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名胜古迹
资料 | 邹城市文物古迹

资料 | 邹城市文物古迹

作者: 叶冷随记 | 来源:发表于2020-11-14 08:06 被阅读0次

    邹城市文物古迹


    孟庙古建筑群

    1、羲 皇 庙
    2、邾国故城遗址
    3、城前遗址
    4、斗鸡台遗址
    5、灰城子遗址
    6、犁耙峪遗址
    7、南关商代遗址
    8、漆女城遗址
    9、寺顶子遗址
    10、晚照寺遗址
    11、野店遗址
    12、尖山刻经
    13、邾国陶文
    14、两圣碑
    15、亚圣庙石刻
    16、宋新建孟子庙记碑
    17、铁山摩崖刻经
    18、新莽莱子侯刻石
    19、阳山(亦称护驾山)刻经
    20、峄山刻经
    21、元摹秦峄山刻石
    22、元李裕庵墓
    23、孟子林
    24、明鲁王朱檀墓
    25、车路口汉墓
    26、高李村汉画像石墓
    27、金乌林答将军墓
    28、南宫适墓
    29、栖驾峪西周墓
    30、四基山古墓群
    31、万章墓
    32、卧虎山汉画像石墓群
    33、西晋刘宝墓
    34、元李裕庵墓
    35、孟府古建筑群
    36、孟林享殿
    37、孟庙古建筑群
    38、孟母三迁祠
    39、重兴塔
    40、鲁钜野王墓
    41、鲁靖王墓

    羲皇庙

    又称人祖庙,俗称爷娘庙,位于郭里镇爷娘庙东村,是祭祀伏羲的庙宇。始建年代无考,因庙内原有后唐长兴二年重修碑刻,可知唐末五代时已初具规模。整个建筑依山而建,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20米,为亭、榭、楼、阁的集合体,结构严谨,气势恢弘。庙前有山门,门内有金水桥,东西各有一门,俗称东西华门。向北分东、中、西三路建筑,依山势呈上中下并列叠加分布,中路有礼门、东西庑、羲皇殿、娲皇殿,主体建筑为羲皇殿,东路有玉皇殿,西路有泰山行宫、关帝庙。整个建筑物共有大小42座庙宇,内供1300多尊神像。殿字众多,构造奇特。特别是其主体建筑羲皇殿为歇山转角式结构,分为五楹,飞檐斗拱,砖木石合砌,上覆碧色琉璃瓦,椽檩皆饰以彩绘,雕梁画栋,自殿前甬道起九级台阶。殿台四周有石栏杆环绕,廊檐由8根粗大的浮雕盘龙石柱支撑,巨龙腾云驾雾,宛若飞状,气势磅礴(据考证,该盘龙柱为元大德年间建筑)。东路建筑玉皇殿为无梁结构,殿顶、廊檐全部用八棱石柱支撑,被世人称为“九十九间无梁殿”。综观整个建筑群风格独特,大多数由石刻、木雕组成,雕刻艺术精美,惟妙惟肖;殿内神像神态各异,活灵活现,堪称中国龙文化建筑宝库中的一颗“奇葩”。该庙内外有18棵“千年古柏”均匀分布,树围三个人手接手都搂不过来,枝叶茂盛、苍劲挺拔,直刺云霄,成为了该庙的独特一景。该庙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集“释、道、尼”三家于一体,寺庙自上而下分别住着尼姑、和尚和道士,因此也称为“三圣庙”。此外,该庙还同时供着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天上神灵,华佗、关公等人间名人志士和地狱阎君等冥间魂灵,一庙多神,体现了中国人信仰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供奉方式独特,为国内仅有。每年“三月三”古会之日,方圆几十里内的群众都会慕名前来烧香许愿,盛况空前。
    然而如此规模宏大的庙宇,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后,却于1929年农历二月十日,被冯玉祥部梁冠英手下所烧,原来偌大的建筑群在经历了三天三夜大火洗礼后,变成了一片废墟。再加上后来人为破坏,现在原址只剩下5根5米多高的8棱石柱、5座龟驮石碑(明万历年间《历代帝王纪年碑》和《重修三圣殿记碑》,清雍正年间《杏祥诗碑》,清康熙年间《羲皇殿记及诗颂碑》,四楞方碑)和玉皇殿的石墙地基。保存下来的8根雕龙石柱,现有4根存于邹城市文物博物馆,另外4根在济宁市东大寺(清真寺)。该庙原来的那18棵参天“千年古柏”也在人民公社时期被砍伐建房了。
    过去已成为历史,现在人们虽然已看不到该庙当年的雄姿,但从现存的残碑断壁中依然可以感觉到它悠久的历史渊源。1978年2月,被公布为邹城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公布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邾国故城遗址

    故城遗址位于邹城市城东南12公里的峄山之阳,地势开阔,呈南北高亢、中部略低状。故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30米,南北宽约2500米,城周长约10公里,城内面积约6平方公里。故城墙现共残存4000余米。东、西城墙北端均与峄山相接,一般残高3至4米,最高处为7米,墙基宽20至30米,夯土坚实,层次分明,每层厚8至12厘米,夯窝直径4至6厘米,多为春秋时代的棍夯痕。东、西城墙各有2个城门。南部城墙筑在廓山顶上,呈斜坡状或台阶状,上为夯筑,下为石砌墙基,城墙残高1至2米,墙基宽3至4米,夯层不明显。在今峄山街村南有内城北城墙遗迹。东南角城墙呈内折尺状,即直角内向,形式罕见。
    遗址内台墓、土冢、陶片、灰烬到处可见。故城内中部偏北有一高地,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40米,俗称“皇台”,地面暴露有大量陶片、建筑瓦片、花纹砖、云纹瓦当等,断崖上发现夯土层,间有少量础石及陶排水管道等,考为宫殿区所在。故城内东北角,地形高低悬殊,多为黄土断崖,且多土冢。建国前后曾在此发现古墓,并有周代带铭铜器多件出土,考为邾国贵族的墓葬区。故城内西南角金张庄村附近的金水河两岸,曾发现多处古陶窑遗迹及制陶工具、大量陶片等,考为邾国制陶作坊区。故城东北城墙处,有两个周长10多米的土台,俗称“炮台”,台上发现东周陶片,据考当为邾国防御设施。
    该遗址尚未经全面勘探发掘。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和邹县文物保管所联合对故地进行详细调查,测绘平面图。建国后,在故城内外出土的大量文物中重要的有秦诏文陶量、春秋“弗敏父”铜鼎及各类铜兵器、礼器、印玺等,尤其东周陶文出土数量达3000余件。对研究我国古文字的起源及字体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1977年12月,邾国故城遗址被山东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前遗址

    又称康王城遗址,系邹城市境内东周时期的重要遗址,位于城前村北。遗址东西宽300米,南北长500米,为一台形高地。地表有杰陶细柄豆、盆、鬲、罐等残片和大量汉代筒瓦板瓦、卷云纹瓦当及少量东周陶文。遗址东侧发现有夯土层及础石。1978年,该遗址被公布为邹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斗鸡台遗址

