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527171/0c7053b99c0e62cc.jpg)
室友元仔辞职,威仔这周也放假,所以我索性请了一天半的年假,三人准备一起去上海迪士尼。
周四出发,周一晚上才开始订机票,结果发现时间合适的航班余票只有两张——这飞机票奇怪的很,每次点进去价格都不一样,但运气不错,纠结无措了二十多分钟,不知怎地突然有多出来的一张,只是价格高了五十来块钱,但总之票的事情算是解决了。
票订好后威仔准备一口气把酒店也订了,我和元仔则觉得可以过一天再订,于是匆匆挂了电话。挂了电话躺在床上我和元仔聊天,这时我才似乎发现,这次上海之行会有很大概率发生分歧,因为威仔个性强势,而元仔也有自己的主见。
出去玩当然我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但看这架势,已经有两个个性强人了,我决定最大限度收缩自己的意见——但没有意见也让大家有意见,因为两人意见分歧时,我这种没有意见的人显得就像墙头草,风吹两头倒。
想到可能在食住行上发生的分歧,我一个头两个大,期待瞬间转成烦恼。我自己对于食住还好,贵的咬咬牙能接受,便宜的也可以有滋有味的吃,但我就怕其他两人各执己见且都不愿意示弱,这样的话无论我们最后是按照谁的方案来,都会有一个人不开心。
“三个人一起就是这样的啊,总有一个人会感到不舒服。”元仔说,说完她睡了过去。
而我则想了很多东西:小团体的相处、小团体的尊重,性格不同的人如何求同存异等等,但发现这是一串很大的话题,晚上想清楚的话我就别想睡觉了,于是我强行转换频道,这才能安然入睡。
今早起床,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答案,但我突然发现我这颗墙头草的真相。为什么我对于什么都是“都行”呢?
除了对于生活琐事本身的不在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不喜欢看到别人不开心,也不喜欢过长的纠结和猜测。
“都行”在和别人一起时,显得会很没主见,但的确会配合度很高,朋友想吃什么,那我就会和朋友吃什么,会让人相处起来觉得很愉快。也因此,有时候朋友会说我没主见。
这次上海之行结束后,回想起某个瞬间,我也在问我自己,为什么朋友感到不舒服就能语气强硬的指出来或是直接丢出一个白眼,而我就很难语气强硬的对朋友表达自己的不满?
一定是有软弱的成分在的,所以不敢也不喜欢说硬话,哪怕是合理的表达;会思考自己此刻说出这句话会不会伤到朋友。(虽然很多时候真的伤害朋友的话反而是不假思索说出来的)
但随着更深入的思考,我发现软弱是方便别人归因的理由,但不是我自己认可的理由,因为如果真的是软弱而压抑自己的不满,那必然有委屈感——但我没有!
我要么是真的不在意,要么是价值观权衡后觉得争执和分歧没必要,也不想花时间去说服别人或是长时间停留在一个低落的情绪,总之最后的结果就是,和朋友的相处我有自己的意见,但不多,我也不执己见。
常见的相处误区就是“争对错”,很多争执不来自于真的某一方有错或者影响到了对方,而是双方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不执己见就是认可自己和对方的想法的不同,虽然我有自己的想法,且和你的不同,但我听了你的后觉得你的想法也不错,那就按你的来吧。
看似没有主见,其实只是不执己见。
很多时候为了省事,我让朋友做决定,或是揣摩朋友的纠结后从我口中主动递话,看是否合朋友的心意。
不过有一次我发现这样做碰壁了,那次从武当山回来,下午五点的车,我们一点多就到了候车厅等;看室友的语气,她嫌等待时间太长,于是我说,要不我们改票到早一点的,虽然贵40,但是可以少等几个小时。
她那时候是教培老师,所以我的换算方法是:
“你上一节课这个钱就回来了。”
但是她却反问我:“我为什么要多上这一节课呢?”意思就是不想改票。
可能是即将长时间的等待带来的焦躁,以及我突然提出要改票,她说这句话的语气有些冲——我一碰到这种有些冲的语气就打开了“避免争吵模式”。于是我跟她解释清楚了,我个人是早一点晚一点回去的班次都可以,刚刚提出改票是以为她不想等那么久,没有觉得就该花那40的意思。
这个话题就这么过去了,我们过安检,进站,等车,泡面,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
泡面的时候回想起刚才这个插曲,我意识到之所以我们没有发生争吵,不是因为我解释清楚了,也不是因为她明事理;深层原因是我不想发生冲突影响自己的心情——我问要不要改票也是,并不是我不能等,而是我考虑到她或许不想等的可能,这样的话她会不开心,而我会受到不开心的影响。
总之行动上看起来是考虑对方,但出发点也离不开考虑自己的心情;照顾周围人的情绪,也是因为会被别人情绪影响,所以尽量️和对方步调一致;
这样我就不会有“我为你着想但你不领情”的挫败感,既然我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自己,就不会扮演牺牲者和奉献者的角色。
很多人喜欢扮演牺牲、奉献、委曲求全深明大义,借此来施加道德压力或是情绪勒索,其实是把利己隐藏在利他后,标榜或夸大自己的某种品质。
我看清了我的所有行为第一出发点是满足我自己,就对别人没有道德施压,不戴苦情戏和奉献戏的帽子。
武当山之行是去年9月,今年1月的这次上海之行我又有了新的长进。
武当山的时候,我会为了避免朋友影响自己的情绪而主动去满足朋友的需求;去上海的时候,我区分开我和朋友的课题,在转三趟地铁且辗转至很晚时,朋友不耐烦、累、抱怨时,我可以选择不抱怨、不劝说朋友停止抱怨,自己选择自己的心情。
如果感到无聊,也找不到人聊天,那就打开读书软件看书——一下就让无聊的间隙不无聊了。
这次上海之行我发现,我可以做到不被别人的情绪影响,且明白时间是一个个时刻组成的,所以一天之中看到美景的欣喜和美景与期望不符的失望必然交织上演,某一瞬间感受到的不愉快和下一瞬间无关。
这种不被周围人影响,甚至不被时间本身影响的心态,怎么能说不是一种成长呢?
我了解我自己,我分析我自己,我选择我自己。别人说的我是部分的我,但不一定代表真正的我和全部的我。
纵使与人同行,纵是和人步调一致,但我依旧保有自己的判断与坚持。
我是自己永远的朋友与爱人。
———————————————————
作者简介:
阿婉,98年生人,地铁生态观察家,菜鸟翻译。
第N次减肥中,轻度努力人格。
Focus on the one most important thing.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