见到“河”时的情景,发现译者描述那条“河”时用了一大段“拟动物化”的文字,怕贝妞听不明白,专门停下跟她说“作者把鼹鼠看到的河写的像一只动物……”
“我知道了,就像把动物那些的写成了人一样,叫‘拟人法’。”贝妞说。
后来,贝妞索性扮演了“鼹鼠”、“河鼠”,跟着我读的情节表演了起来!
……
“鼹鼠是男的还是女的?”贝妞问。
“男的。”
“河鼠呢?”
“也是男的吧!”
“那刺猬呢?”
“还有刺猬吗?后面我还没看到呀!”原来,那天贝妞还是认真听了的!莫非真的像罗胖说的那样,现在的孩子可以一心二用?
……
唉,看来是我多虑了!经典的能量是巨大的呀……
原来是自己苛刻的要求差点儿把它能带来的惊喜给抹杀了。
哎,我这次又中了完美主义的毒!
“那个梦悠悠、美滋滋的舟子四脚朝天,跌倒在船底”,一开始还以为翻译或者印刷错误,后来搜索一下才发现,原来,“舟子”是“船夫”的意思。
这也算读这本书的额外的奖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