    遗址位于峄山镇下山村南2公里处,南部紧靠峄山,为周代遗址。因传说此处是当年邾国王亲国戚斗鸡取乐之地,故称“斗鸡台”。195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并登记。遗址原面积较大,后因山水将遗址从中部冲开,形成东、西2个台子。据1980年测量,总面积1.6万平方米,今为原面积的三分之一。遗址表面暴露遗物较多,断崖上可见古文化厚度l至4米,并可划分明显层次。采集标本有陶鬲、豆、罐、盆的口沿及残石器等。陶器多夹砂灰陶、饰绳纹、较粗糙,多属西周至战国时器皿。1985年,斗鸡台遗址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灰城子遗址

    遗址位于匡庄乡灰城子村东约150米处,为高山周围8至10米的台地,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断崖壁上可见灰层堆积存1至2米,内含商代、西周灰色绳纹陶片,地表暴露陶片较多。据《邹县金石隘编》记载:清道光年间“县东北数十里有地名虺城,里民掘得鼎六、鬲二、彝二……唯一鬲有模糊文字,仅‘永宝用’3字可辨”。1955年当地农民掘得铜器3件,送往山东省博物馆;1962年,掘得铜器10余件,被当地农民出售至今下落不明;1973年,村民又掘得盘、簋、匠等8件铜器,其中一簋腹内有铭文12字,经考释为“伊授作簋用事于考永宝用之”。从其形制、纹饰及铭文考证,当属西周晚期。此8件铜器现藏邹城市博物馆。灰城子遗址于1978年被公布为邹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犁耙峪遗址

    遗址位于古路口乡犁耙峪村北的凫山北端长山山顶上。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次发现。遗址地势较平缓,土层较薄,仅有一层厚度约O.3米的古文化层,内含红陶片,扁凿式鼎足及鹿角、厚蚌壳等。经鉴定,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晚期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是鲁中南地区建于山顶上、海拔最高、山东省内罕见的古遗址。1978年,该遗址被公布为邹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关商代遗址

    遗址位于城区南关居委会东约400米,大沙河北岸。1980年,对其进行小规模试掘,出土文物有完整的陶器鬲、盆罐、豆、瓴、戽、簋等。后在遗址东发现商代墓群,从出土的铜觯、觚、削弓形器、铜戈等文物,证明遗址年代属商代晚期。1987年9月,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在该遗址东部发掘,曾发现龙山文化早期遗迹和遗物。

    漆女城遗址

    俗称七女城。即春秋邾国漆邑,后属鲁国。《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载:“邾庶其以漆、闾邱来奔”。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三鲁漆室女》记鲁穆公时漆室女之事迹,后称该地为漆女城。《水经注》记其地为漆乡。清光绪十八年版《邹县志》记其他曾出土7个铜鼎,一个小鼎上刻有“永宅用” 3字。据此考察漆女城在东周时期,应有大型贵族墓葬存在。遗址位于邹城市城西4公里处,是以山东龙山文化为主兼及周至汉代文化的遗址。遗址高出周围农田2至3米,为一台形高地,并由东北向西南部呈斜坡状,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2万平方米。土质多为黑灰色,古文化堆积厚度3米左右。地表散布东周鬲足、盆沿、豆柄和汉卷云纹瓦当、绳纹板瓦、陶瓮以及隋、唐瓷片、唐莲花纹瓦当残片等,并有龙山文化陶片暴露。从断崖上发现龙山文化地层,厚0.5至1.5米,土质较硬,呈黄褐色,内含红烧土粒、木炭屑等。龙山文化灰坑呈锅底状。1957年,邹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对该遗址登记建档。1963年,山东历史学家王献唐也对该遗址进行过考察。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遗址进行全面调查,调查情况编入调查简报。1973年、1980年、1988年山东省文物普查队对遗址先后进行3次重点复查,采集标本存入邹县文物保管所。
    遗址保存基本完整,在此采集的龙山文化标本有生产工具石斧、石镞、石凿、陶纺轮等,其中磨光三棱状石镞为龙山文化典型猎器;有生活陶器夹砂罐、白衣陶规、黑陶筒形杯、平底盘、罐形鼎等。鼎足以鸟头式和扁凿式居多,陶质以细泥磨光黑陶较多,夹砂灰陶较少。还有少量蛋壳陶及方格纹、篮纹陶片。
    该遗址文化内涵早期属于典型龙山文化,比较接近于日照两城镇文化特征,也有河南龙山文化因素。东周时期文化内涵丰富,约在隋唐时期该城废弃。1985年,漆女城遗址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又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顶子遗址

    位于邹城市田黄镇栖驾峪村北约l公里处,1965年2月发现。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2万平方米,为西周遗址兼有东周和汉代的遗存。
    遗址表面散布少量陶片,四周为断崖,暴露出的文化层厚度2米左右,土质灰褐色。文化内涵以西周为主。在遗址内古墓葬中出土文物铜器有盘、簋、匠、鼎、鬲、穿带壶等25件;玉器有块,圭、小玉牌等;陶器有豆盘;石器有斧、凿等。铜器中有5件带铭文,其中“鲁宰驷父鬲”、“伯驷父盘”为西周铜器精品,据考为西周晚期鲁国贵族伯驷父为女儿陪奁之物。1985年,寺顶子遗址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晚照寺遗址

    遗址位于岗山西侧,曾家沟村东约400米处。为高亢台地,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沟崖断面暴露有灰色灰土文化层,内含细泥磨光黑陶片。在地表采集的标本有浅盘灰陶豆、侈口黑陶盆、灰陶罐形鼎残片及红陶扁凿式鼎足、灰陶鸟首式鼎足、黑陶双鸡冠耳大口盆等,属龙山文化类型,距今4000年左右。1978年,晚照寺遗址被公布为邹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野店遗址

    遗址位于峄山镇野店村南,系山东省史前考古文化遗址,属山东省典型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兼有周至汉代遗存。
    遗址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古文化堆积厚0.5米至1.6米。1971年至1972年,由山东省博物馆和邹县文物保管所联合对遗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660平方米。发现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双叠层,清理大汶口文化墓葬100余座、灰坑17个、房址6座、陶窑2座;龙山文化的房址l座、灰坑6个。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经放射性同位素碳14测定:该遗址距今约4640年至6170年之间,约略延续了1500年左右。
    野店遗址的古文化层分为4层,内含大量陶片、木炭、红烧土。房址有方形,圆形,均有半地穴式建筑。部分区域墓葬密集,多呈长方形土坑竖穴,分有葬具的原始大、中型木椁墓和无葬具的小型墓,以女性单人墓葬为主,合葬墓仅占10%。儿童墓采用瓮棺葬的形式。随葬品多寡不一:大、中型墓随葬品,大都在50件至80件;小型墓仅l、2件,存有按贫富分区埋葬的情况,标志着氏族内部贫富分化日趋明显。出土文物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其生活用具为陶器,品类繁多、制作精细,采用镂孔、刻花、拧花等工艺。彩陶器用白、赭、红、黑等色,组成网状、星形、圆圈和植物纹图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生产用具是磨制精细、洁度较高的石器。装饰品多是玉簪、玉环、玉璜等玉器。
    野店遗址所表现的社会生产水平及其差异,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象:该遗址早期尚处在母系氏族末期;中期时父系氏族制因素开始突出,为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晚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父系氏族已基本形成和确立。
    1977年12月,野店遗址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邹县野店》向国内外发行。

