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贴裁剪三个多小时,脑子里总算有个大概面貌了。
简明知识:
名字由来:得名于遗址附近的三个土堆,这些土堆高约六七米,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三个土堆与遗址北面的月亮湾构成了一种众星拱月的格局,被称为“三星伴月”。因此,考古专家根据这一地理特征,将遗址命名为“三星堆”
发现时间:1929年春
地点:四川广汉市西北鸭子河畔
发现者:农民燕道成在自家挖水沟发现400多件玉器
发掘历程: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挖掘至今。
研究现状:随着考古材料的增多,研究者的注意力开始从三星堆两个器物坑转向三星堆城址,并从三星堆城址扩展到三星堆文化及其相关考古遗存,从而把三星堆遗址、三星堆文化、四川青铜文化系统以及古蜀历史的研究推向了深入。
研究发现:根据三星堆遗址的地层关系、遗迹状况和器物风格,考古学家已经知道,三星堆遗址跨越了相当长的时间,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龙山时代一直到青铜时代的商周之际(约公元前2500年至前1000年),前后延续达1500年。
遗址可以划分为早、中、晚三个大的时期。第一大期是宝墩村文化(前2500年至前1700年),第二大期是三星堆文化(前1700年至前1200年),第三大期属于十二桥文化。除了第三大期外,其余两大期都经历了所属文化发展的全过程。
在三星堆第一大期时,三星堆已经出现规模很大的聚落,却没有营建城墙(或只在鸭子河与马牧河间修筑有两道南北向的防御设施),聚落的中心区一直延伸至后来三星堆古城的西城外。
当三星堆第二大期开始建造城墙时,原先的聚落已经被毁弃,因而有不少前一时期的房址被叠压在新修建的城墙或大型建筑下。
在三星堆第三大期时,原先的宫殿、神庙、城墙都已毁弃,原先神庙中的像设和用具都被毁坏并掩埋于地下,遗址范围内只有部分区域发现有这一时期的遗存,一些先前的特殊场所(如三星堆宗教场所和青关山宫殿基址)还出现了这一时期普通居址的堆积。从中心都城跌落至普通聚落,这无疑也是三星堆遗址又一个大的转变。
通过三星堆遗址的分期研究,可以知道,在宝墩村文化向三星堆文化转变的时期,成都平原许多宝墩村文化古城先后废弃,唯有三星堆这个聚落开始崛起并成为一个区域中心;而当三星堆文化向十二桥文化转变的时节,三星堆古城也应该发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社会变故,城中的主要居民很可能迁移到了其他地方,其中一部分有可能迁徙至成都市西郊,在那里新建立了金沙村古城,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重点文物
青铜器
1.通天神树
2.戴冠纵目面具
3.太阳轮
4.群巫之长立人像
5.登天之梯神树
6.凤鸟
7.雄杰精怪
推测复原图这个象头冠青铜面具,就是在模仿象神。此外,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还出土了大量象牙祭品。
可见,古蜀人确实曾经有过一个大象崇拜时期。从时间上来看,大致是公元前1200年—前600年左右。这个时段,与印度的象头神崇拜习俗稍晚而又有重合期。
那么,两者有关系吗?
