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作业日,前两天酝酿的题目今天提笔前又给忘了,看来写作题目和题材有思路了一定要记下来。正是苦愁作业题目时看了张娜战友的文章《2020你读了几本育儿书?读完之后焦虑变少了吗?》,破有共鸣,决定继续为题,提醒自己。
自老二始孕开始,便开始读育儿书籍和听些课程,刚读完后觉得作者讲的太好了,都是我平时的痛处和不足,讲的道理太有用和实效了。一年多开读了十几本育儿书籍,感觉自己已经成为“育儿专家”了,逢同聊者便讲自己的知识之渊博,甚至还教授别人“育儿宝典”。
当二宝诞生几个月后,发现自己所学知识并不是那么实用,大道理懂了一箩筐,可如何落实到具体事情上却犯难了。书上说三岁前要多给孩子说话,提高他的智商和语言能力,可是每天给孩子说多长时间,说那些内容,用普通话还是方言,要不要交他英语、古诗、儿歌等等;说孩子要尽早的学趴、学趴,可几个月开始让孩子趴?什么时候开始练爬?怎么练?每天练多长时间?等等等等,一切问题好像都来了,焦虑更多了,孩子学的晚了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发育,会不会影响成就孩子成为高智商人群的理想……越想越焦虑。
当今天看到张娜战友讲的那个故事让我感觉到我的焦虑是自己不懂得“等待”!
老和尚把三颗“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分送给三个小和尚。一个叫“本”,一个叫“静”,一个叫“安”。“本”想“我一定要第一个把它种出来”,所以在拿到种子的那一刻,心急的“本”在寒冷的冬天,把种子埋在雪地里。“静”想了想“怎么才能种出来呢?”他跑去找来最好的盆,放进去最好的土,然后小心翼翼地珍藏在屋子里,看书学知识,人工呵护着。而“安”想的是“我有一颗种子了”他只是把它装进小布袋里,挂在自己的胸前。
冬天的雪越下越大“本”守着种子等了很久,都不见它发芽,他愤怒地刨掉了地,摔断了锄头,不再干了。“静”查找各种莲花的书籍, 终于在温暖的房间里,它的种子发芽了,“静”把它当宝贝,用金罩子罩住它。“安”去打扫庙外的雪,去集市帮寺院卖东西,像以前一样挑水,做斋饭,洗衣服。“静”的小幼芽,因为得不到阳光和氧气,没过几天就枯死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上完晚课后,“安”像往常一样去散步,发现春天来了。于是在池塘的一角,“安”种下了它的种子。不久,种子发芽了。”盛夏的早晨,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花轻轻地盛开了。
我想我就象故事中的“静”一样,读了很多书,觉得完全按“说明书”办事,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每日早起孩子睁开眼就开始放音乐、放儿歌,接下来就是读古诗、读故事,晚上回家教孩子练习各种精细动作,哪个月份感觉打不到书本上说的最早发育期了,就抓紧让孩子练习,生怕耽误一天,结果让孩子大人都累的不轻。
育儿书固然重要,倒也不必刻意提前为之,懂其理念,践其道理,自我发挥,凡事非一成不变,孩子也不可能教出一个版本。“懂大道,悟细节,知时令,顺自然”这是我今天对育儿的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