    尖山刻经

    位于城区东6公里处的尖山(亦称朱雀山,斛山上刻有“大空王佛”4大字,故又俗称“大佛岭”)东约1公里处、坡度约为25度左右的花岗岩石坪上。刻经座南面北,刻面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6米。1960年春,当地村民开山采石,全部刻石受到破坏。尖山刻石的面目,不可得知。据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邹县续志·金石编》记载尖山刻石7种:1、《韦子深题跋》7行,行14字,共92字。首行题目:“大沙僧安……”即安道壹,又记经主韦子深系“汉大丞相京兆韦贤十九世孙……”另外还题写了刻经的位置:“于昌邑之西,绎参山里”。末行题写“大齐武平六年岁乙未六月”(即公元575年)。字体为隶书,兼有楷书笔意。2.《徐法仙题名》1行,9字。“经主韦子深妻徐法仙”。3《文殊般若经》:经文凡7行,行14字,共98字。首行刻“文殊般若”大字,字径60厘米,来行刻“武平六年”。4.《经主题名》:3行,每行lO至12字不等,共32字。5.《大空王佛》:1行4字,字径1.2米,隶楷相间。右上角刻(比丘尼法门)小字。6.《佛经》凡6行,行13字,字径40厘米左右。首行日:“佛言若菩提能舍诸相名为相波”。字体为隶书、参以楷法。与铁山刻经书风同。7《安道壹等题名》:1行,共30字,字稍小于佛经,刻于佛经后。曰:“大都维那囗沙门僧安道壹囗佛主囗囗发心经主汉大丞相囗韦囗儿韦囗”。在(大佛岭)还有散刻在岩石上的佛经偈语文3种

    两圣碑

    即“孔子诞生圣地”碑、“孟子诞生圣地”碑。两碑均高3.3米,宽1.1米。2碑1924年始立于邹县火车站,西向铁路,筹办人张丕矩。
    碑文是张丕矩邀请兖州人王景禧(孟子七十四代嫡孙孟繁骥的岳父)书写。据考,邹城市确为孔孟诞生之地,立碑纪念不无道理。《史记·孔子世家》称“祷于尼丘得孔子”。尼山宋家山头北为孔子诞生地,尼山有孔子庙、夫子洞、观川亭,尼山位于城区东北26.5公里。宋家山头现仍属邹城市田黄镇管辖。又据《史记》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昌平乡即今尼山、昌平山之间鲁源附近。昌平山稍东南有村名长坐(‘坐”应读CUO,俗写为“坐”,俗读为SUO),即古陬邑,并且是古邾国始封之地。《水经注》有“故邾娄之国曹姓也,叔梁纥之邑也”的记载。《太平寰宇记》称古邾城即邹城。是叔梁纥所治之邑。《纪要》谓寰宇记之古邾城即座城。《续山东考古录》谓邾娄合读即邹座,亦邹字音转。昌平乡一直隶属邹县,直至1960年划归曲阜,同时亦将原属邹县的孟子诞生地凫村划归曲阜管辖。故邹城市素称“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正如邹县旧志所述:“于山则载尼山、昌平,于人则述孔子,于古迹则载颜母井,夫子洞,版图所入,而按而稽至圣发祥实在于此”。张丕矩所著《邹县地理志》中载:立双圣碑“以表明邹县为孔孟发祥之地,俾来往过客经触目兴景仰之思”。
    “文化大革命”中,两圣碑曾被当作“四旧”推倒,幸得文物部门和群众巧妙地保护而存留于世。1987年,邹县新火车站落成之时,由邹县政协倡导,邹县建委施工,邹县西关居委会等单位赞助,使两圣碑重立于火车站广场上,并建亭保护。

    亚圣庙石刻

    孟庙内保存有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碑碣280块。有篆、隶、行、草、楷等书体,有汉、蒙(元代的八思巴文)2种文字,有字、画、文言、白话等形式,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震灾害等记述内容。是我国除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碑林之外的又一大型碑林。其中有西汉“新莽莱子侯刻石”、西晋“刘宝墓志”、唐欧阳询书“苏玉华墓志铭”、东汉“石墒村碑”、明董其昌“《题孟庙古桧一首》诗刻”、宋代封赠孟轲的“尚书省牒文碑”、“元摹秦峄山碑”、“先师邹国公孟子庙记碑”等。还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南国(现越南)驻中国的3位大使来邹拜谒孟子庙时的赋诗刻碑,为中外文化交流、孟子思想影响东南亚的见证。还有记述金代“红袄军”、元代“红巾军”、明代“白莲教”、清代邹东“文贤教”等农民起义的碑刻及“孟氏宗传祖图碑”、“亚圣孟子像碑”、“述圣子思像碑”、“孟庙古柏图碑”等刻图画碑。除碑刻外,孟庙内还存放着建国后从县境内各地收集来的汉代石人、石羊,隋唐石造像及汉画像石等。
    西晋刘宝墓志 1974年2月至6月发掘的西晋刘宝墓中,有一墓碑。圆形碑首上刻有篆书“晋故”2字,下为隶书墓志文:“侍中,使持节,安北大将军,领护乌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诸军事,关内侯,高平刘公之铭表,公讳宝,字道真,永康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囗囗囗囗囗”。
    东汉石墙村刻石又称东汉中郎刻石。现置孟府赐书楼院东屋。石长52.5厘米,宽30厘米,文11行。青石质,字面漫患残损,据精拓后可辩识43字,未识29字。旧《邹县志》(吴志)载:“道光甲午春,邑人徐庭赞得之村中,恐其久湮没移入孟庙致严堂”。清代金石学家方若、陆增祥均有考证。据宫衍兴《济宁金汉碑》考释,录其文为:囗欲志偈其身囗囗|囗囗囗足孝信|囗囗囗囗及寿隐|囗囗囗者藩昌|囗囗者得其囗|囗囗见夜早囗扬|囗囗故时伐寿|囗囗面堂护之蕖|囗尔面者石工|囗囗君子中郎|囗囗囗众放诸囗君囗|石刻左下有孔继曛隶书题记:“道光十四年季春,古邦徐庭赞偕弟庭仰谨识于石墙村。戊戌岁小阳望日,移入亚圣孟子庙之致严堂。孟广均谨观。曲阜孔继曛题”。刻字篆隶结合,结构简劲,用笔方折挺劲,风格古朴,实为汉代刻石珍品。
    欧阳询书《苏玉华墓志铭》唐欧阳询书,现置孟府赐书楼院东屋。长宽均40厘米,厚10厘米,铭文14行,行15字,楷书,四周阴刻细云纹图案。志文前题“弘文馆学士欧阳询撰并书”。志文内容为苏玉华生平事迹,后为铭词。墓志左下角题小楷一行“道光辛丑十二月得之于神和原土中,荣翰堂珍藏”。唐欧阳询书体端庄秀雅、凝重沉厚,是难得的欧体珍品。该墓志可能是孟氏七十代嫡裔孟广均高价购得,保存于孟庙内。
    宋《先师邹国公孟子庙记》碑在孟庙亚圣殿内。通高2.33米,宽O.84米,因残损用青砖镶嵌。碑额篆文3行9字。碑文楷书,18行,每行49字,共约860字。已残毁288字,占碑文的三分之一。明嘉靖四年(1525年)版《邹县地理志》中收录全碑文。该碑刊刻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是今孟庙创建时所立,记述了孟庙创建于四基山,后迁邹邑之东部,再迁南门外道左,庙内建筑布局等情况,同时记有今孟庙的兴建全系民间自愿捐款,表达了邹邑士民百姓对孟子及孟子学说的崇敬,碑又撰文者监察御史孙傅,曲阜孔端朝书丹。该碑是研究今孟庙创立最为珍贵的碑刻。
    董其昌《题孟庙吉桧一首》明董其昌书。长方形,长59宽32厚12厘米。行书6行共40字:“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型,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阅世磨秦籀,参天结鲁青。方知樗散寿,只入列仙经。翰林庶吉士董其昌书。”这首诗是董其昌当年谒拜孟庙时所作,诗中寓借孟庙桧树之挺拔盛赞孔孟学说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其书法圆劲苍秀,镌刻精良。