有学者发现,古蜀国的象牙用量很多,但本地产象量较少。缺口从哪里来呢?由此可推测,古蜀国有一部分象牙是来自与古印度之间的贸易,古印度的象头神崇拜可能就是随着这个过程向东向北传播,并被古蜀人所接受,被古蜀人改造成自己崇拜的神祇中的一员。
在汉武帝时代,就已经是很成熟的通道了,学者推测,古印度象头神崇拜风俗的传入,应该是通过蜀印通道完成的,该通道经过的地区在古代是象的分布区,沿路的古代民族或族群往往也有崇拜象的风俗,这种文化环境为古印度象头神崇拜传播到古蜀提供了条件。
青铜鸟足神像由多个祭祀坑里出土的文物部件拼接而成。考虑结构安全问题,目前文物实体无法凑在一起,于是考古学家利用AI和3D打印等科技手段,结合手工拼对,成功复原了这件“国宝”的相对完整形态。
中社科学院研究员王仁湘认为,这件文物由独立的几个部分多次铸接而成,体量巨大,造型复杂且独特,应为古蜀时代祭祀太阳神用器,主体应为人面鸟身像。
《山海经》记载:“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鸟为沟通天地人神的使者,人鸟合一的形象被赋予了神性。
在三星堆的文物中,时常能找到中国古代神话的线索,比如近4米高的青铜神树,应是三星堆人想象中的“扶桑”“若木”;这件青铜鸟足神像,应是对神灵的崇拜。
8·青铜大鸟头
9.金器
玉器
三星堆目前已出土玉器超过2000件。三星堆人以玉璋、玉戈、玉琮、玉璧等为重要祭器和中介,祭祀天地山川,沟通神祇祖先,承载着以玉礼天和通神的思想。
早在1934年,郭沫若在看过三星堆考古发掘材料后就认为:“玉璧、玉璋、玉圭均与华北、华中发现者相似。这就是古代西蜀曾与华中、华北有过文化接触的证明。”
新馆展厅里陈列的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其设计和制作都是三星堆人的独创。椭圆形的青绿色玉石被装在一个镂空的青铜网格中,外有铜带缠绕,四角以龙头装饰。最新研究还发现,当年这件器物表面还包裹着丝绸。商周时期称青铜为“吉金”,如此精巧的“金镶玉”如同一个“月光宝盒”,藏着三星堆人敬献给神灵的珍宝,表达着三星堆人对神明的虔诚。
三星堆文化与古蜀历史
通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和研究,考古学家对三星堆遗址及其文化,已有比较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尽管三星堆遗址还没有发现文字,但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大量其他文化所不见的青铜像设等高品级文物,直观地向我们传递了大量的重要历史文化信息,笼罩在远古迷雾中的三星堆王国,已露出了它部分的“庐山真面目”。
首先,三星堆王国的族群构成是多元的,除了原先生息在成都平原上的当地新石器时代的族群外,还有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迁徙而来的族群。
考古研究已经表明,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现在被认为富庶的成都平原还是潮湿阴暗的丛林,还没有长期定居的聚落。
大致在相当于龙山文化时代的早期,一些成都平原西北山区的族群逐渐进入到平原,成为这一地区的最初开发者。由于周围山区和丘陵人群的大量涌入,成都平原很快就涌现出了很多村落,出现了资源和领导地位的争夺和冲突。
为保护自己,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以后,一些大型聚落开始在周围修筑土筑的城墙,成都平原进入了古城林立的“城邦时代”。
随着这些史前城邦间冲突的加剧,不少城邦被邻近的强邦大族所兼并,原先的城邑也就越来越少。
到了公元前1700年左右,位于成都平原北部边缘的三星堆族群,由于其独处沱江流域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城邦置身于城邦间冲突的边缘,坐收渔翁之利;
也由于这时期一支来自中原伊洛地区二里头文化的族群,辗转通过陕西关中地区和甘肃天水地区,加入到了三星堆城邦中,带来了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因而在激烈的城邦冲突中脱颖而出,先后消灭了成都平原上的其他古城,成为了成都平原甚至四川盆地唯一的古代国家。
其次,三星堆王国的社会结构主要由两个族群组成,具有早期国家的一些特征。
在三星堆器物坑的青铜人头像中,明显分为两种发式:一种是将头发梳成一条辫子,拖在脑后的“辫发”人,好似清代的男人们;另一种是将头发挽在脑后,然后用发笄即簪子将其别起来的“笄发”人,这是中国中原地区数千年来人们的主流发式(如图)。
“辫发”人可能是先前来自川西北山区的早期居民,属于成都平原的主体族群,他们之中的上层可能掌握着国家的部分权力,而下层则是三星堆王国的基层居民。
