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阅读企鹅欧洲史现代部分,总第5本《基督教欧洲的巨变1517~1648》。800多页的一本大厚书,读它一方面是因为连岳的极力推荐,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始终相信的一个观念,且不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是浅显的读史都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更加能够理解历史的变迁,从而变得更加有耐心,并对当下的社会有更多的理解力,生活得更加从容些。
那为什么读欧洲的历史呢?大概是因为读自己国家的历史,总会情不自禁的投入情绪进去,尤其是近现代史,再加上从中学开始学习,自己本身又没有浓厚的兴趣去探索,便先去读其他国家的历史吧,等到自己成长到感情更加稳定时,或许也会有兴趣再读一些自己国家的历史。
在中文版总序中,有这样一句总结,“欧洲统治阶级坚持文化和制度的渐进改良,希望通过对话达成社会各阶层的和解。社会各界曾重视沟通和妥协,不仅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应该也可以追溯到遥远的雅典城邦和罗马共和国传统。沟通和妥协的能力,确实是欧洲文明保持活力和持续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句话值得去认真分析、思考。
看文前习惯先认真看导读,导读中写到道:这本书的主题是“基督教世界意识”的毁灭,即欧洲地缘政治概念转变为地域概念的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16世纪至17世纪初'基督教世界‘意识的消逝与’欧洲‘意识的诞生,以及与之相伴的巨大变革“。
引言中写道:所以16世纪至17世纪上半叶,欧洲历史的核心问题是:基督教世界——包括决定其重心所在的各种制度,以及更重要的,是支撑它的信仰共同体——何去何从?如果基督教世界毁灭了,那么谁将取而代之,或者说是否还会有谁来取而代之?
01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瓦解
“许多促使西方基督教世界瓦解的因素,在1500年以前就已出现,但直到他们全部就位并相互联系起来,基督教世界的落幕才算完成。”这章分析了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瓦解因素,有文艺复兴的影响、新教改革、罗马天主教会、基督教世界的延续、十字军东征的式微、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世袭君主、基督教共和国与后宗教改革时代的宗教冲突、欧洲的突发混乱、世界与发现欧洲、想象欧洲、欧洲的信息流动、白银时代及其余波。以下是对自己对其中一些因素的理解:
新教改革的内容很有趣,“1520年的路德是如此斩钉截铁,他认为没有任何人被赋予普世权威。真理就是:所有的基督徒在基督教秩序里是平等的,大家接受一样的洗礼,聆听一样的福音,拥有一样的信仰,正是这三点创造了一个属灵的基督徒群体”,“路德的目的是加固基督教世界,而不是摧毁它或换掉它,但是路德彻底地移掉了基督教世界权威与合法性的来源,这让原本团结一致的信仰共同体可能从核心开始走向衰败”。历史的发展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些事情往往预料不到,事后回看又如此的顺理成章。
基督教世界的各个国家,因为信仰相同,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都会被认为是“内战”。在讲十字军东征的情况时,面对伊斯兰教强国——奥斯曼帝国,教皇号召十字军东征。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对基督教世界可能遭到颠覆的恐惧深入人心”,是否可以理解为害怕其他信仰或者说其他文明,对自己的信仰文明造成更多的是观念上的颠覆?这是否也是一部分人面对外来文明时的担忧和恐惧?
“基督教世界存在的理由就是,它提供了一套理念和制度,可以在信仰共同体内部促进并实现和平。在后宗教改革的世界里,教义冲突取代了原本凝聚基督教世界的共同信仰,当初化解矛盾的工具如今变成了不和谐音的来源。新教改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信仰流派,各派都有自己的信念。”宗教改革,化解当时矛盾的工具竟变成了现在矛盾的来源,一个时期的问题解决方式演变成了另一个时期的问题,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应该什么都说明不了,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案例了,解决一个问题,冒出一些新问题,在任何一个时期,问题都不会消失,他们或者是老问题或者是新问题,总归是有问题的,而我们的人生或者说是工作,便是一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期待所有的问题被彻底解决,是幻想,我们只是在不断的解决,老问题解决重要的问题,然后期待着,新的问题能够好解决一些,人生总归会有问题,无时无刻都会有问题,要放下这种“能够彻底解决问题”的幻想。
就如在这个时期,很多基督徒君主们指出相比起宗教统一,国内和平才是当务之急,所以他们选择利用法律资源去解决宗教争端,然而在他们的信条批判者眼这种容忍信条不一致的做法,正是基督教世界病入膏肓的最明确症状,统治者容许教派多元共存的做法是在回避问题,逃避问题。书中作者写道“在这一时期,人们还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记忆来教育他们宗教宽容的意义,相信强行统一宗教可以把宗教意义问题彻底解决是一种幼稚病,每一代人都不得不重新认识这种幼稚病有多危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