    宋新建孟子庙记碑

    宋景佑四年(1037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龙图阁学士、兖州知府孔道辅,访得四基山西麓孟子墓,遂于墓旁建庙并立庙记碑。碑文为小楷体,共600余字,由泰山孙复撰写。碑文内容为概述孟子之功,尽表孔道辅之意。该碑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虽表面略有风化,但尚保存完好,为研究“三孟”最早、最珍贵的实物资料之一。

    铁山摩崖刻经

    亦称“小铁山摩崖刻经”、“匡结刻经”。位于城区北铁山之阳一倾斜约45度的巨大花岗岩石坪上。刻石南北长66.2米,东西宽16.4米,面积1085.68 平方米。刻石正上方有阴线刻巨龙、云气、佛光图案。佛光下镌字,右侧刻佛教《大集经》左侧刻《颂文》,经文下部刻《题名》。
    《大集经》部分,南北长33。55米,东西宽12米。经文共17行,940字。由于年深日久,风化剥蚀,现能辨认795字。经文内容为佛教《大集经·穿菩提品》,排列整齐, 行距匀称,界格清晰,一般每字在40至60厘米间,最大者78厘米,最小者30厘米。字体以隶为主,然篆楷意味亦浓,又夹行草。用笔以圆为主,个别笔画辅以方笔。被誉为“通隶楷、备方圆,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颂文》部分,上篆刻“石颂”2个大字,各近1米见方。今“石”字仍较完整,“颂”字仅有“公”旁可辨,“页”已残缺不清。颂文2行,614字,已残毁177字,存437字。每字径22厘米左右。有对铁山摩崖的位置、地理环境的记述:“瑕丘东南大岗山南之阳,前观邾峄峨峨,后瞻岱岩巍巍,左顾昌岩,右临车驿……”;有对铁山刻经经主西汉丞相匡衡的后代匡结在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请大沙门僧安道壹写《大集经·穿菩提品》的记述;有对经文周围刻画的祥瑞图象的记述:“六龙上绕,口茔五彩之云,双龟下蟠,甲负三阶之路”;还有对刻经书法艺术的高度赞扬之语:“青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蟠雾,似凤腾霄……”。意指其可与“书圣”王羲之、韦诞、张伯英、钟繇媲美。以颂文中“寻师宝翰”、“敢辑遗训”之词句分析,颂文的作者当系安道壹的弟子。
    《题名》部分,在经文下部,原应10行68字,现存6行44字,其余4行24字于1960年因采石毁掉。《邹县续志·金石志》及清代拓片,题名为|任城郡|功曹南平阳县|功曹大都维那|赵郡李巨敖|宁朔将军大都督任城|郡守经主孙洽县令|东岭僧安道壹署经|齐搜扬好人平越将军周|任城邵主薄大都维那|闽长嵩|以其中“东岭僧安道壹署经”一句,当系安道壹为刻经的题名。《山左金石志》、《山东通志》载,《题名》附近还有“安上”、“鄣难”、“佛善”、“实性善男子菩萨”4种刻字,今无存,又因无拓片考证,难以考究其原委。

    新莽莱子侯刻石

    亦称“天凤刻石”、“莱子侯村田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薪莽天凤三年(16年)二月刻。为国家一级文物。邹县旧志书载,刻石原在邹县西曹社卧虎山(今郭里乡境内)前,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王仲磊发现,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由滕县颜逢甲和邹县孙生容、王补、仲绪山访得,遂移入孟庙。刻石长60 .5厘米,宽46.5厘米,厚5.8厘米,为天然长方形青灰色水层岩。刻石隶刻7行,行5字,共35字:“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诸子食(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勿坏败”。行间有界格,外有边框和斜线。刻石字迹清晰,刻痕显露,保存完好。意为新莽时期,莱子侯为封田或封墓一事,举行祭祀活动,以赡养宗支家族,立石告诫子孙,永守勿替流传后世。刻石书法以篆为隶,为西汉末年隶书的代表作。1963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研究汉代刻石来函向邹县文管所索去其刻石拓片。

    阳山(亦称护驾山)刻经

    位于城区东南阳山北麓半山腰的花岗岩石棚内,约8行,行10余字。1974年前后被人工采石毁掉。

    峄山刻经

    峄山有北齐刻经2处,分别刻在山顶五华峰“光风霁月”石上和山阳“妖精洞”洞口西侧“乌龙石”上。内容均为《文殊般若经》。

    元摹秦峄山刻石

    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枣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句。宋代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今存西安碑林),称长安本,其后全国据此翻刻9种之多。今存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峄山刻石》、《邹县志·古迹卷》记载甚详:“宋元佑八年(1093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纂刻于其侧。”

    元李裕庵墓

    位于邹县火车站广场东侧。1975年3月,由邹县文物保管所发掘。该墓地面原有封土,残高O.5米。墓圹南北向,长3.7米,宽3.5米,木棺石椁,石椁外用石灰米汁拌合花岗岩石子、黄砂浇灌,厚O.4米,坚固异常。石椁盖上阴刻有“元裕庵李先生府君之墓,至正十年(1350年)二月五日葬”。
    由于木棺内具有绝氧、衡温、湿润及中药防腐条件,李裕庵尸体及随葬衣物保存完好。棺内右侧放置一具迁葬的女性骨架,当系李裕庵夫人遗骨。棺内有唐、宋铜币69枚,丝、棉、麻质地各种衣物55件,有鞋、帽、靴、袜、袍、衫、裙、裤等,其中有5件刺绣衣物,具有典型鲁绣特点,精品有山水人物菱纹绸裙带、梅鹊花卉罗纹裙带、素绸鲁绣花卉女鞋。

    孟子林

    孟子林亦称“亚圣林”,是埋葬孟轲及其后裔、家族成员的墓地。1992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子林位于邹城市城东北12公里处的四基山西南麓,大束镇西山头村北。孟子林傍山依水,林中有侧柏、桧、柞、杨、榆、楸、槐、枫、楷等古树木1万余株,多为明、清时期种植。
    孟子林前有狭长神道,两旁古柏、白杨参天。神道中段有1座拱型石桥(俗称御桥),桥旁曾有“亚圣林”石碑,后圯。过桥后为石砌甬神道,直通享殿,长约l公里。享殿5楹,硬山式建筑。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殿内现存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新建孟子庙记》碑及重修、祭祀碑刻9块。享殿后即是孟子墓,高6米,底位纵横各20余米,周围以青石砌垒基座,墓前曾竖有元代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山东提刑霍天祥篆刻的《先师邹国公墓》石碑。现墓前竖有蟠首龟趺巨石碑,上楷书“亚圣孟子墓”,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孟氏七十代嫡裔孟广均重建。墓碑前有石供案、石烛奴、石鼎炉。孟子墓周围即是其后裔、家族成员的墓冢,分布密集。其中大型墓冢(俗称三家冢、鲁国贵族孟孙、季孙、叔孙之墓)3座,中型墓冢lO余座。