三星堆遗址的“辫发”人像,青铜人像头上的头发都梳向脑后,编结成大辫子,而石雕双手捆缚的裸体人像头顶的头发被剪成“分头”,只是脑后的头发被梳成一条小辫子;
二者社会地位在发式上的区别十分明显。在三星堆的铜人像群中,从事宗教祭祀仪式行为的全都是“笄发”人像,“笄发”人很可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外来族群,他们是掌握着天文和宗教等知识的神权贵族;那么,与之共存的那些“辫发”人就很可能是成都平原的本土族群,他们是掌握着军事和行政权力的世俗贵族。
其三,三星堆王国的人们已有复杂的宇宙观,有以太阳神为至上神的原始宗教,形成了与太阳相关的鸟和眼睛的象征寓意。
三星堆器物坑内出土了高约5米的大型铜桑树和铜柳树各1棵,每棵树的9根树枝上各栖息着一只太阳鸟,这应是天有十日、轮流巡游周天的宇宙观和神话的早期实物例证。
综合出土文物和神话传说可知,三星堆人心目中的宇宙是穹窿形的天空笼罩大地,四周为浩瀚的海洋,东海尽头有桑树名叫“扶桑”,西海尽头有柳树名为“若木”,十个太阳鸟轮流从东方扶桑飞向西方若木,从而形成昼夜之分(如图)。
基于这种宇宙观,三星堆王国的人们非常崇拜太阳,形成了以人首鸟身太阳神为中心的神祇系统。
在三星堆器物坑中出土的三具巨大的铜制凸目尖耳青铜面像,应该就是三星堆王国神庙中太阳神及相关神像的脸面装饰(如图)
原先完整的太阳神像头部和身躯都是人首鸟身的木雕,木质的部分已经随着神庙的焚毁而消失,只有凸目尖耳的青铜面部装饰被保留下来。
大概也因为太阳神等主神的形象是鸟,太阳神的眼睛又分外特别的缘故,三星堆文化的人们形成了崇拜鸟和眼睛形象的习俗。
他们的巫师装扮成鸟的模样以取悦于神祇,他们的王者手持鸟首的权杖,他们的神庙内钉挂着许多巨大的铜眼睛,沟通人神的神职人员衣服上或身上也有眼睛的图案。
巫王抱着啥?推测是鸟首杖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鸟妆铜人像、足踏鸟形云朵的铜人像以及众多鸟和眼睛的形象,就是这种习俗和崇拜的反映。
其四,三星堆王国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古代国家,主要采取军事杀掠的高压手段进行统治,原先古城林立、村落密布的成都平原及四川盆地,已经基本空荒。
在三星堆第一大期即宝墩村文化时期,成都平原至少有8个以上的古城,这些城邑的周围还密集散布着同时期的村落,同一文化的聚落在巴渝地区甚至在云贵高原北部都有分布。
然而到了三星堆第二大期时,这些古城和村落一下子全都消失了,整个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发现的三星堆文化的遗址屈指可数,就说明了这一点。
只是到了三星堆文化末期,也就是三星堆第三大期到来时,成都平原及其周围的聚落迅速增多,在整个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发现了大量十二桥文化的遗址,其密度甚至超过宝墩村文化时期。
三星堆文化与前后这两个文化的时间跨度相差并不很多,但遗址的数量、密度和分布范围却相差很大,凸显出三星堆王国时期实际上是四川盆地先秦文化发展的低谷。三星堆两个器物坑的那些璀璨的文物,其光芒很容易遮蔽人们的眼睛。
其五,三星堆文化可能是早期古蜀国的遗存,有可能的古蜀王朝世系是传说中的“柏灌”王朝。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蜀人最早的先王蚕丛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三星堆文化都有突出表现眼睛的特点,突出表现眼睛的文化有可能属于古蜀人的遗存,三星堆王国有可能是最早的古蜀王国。
根据古史传说,古蜀王国先后有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几个王朝,每个王朝都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其中最后的开明王朝有十二代三百五十年,最后在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按照古蜀王国的王朝传承顺序,对照成都平原宝墩村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新一村文化(或称之为“十二桥文化晚期”)、巴蜀文化的先秦文化序列,既然巴蜀文化相当于最晚的开明王朝,新一村文化就相当于稍早的蒲泽王朝,十二桥文化相当于鱼凫王朝,而三星堆文化就大致相当于柏灌王朝。当然,这种考古材料与古史传说的联系,还需要更多的材料来验证。
未解之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