    明鲁王朱檀墓

    位于邹城市城东北10公里九龙山南麓,墓室坐北朝南,按古代“四神方位”定穴,东、西分别与卧虎山、玉皇山邻近,南与朱雀山遥对。朱檀墓依山凿石开圹于地表以下26米。前为长80多米的斜坡墓道,墓道后紧接高8.2米、绿琉璃瓦覆顶、敷红色墙皮的金刚墙。金刚墙下部正中有墓门,前后2墓室均有双扉枢轴式石门,每扇重约2吨。墓室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2米,高5.5米。墓室规模宏大,为山东省内最大的一座地下宫殿。
    朱檀棺椁位于后室正中,置砖雕棺床之上,棺椁系楠木所制,坚实厚重。朱檀身着龙袍,腰束玉带,头贯金簪,身铺19枚金币。墓内各类随葬品共2000多件,有冠服、琴棋书画、葬仪、家具等,保存基本完好。其主要文物珍品有织锦缎龙袍、冕、皮弁、“鲁王之宝”印、金镶玉透雕玉带、梅花形羊脂玉环、宋代“天风海涛”琴、宋代高宗赵构题诗扇面、元代钱选白莲手轴、元版古籍、元青花云龙纹罐等。墓内432个彩绘俑色彩鲜艳,比例匀称,雕刻精细,形象逼真。墓葬中的出土文物先后在北京和日本各大城市展出。
    该墓1971年发掘,1985年以来,邹县对其进行开发建设:一是恢复了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0米的地上陵园,分前、后院。前院南墙正中为2洞式大门,中墙有悬山式3楹仪门,皆雕梁画栋,绿瓦覆顶;后院正中有规模宏大享殿基址。二是组建起朱檀墓文物管理所。三是复制了270多件朱檀墓出土文物,并按墓内原貌布置陈列。自1988年3月,该墓正式向游人开放。

    车路口汉墓

    位于古路口乡车路口村北约300米处,背依凤凰山(又称虎山)。残高6至7米。1990年5月,由济宁市文物局和邹县文物保管所联合发掘。墓室座东向西,为全石结构,由前室、中室、双后室和中室两侧的南、北两耳室组成,东西长6.2米,南北宽6.15米,高2.15米。前室前有狭长墓道,用转角叠涩法封顶,门楣、各室过梁和藻井上分别镌刻“双龙穿壁”、“铺首衔环”、“珍禽瑞兽”及“太阳流云”等图案。雕刻技法为弧面浅浮雕。墓室结构严谨,画面构图严密,雕刻技法娴熟。该墓曾被盗掘,此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半两”、“货泉”和“五铢”古币、残釉陶器等。从墓室结构和“剪轮五铢”分析,该墓为东汉晚期墓葬。

    高李村汉画像石墓

    位于郭里乡高李村南约700米处,1990年11月25日发现,并进行抢救性发掘。该墓南北向,由前后石室组成,南北长513米,东西宽3.2米。墓室四壁为汉画像石刻共11块。内容有“秦王泗水捞鼎”、“羲和托日”、“胡汉战争”、“乐舞、杂技”等。墓室曾被盗掘,仅发现残陶片和汉“五铢”币l枚。经考证属东汉中期墓葬,全部汉画像石刻已运至孟庙内保存。

    金乌林答将军墓

    位于邹城市郭里乡羊山村西,羊山之阳,当地俗称:“乌家林”。墓冢残高6至7米,直径40米,从断崖处可观察到夯土层,质较硬,每层厚25至30厘米。墓前曾置有石华表2个、石羊2只、石兽2只、石人2个,其中石华表、石羊于1967年被毁坏,石兽、石人于1980年被运至孟庙内保存。1973年,文物调查时曾发现墓碑,后下落不明。1988年,邹县文物普查队对该墓进行详细调查,发现在墓室中部4米深处有大砖砌垒的墓道,规模较宏大,在村民家中征集到花纹大方砖一块,运至邹县文物保管所收藏。

    南宫适墓

    位于邹城市中心店镇前南宫村东南约200米处。南宫适,字子容,亦称南宫,春秋末年鲁国人,既是孔子的学生,又是孔子侄婿。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为“郯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龚丘侯”。墓地上原有享殿、围墙及明、清古树数10株,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和损坏,墓冢也被铲平。仅存清代残墓碑l块。

    栖驾峪西周墓

    1965年2月.在田黄乡栖驾峪村北发现西周墓葬2座,经清理,发掘铜器23件、玉器3件、陶器3件、石器2件,铜器中有带铭铜器5件。

    四基山古墓群

    位于邹城市城东北12公里,大束、中心店镇交界的四基山、云山上。墓群除了四基山西麓的孟子林墓冢群外,还有四基山、云山之阳依山开凿的崖墓,以及相传的“三家冢”。
    四基山、云山之阳共有崖墓5座,其中四基山2座,左边l座至今封土完好,右面一座墓道暴露,南北长25米,东西宽5米,壁高8米。墓道壁留有清晰的石凿痕,封土系黄色夯土,质坚硬。云山崖墓3座东西并列,墓道均暴露,3墓结构形制基本相同,南北长27米,东西宽4.8米,壁高2.5米,填土较完整。四基山、云山崖墓开凿方法与曲阜九龙山、亭山汉代崖墓相近,形制基本同。据考是西汉鲁王的陵墓。
    四基山西麓,孟子林西侧有“三家冢”,为春秋战国贵族“三桓”的墓葬。三墓交错排列,封土高大,西部最大的一座封土高10米,直径45米,封土夯层清晰,质地坚硬,底部用大青石板铺砌台基。
    1977年,四基山古墓群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章墓

    位于邹城市城西南5公里的万村正东。墓地呈长方形,总面积3200平方米,有古柏46株。前为小神道,中有享殿3楹,单檐硬山式建筑,前有廓,后有门,殿内曾设放万章牌位,后损坏。后即万章墓冢,高2.2米,径6米。
    清光绪十八年《邹县续志》载:明成化时邹县县令张泰在万村东访到万章墓。万章林墓系明代成化年间修筑。1985年,该墓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1月,邹县文物保管所对该墓陵园及享殿进行勘察测绘,并编制出维修方案。

    卧虎山汉画像石墓群

    位于郭里乡上镇头村北卧虎山上。1980年,当地村民开山采石时发现,1988年,文物普查时登记,1990年,邹县文物保管所抢救性清理2座已暴露的墓葬。
    卧虎山东部的断崖上有暴露的多座石室墓,墓室多依山而建,凿石为圹,然后建筑石椁板,内置木棺。墓葬有单室、双室形式。画像刻于石椁的壁板上,画面内容有“车马之行”、“射猎”、“楼阙”、“山林”、“乐舞”等。均为阴线刻,人物衣着细部加饰麻点,布局疏松,线条朴拙。从发现的“五铢”币及汉画风格分析,为西汉晚期墓群

    西晋刘宝墓

    位于郭里乡独山村西北1.5公里处。据《邹县志》载“伏羲帝后墓,俗称双王堌堆.在城西南五十里,有古墓二冢,周围大二亩,高二丈,世称伏羲帝后墓”。2墓呈西北、东南斜向分列,东南方墓冢稍大(列为l号墓),高12米,南北径35米,东西径40米,有夯层,较松软,每隔l米平铺石板1层,西北方墓冢较东北方之墓冢稍小(列为2号墓)。
    1974年2月至6月,邹县文物保管所对l号墓进行发掘清理。墓室座北向南,前有狭长斜坡状墓道,墓门为青石双扉枢轴式,墓室分为前室、左耳室、右耳室和后室,南北长8.75米,东西宽2.75米,高2.7米。弧券砖顶,方砖铺地,四周皆青砖砌垒。墓室曾遭盗掘,出土的遗留文物有青瓷器、釉陶器、铜博山炉、铜奁。陶皿器有镇墓兽、轺车、牛车、武士俑、内侍俑和灶、井、臼、厕所模型等。尤其珍贵的是一根西晋骨尺和一盘围棋子。围棋子盛于一陶盒内,232枚,系天然海卵石,无加工痕。前室右侧有墓志志文记载,该墓为西晋刘宝墓,并非伏羲帝后墓。

    元李裕庵墓

    位于邹县火车站广场东侧。1975年3月,由邹县文物保管所发掘。该墓地面原有封土,残高O.5米。墓圹南北向,长3.7米,宽3.5米,木棺石椁,石椁外用石灰米汁拌合花岗岩石子、黄砂浇灌,厚O.4米,坚固异常。石椁盖上阴刻有“元裕庵李先生府君之墓,至正十年(1350年)二月五日葬”。
    由于木棺内具有绝氧、衡温、湿润及中药防腐条件,李裕庵尸体及随葬衣物保存完好。棺内右侧放置一具迁葬的女性骨架,当系李裕庵夫人遗骨。棺内有唐、宋铜币69枚,丝、棉、麻质地各种衣物55件,有鞋、帽、靴、袜、袍、衫、裙、裤等,其中有5件刺绣衣物,具有典型鲁绣特点,精品有山水人物菱纹绸裙带、梅鹊花卉罗纹裙带、素绸鲁绣花卉女鞋。

    孟府古建筑群

    孟府古建筑群 位于孟庙西侧,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处,元至顺二年(1331年),文宗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故孟府又称“亚圣府”。孟府始建于北宋末期,已有800余年历史。孟府初建时规模较小,后经历代重修扩建,至清初已形成前后7进院落。以主体建筑“大堂”为界,前为官衙,中为内宅,后为花园,共有楼、堂、亭、阁148间。南北长226米,东西宽99米,总面积2.24万平方米。是国内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整、较为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古建筑群和封建地主庄园之一。建国后,孟府成为收藏、展出大量出土文物及孟府遗留文物的地方。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 当地群众称“衙门”,为3楹、单启硬山式建筑。门前东、西各建1座4柱3门式木坊(均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尚未修复),名分别为“旌忠坊”、“旌表节孝坊”。两坊上额正中皆悬有“圣旨”2字的竖匾1块。东坊心书有“嘉庆十一年夏,巡山东兖、沂、曹、济兵备道魏成宪”。西坊心上书有“天启四年,著太仆寺少卿魏应嘉钦差,部院督抚军门赵彦、“山东布政使司右佥政,管兖州府事孙朝肃,题请敕赠孟翰博母孔氏贞淑恭人,孟承光太仆寺青少卿。孟宪略太仆寺丞。亚圣六十八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传涟重修”。两坊是明代熹宗朱由校为表彰孟子第60代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承光及其母孔氏、长子孟宪略(明天启二年即公元1622年同徐鸿儒所领导的“白莲教”农民起义军作战时被杀)忠于封建皇朝所建。两坊之间建有高大的影壁,北向直对孟府大门。大门正中悬有“亚圣府”3个贴金大字的竖匾1块。门前左右有一对2米多高的园雕雌雄石狮,一对专为乘车上马所用的方形石台列于门阶两旁。黑漆大门上,画有2米多高的披甲执刀的武士门神像。大门内东、西两厢各有一排差役和守卫人员住用的砖瓦小房。
    二门 又称“礼门”,正中门楣上横书“礼门义路”4字。正中彩绘着顶盔冠甲的执刀武士;两侧彩绘着温文尔雅的执笏文官。
    屏门 位于二门之内迎面正中,屏门两侧无垣墙连属,类似遮堂门。全系木架结构,整个门坊顶仅有2根圆柱支撑,下有巨型石鼓夹抱,两柱之上承托着一簇彩绘艳丽的大门坊顶,前后缀着倒垂的4个木雕花蕾,故又名为“垂花门”。此门平素紧闭不启,只有遇孟府喜庆大典、皇帝亲临、迎接圣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鸣礼炮13响后,才徐徐开启。故又称“仪门”或“塞门”。在封建社会,唯有刊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这种门。
    大堂 为5楹出厦正厅,建在一片高出院落的方形露台上,两侧竖着精雕的夔龙石栏和青砖花墙绕护的丹墀,东南角设置一座“日晷”,西南角设置有权力象征的“嘉量”,仿照皇宫格局。堂前檐下正中悬挂清雍正三年(1725年)皇帝胤慎手书钦赐孟子第65代孙孟衍泰的“七篇贻矩”堂匾,门两旁檐下明柱上悬挂着隶书金字抱柱楹联,上书:“继往开来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先烈”。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申饰家法族规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堂中设有木制暖阁,阁内设公案,案上摆文房四宝、签筒、印盒。暖阁两侧陈列“肃静”、“回避”、“五经博士”、“世袭翰林院”、“亚圣奉祀官”等匾牌和旗、锣、伞、扇等各种仪杖。大堂前有东、西两厢房,是管理孟庙祀田、庶务、礼生、乐生、司书、执事等机构办公活动场所。大堂左右各设有专供乐队奏乐的鼓乐楼。
    五代祠 位于大堂东侧一处独立小院中,3楹硬山式建筑,是孟氏宗族家祠。祠内悬挂楹联2幅:其一书“溯懿训於三迁二千载踵出哲嗣,荐蒸尝於五世亿万祀礼重宗孙”,道光七年丁亥夏五月,箫山汤金钏书。其二书“德借七篇极之昂元云仍元承世泽,祠分五代序仇高曾祖称近荑馨香”,古舒、姚元之拜书。祠内安放近代孟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五代之木牌位,再上则迁放到孟庙“祧主祠”内。
    见山堂 大堂西侧的一处曲尺型的独特建筑,是孟氏嫡系后裔接待和宴请宾客之所。
    内宅门 大堂后是孟府内宅,设有一道禁门,名为“内宅门”,悬山式垂花门。旧时戒备森严,一般人不得擅自人内。门外檐木坊上镂空雕刻着“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鹤鹿同春”等图案。门两侧倒悬着雕花垂珠。门前有一东西向幽径,名“更道”。东、西各设一角门,是孟府内宅巡逻值更的更夫行走的通道。
    世恩堂 是孟府内宅正房。5楹,硬山式建筑,前后有回廊。明间正上方悬有“世恩堂”楷书巨匾,传为清代铁保书迹。两次间以雕花夔龙及格扇门相隔,两稍间为硬夹山,有房门相通。堂内陈设古木家具橱、柜、八仙桌、太师椅、雕花顶子床,壁上挂有蟠桃祝寿,及王景禧、日本盐谷温等名人字画。案几上有古瓷、玉器等陈列品。1948年前为孟氏嫡裔74代孙孟繁骥夫妇居住。世恩堂前东西厢房各5间,为孟氏近族居住之所。院内栽植冰糖石榴、核桃树及荼縻花树(俗称十里香)。在两厢房北侧各开一角门,东角通厨房院,西角门通赐书楼院。
    赐书楼 是2层楼房,每层3间,前后出厦硬山式明代典型建筑。上层前后对开三对较小楼窗,木制楼梯设於西山墙处,扶手栏杆古朴典雅。为防火,木质楼板之上又铺一层方砖。书楼专为孟氏后裔存放皇帝钦赐墨宝、圣旨、诰封、古籍文献和孟氏家族档案之用。上层正中曾悬挂清代吴企宽所书篆体“赐书楼”横匾1方。
    缘绿楼 是2层楼房,每层各5间,为前出厦的台楼,位于孟府第6进院落。与“赐书楼”后的小四合院,均为孟氏嫡裔任奉祀官的前五代近族居住处。此楼正中明间南北直对孟府大门,孟府中路穿门相通,为孟府第7进院落的一条中轴线。清代晚期圯毁,1982年,山东省文物局拨款重新修复。现为存放各类铜器、陶瓷、金石、书画等珍贵文物的库房。
    前学、后学 “前学”位于孟府第1进院落西侧,为一组四合院。“后学”位于孟府第6进院落“缘绿楼”西侧,亦是一组古老四合院。清道光年间,孟子第70代嫡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曾在“前学”、“后学”办学招收孟氏后裔中有才学的子弟学习。称“三迁书院”。后“两学”渐荒废。清末民初,在孟府世恩堂西侧建1座2层楼房,每层各5间,开办“孟氏子弟学校”,招收孟氏嫡系后裔入学,至新中国建立前夕停办。

    孟林享殿

    据殿内明隆庆元年(1567年)孟子第59代孙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彦璞所立、明鲁藩宗室朱观挺作记《重建亚圣林享殿记碑》碑文所载,宋代兖州知府孔道辅建造孟林享殿3楹,数百年后荡然无存;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青阳章翁又建孟林享殿5楹,左右厢房各3楹,二门3楹,奠置有案、出入有阶、启闭有户、周卫有垣、备极坚致,视前制益为广阔。后因失修,现仅存享殿,其它建筑仅存遗址。

    孟庙古建筑群

    位于市城区南关,南临大沙河,东倚文贤岗,地势较高。《三迁志》载:孟庙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座落在城区东北四基山西麓的孟子墓旁。北宋元丰年间,迁徙于邹县旧城东门外,后因濒受水损,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又迁徙于现址。孟庙南北长458.5米,东西宽95米.占地4.36万平方米,折66亩。其规模仅次于孔庙,为山东省内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国内稀存的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庙为5进院落建筑,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为一条中轴线,左右作对称式配列。
    孟庙正南门名“棂星门”,门内即为孟庙第一进院落,东、西各1木坊,名分别为“继往圣”、“开来学”。北面正中为“亚圣庙”石坊,穿越石坊即为第二进院落,院落中间有一条青砖铺设的甬道,甬道两侧生长着苍松翠柏。进入“泰山气象”门,即是第三进院落,东西各有l门,分别为“知言门”、“养气门”,“知言门”南侧建有“省牲所”3楹,“养气门”南侧建有“祭器库”3楹。此院北面3门并列,中名“承圣门”门前,左侧建有“康熙御碑亭”。“承圣门”内第四进院落分东、中、西3路,中路建有孟庙的主体建筑“亚圣殿”,殿前有:“东庑”、“西庑”各7楹;院中有“天震井”和“乾隆御碑亭”。殿后有“寝殿”。东路建有“启贤门”、“启圣殿”、“端范宣献夫人殿”,院中甬道两则为“孟庙碑林”。西路建有“致敬门”,门内有一小过道,院东北角有一侧门通往中路“亚圣殿”院。院中甬道两侧及四周墙壁上,竖立或镶嵌着历代文人墨客拜谒孟庙时的题咏碑刻,北壁有“斋戒门”,院中建有“致严堂”3楹。中路“亚圣殿”前的露台两侧又各有一小门,东名“礼门”,可通东路的“启圣殿”院;西名“义路”可通西路的“致严堂”和后院的“祧主祠”。“寝殿”西侧有一小门,通西路的最后院,即孟庙第五进院落“焚帛池”院。孟庙内共有各型殿宇64楹、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
    亚圣殿 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殿为7楹、高17米,宽27.7米,纵深20.48米,为绿色琉璃瓦覆顶的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下檐斗拱用七踩单翘重昂,上檐采用七踩三昂。四周竖立明代弘治年间重修时用于擎檐的26根巨型石柱,柱呈八角形体,柱下以石鼓为础,鼓下以宋代石刻覆莲作承托。柱高3.05米,础高0.65米。其中殿前廊下8根柱上,都饰以浅线雕刻。门侧4根柱上南面阴刻云中翱游的双翅翼龙,栩栩如生。其余各面皆刻有宝相牡丹花和缠枝西番莲花,技艺精湛。殿檐下的梁坊斗拱,饰以富丽庄严的宫廷和玺贴金彩绘。正面重檐间高悬1竖匾,上书楷体贴金大字“亚圣殿”,匾周盘绕着精工雕刻的5条立体云龙。正中门楣之上悬挂横匾1块,上书“道阐尼山”4个金字。殿内承以8根巨型殊漆木主柱,迎门的2根柱上,悬挂1副巨型凸镌抱柱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联、匾均为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钦赐。亚圣殿内正中有雕龙贴金神龛,内供孟子塑像,衮冕九旒九章,沿宋代元佑元年(1086年)旧制,为公爵之服,正一品服色,冠九旒冕,犀替导青纩充耳,青衣朱裳,九章(即衣服上绘制刺绣的山、龙、华虫、藻、火、宗彝、粉米、黻、黼九种图案),白罗中单,青缥撰裙,革带钩碟,大带蔽膝玉装,仞玉佩,晕锦绶,间施二玉环,朱蠛、朱履,神龛上有团龙彩绘的承尘藻井,藻井之下殿之正中横悬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钦赐“守先待后”金字巨匾1块。孟子神龛东侧神龛内供其弟子、利国侯乐正子塑像。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8年,殿内神龛、塑像、匾联祭器均被破坏。1985年,国家拨专款整修复原。
    寝殿 为五楹歇山式建筑,高10.67米,纵深12.58米,横宽21.23米。始建于元贞元元年(1295年),名“邾国公祠堂”,为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明弘治十年(1497年),孟子57代裔孙、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重修增建孟庙时改称“寝殿”,为供奉孟子夫人的殿堂。殿中神龛内竖有“亚圣夫人田氏之位”的木牌位。
    东庑、西庑 简称“两庑”,为对称式南北走向建筑。各7楹,高7.8米,长25.28米,进深8.35米。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清代重修,是供奉孟子弟子贤先儒之场所。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厘定,东庑设神龛3座,从祀11人:高子、公都子、盆成括、屋庐连、浩考不害、公孙丑、陈臻、钱唐、韩愈、子叔疑、孙爽;西庑设神龛3座,从祀9人:彭更、徐辟、咸邱蒙、孟仲子、万章、充虞、季孙氏、桃应、孔道铺。
    启圣殿 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5楹,歇山式建筑,高9.97米、东西横宽12.4米,南北纵深10.6米。是供奉孟子父亲孟孙激(封祀启圣邾国公)的殿堂。殿正中神龛内供奉身着七旒七章的孟子父亲塑像;像前置“启圣邾国公之位”木牌位;东壁一小神龛内供有仿孟子自刻石像1尊。
    孟母殿 亦名“宣献夫人殿”与启圣殿同时兴建。3楹、悬山式建筑,高7.8米,东西横宽10.89米,南北纵深9.53米,殿内祀孟母仉氏,神龛内无塑像,供“邹国端范宣献夫人之位”木主牌位。殿东壁一小神龛内,有陪祀的孟子立体石刻像一尊,为北宋景佑年间,孔道辅修孟母墓时所得,定为“孟子自刻为母殉葬石像”。此说不一,有待考证。
    致严堂 始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3楹,前檐出厦,硬山式建筑,高6.5米,东西宽10.27米,南北深7.45米。是孟子嫡系后裔每次祭祀之前,斋戒沐浴更衣之所。院内四周墙壁上镶嵌50多块重要碑刻。
    祧主祠 祠为清道光十年(1830年)孟子第69代嫡孙孟继琅重建,始建年代不详。3楹,高7.45米,东西宽lO.06米,南北深8米。孟氏大宗五代以上木主牌位在此祭祀。古时卿大夫五庙,祀太高祖以下五世,再上则祧而迁其主,兹孟氏大宗,以孟子为不祧之主。“远依始祖,昭穆秩然。盖自孟氏二世以下,以六十六世之木主牌位,安放於此以享祭祀。绳绳继继,远溯华胄於两千年前,此亦宗法不替之一大观也”。祠门正中悬挂“孟氏大宗祧主祠”竖匾1块。
    御碑亭 孟庙内御碑亭有二:一是“康熙碑亭”;二是“乾隆碑亭”。“康熙碑亭”位于承圣门门左侧,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1989年落架大修。绿琉璃瓦覆盖双檐正方歇山式亭顶,亭高11.3米,长、宽均7.41米。亭内竖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钦赐《御制孟子庙碑》,该碑为龟趺蟠首,碑身高3.16米,宽1.42米,其石质细腻,镌刻精细。碑文字体为馆阁体,丰映妍润,结体端庄。乾隆碑亭位于亚圣殿院、承圣门内东侧。据《重纂三迁志》卷四记载,该碑亭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为单檐歇山式顶,黄色琉璃瓦覆顶,亭高6.5米,长、宽均为3.87米。亭内竖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年)钦赐《亚圣孟子赞碑》。
    棂星门坊 “棂星,天田星也。欲祭天先祭棂星”(《后汉书》语)。古人将“棂星”作天上的文星。孟庙的第一道大门以“棂星”命名,即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孟如尊天之意。门坊4柱3洞,悬山灰瓦,脊饰天王塑像,斗拱均9踩4翘,凌空欲飞,雕梁画栋,色彩绚丽。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修,1978年又大修,坊额上楷书“棂星门”3个贴金大字,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书。
    亚圣庙石坊 为亚圣庙第二进院落门坊,始建于明万历初年,石坊通高5.2米。4柱3门、柱为8棱,顶端饰以古瓶、云朵、类似华表。正中坊额镌刻楷书“亚圣庙”3字,左右两侧坊额刻以云龙,其右侧坊额则是展翅翱翔之翼龙,其雕刻风格与“亚圣殿”门柱上之翼龙相同。
    亚圣木坊 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位于孟庙垣墙之西,横跨于南北通衢的大街上。是一座木架结构的门坊式纪念性建筑,4柱3门,丹薨青瓦、飞檐翘角,檐下半拱11踩5翘,正中一间悬山式坊顶高出两则歇山式坊顶,主次分明。4个歇山式坊角向外伸出,高高翘起。木坊正中门楣横书“亚圣”2字。
    天震井 位于“亚圣殿”前露台下的甬道东侧,始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井畔之竖一石碑,碑首题额“天震井”3字,碑文记载此井形成的始末:“读三氏志,孔氏井在尼山以东,曾子井在徐州北九里山,颜子井在陋巷内。独孟氏无以井传。康熙十一年春,庙前演剧,忽日响声震如雷,闻者环顾失色。见阶前地陷,有甓甓园痕,熟视,乃井也。噫!异矣!系惟吾祖道接尼山,与颜氏、曾氏光照千古,天开斯井与三井并重,以见圣圣相符,后先一辙欲……于十二年为修庙取水之用。谓之曰‘天震井’,砌之以甓,环之以石,并书其迹以志异云。六十四代孙庠生孟尚锦识”。井边石栏是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建。

    孟母三迁祠

    位于邹城市城西庙户营村内。座北向南,有正房3间,东、西配房各3间。正房即“孟母祠”,单檐硬山式建筑,前有回廊、露天面阔7.05米,纵深6.2米。祠内正中神龛供奉孟子父母像,东侧置孟子像龛。祠前回廊东、西两侧壁上镶碑刻2块;一为创建亚圣祠碑记,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已仲春立;二为庙户营添设祭田记,清同治四年(1865年)孟广均立石。大门外原立有“孟母三迁祠”碑1块,现移至孟庙内保存。该祠是纪念孟母和孟子的建筑之一,2006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兴塔

    位于邹城市钢山街道北关古塔小区内,为北宋初年始建的砖塔,塔前原有佛寺一所。康熙年间版《邹县志》载:“崇兴寺,原名法兴寺。元(后)至元间(1335至1340年)改名重兴寺”。明天启二年(1622年)残毁。“崇祯间知县黄应祥重修,复于寺之殿南建观音堂。有砖塔一座”。重兴塔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九层十檐,通高27.4米。最下层为木回廊,基座正北辟门,东、南、西三面置方形龛室。北门内有南北斜向砖阶,可登至2层南门外木廊,沿木廊外绕至西门入塔内,循旋砖阶逐级登至塔顶。每层檐下系砖雕斗拱,二层为重檐,挑檐斗拱为砖雕仿木结构,华拱出双抄。三至九层为单檐下砖雕仰莲承托。每层转角部位有砖砌半圆倚柱。四正面辟门,一至三层为园券门,四至九层为尖券门。四侧面一、二层设有盲窗,窗格有水波、龟背锦方格和四簇毯纹格眼等形式。塔顶冠以铜铸镀金覆体莲纹宝刹。其造型浑厚拙朴,气势雄伟,”禅塔祥云”为古邹八景之一。1996年邹城市政府投资进行了全面维修。2006年12月,重兴塔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鲁钜野王墓

    钜野王墓位于邹城市中心店镇皇翥村,是鲁靖王朱肇辉第四子朱泰墱(1416-1467年)及其妃子的墓 葬,墓为凿石开圹砖砌室,墓室为并列三室,长方形券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鲁靖王墓

    靖王墓位于邹城市大束镇官厅村北,是鲁王朱檀庶第一子朱肇煇(1388-1466年)的墓葬,墓为凿石开圹砖砌室,长方形券顶,墓室为并列双室,墓前原有陵园,现已毁。

    注:

    1、撰写内容来源于个人收集的文献,属学术探究范畴。
    2、版权属于时进军个人,转载需注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料 | 邹城市文物古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pb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