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水刊”,就不得不提学术圈“四大水刊”:Plos One, Scientific Reports, Oncotarget和Medicine了,其中Oncotarget已经在去年被踢出sci,不能用来毕业和评职称了。去年6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声明严打学术不端,建立水刊黑名单。黑名单中除了上述四大水刊,还有复旦大学红房子医院补充的 IJCEM、IJCEP、Oncology Letters、Oncology Research等。
nature发文解读中国学术严打
那么,什么是水刊呢?什么是水论文呢?
水,平淡如水,又如滔滔江水。给杂志社灌水,即为发一些质量较差的论文也可称之为水论文。混毕业的人,能发一篇,常说是水一篇。水,针对的是文章质量,许多人认为低影响因子的杂志文章叫水刊。这是巨大的错误。所谓水刊,存在水分,包括但不限于自我引用率高、审稿暧昧、接受率高等方面。相反,许多水刊的影响因子分数的却偏高。
发水刊的人,未必不知道这个杂志是水刊。杂志的审稿人,未必不知道自己审的文章是什么水平。杂志的主编,也未必不知道自己的杂志是论文垃圾桶。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会去发水刊呢?因为这背后有巨大的利益牵扯其中。水刊的影响因子虚高,严重影响了科研评估和奖励机制,造成了许多不公平的现象。许多领域的顶级期刊还不如一些水刊影响因子高,在唯影响因子论科研圈,发或者不发,还会成为一个问题吗?
1
发水刊的滋味,其实不好受
根据我这些年的观察和总结,我把发水刊的体验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羞愧难当型
@匿名用户
投了篇长文,按短文接收。paper挂了老板名字,但老板没有把paper放进他的publication里。
不说了,心疼自己。
@Joena Zhang
写的时候恶心自己,中的时候恶心别人
(这句话真的精辟!)
@匿名用户
大导师说写在简历上是一种耻辱Σ(ŎдŎ|||)ノノ
@羊咩咩single倩
怀疑导师是不是给编辑塞钱了...
@西瑞
因为评职称灌水,现在无比后悔。可是上了知网不好撤,所以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自己恶心。
羞于打开知网。
痛定思痛型
@生物专业肥宅
现在回头看自己大学的毕业论文,想掌自己的嘴。
因怕痛而作罢。
(要不我帮你,哈哈~)
@某、汪
可能就是这辈子都不想再去看自己这个论文了吧…
甚至想说自己并没有发过…
@何以解忧
我一师兄,年少无知,发了Sci Rep,后面我一提这事他就跟我翻脸,培养基都能打翻两瓶,这大概才是发水文的体验。
@曾经的可以
读自己的写的东西,还得带俩翻译。
@学渣渣
写的时候觉得发表了我就是大佬,手握几篇论文,工作不愁考研不愁出国不愁
发表后,觉得自己的论文真low,小学作文水平,就怕自己成第二个ztl。
(ID说明了一切)
无可奈何型
@匿名用户
水文章嘛,不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吗……
第一篇论文发在一个四区IF1.x的水刊上,工作本身也是随便找个人花半年时间小几万块钱就能搞定的事。
这种论文发出去有用吗?大概率没用。能不发吗?不能不发。
所以感觉也无非就是完成了一项任务的感觉,收工回家吃饭睡觉呗。
@河边一箩筐
为了学业奖学金就昧点良心了……发到山沟沟里的小期刊最好不要别人看到……我们专业硕士发文的少,大部分都在混(因为就业门槛硕士),所以发文必有奖学金,前几年更过分的,专业无关的,读者之类的都算……而且本专业好论文发的话排队两三年,发出来都毕业了,水文发得快……
@匿名用户
工科Ph.D.延期ing……目前发表sci论文三篇。除第一篇略有干货,另外俩篇都很水。
发第二篇纯粹为了凑博士毕业要求,结果发完也还是不能按时毕业。
发第三篇出发点就是为了钱,毕竟延期之后的补助实在是过不下去。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无奈。
(一声叹息~)
心安理得型
@筱莫
这还有啥体验,每年不得走个一篇两篇的,早麻木了。
(还有这种操作?)
@匿名用户
前两天还有4个citation的,h指数还是2
过了几天掉了一个,变成了1
还谷歌了好久,为什么citation会变少
@汪鐟
捏着鼻子把臭豆腐吃完,发誓以后再也不吃了。
真香~
@江湖大浪
现阶段,我们国家没多少论文是经得起推敲的,所以发都发了,也就随它去吧,只要论文重复率过关,其他人也不能说啥。翟事件好玩的地方在于,大家都将关注点集中于抄袭上,至今没有人去分析一下论文的质量。所以,大可放心,只要重复率过关,没人能说你什么的。
@有梦青年
管它呢,毕业最重要,谁爱看谁看,反正恶心的不是我
(额,真的坦率,佩服)
2
灌水有风险,发文需谨慎
总结了这么多种类型的灌水的研究生,我觉得这大概是我国科研现状一角吧。
比如做纳米材料的。早年间千篇一律的碳纳米管掺杂,各种氧化半导体化合物,最开始可能拿来做光催化,发了nature子刊。后面数个月到10年,一堆人换材料,换形态,换配比,换合成方法,换应用,换效果。最近十几年换石墨烯了,最近又换了掺杂石墨烯了,唉。
最离谱的还是,因为水文章带来的好处,牛组已经逐渐巨无霸,全组如流水线工厂一般,达上百人。一个方向的,同时做n个元素,铜铁锌,不一而足啊,在一个月之类同样的实验可以完成上百个。跟着大牛的在职博士开心了,年节打点下,三年毕业不是梦啊。跟着大牛的被器重的硕博开心了,早点发表个两三篇,国奖有望啊。
这种文章从设计之初就寡淡无味,但大家发文章并不因为它水就不发了,毕竟考核毕业项目都需要研究成果啊(论文)。发了,只会觉得总算发了,可以毕业,可以结题了,有的是庆幸。当然还会有人像我一样对这种科研和文章的鄙夷,原来sci也就这么回事。名校水top,我们跟着水水子专业top。有些连实验也不好好设计好好做的,那就水水中文吧。
在大洋彼岸,如今美国的学术圈,也是因为越来越多人灌水MDPI这样的期刊,大的趋势也和国内差不多。交叉领域的院系更加明显,隔行如隔山,谁有工夫去研究哪些期刊水哪些期刊不水呢?单纯看citation并不是好方法,可是有的时候水刊的impact factor要比很多传统牛刊高得多得多,因为单单它自引就已经很夸张了。
那种洁身自爱的老派美国学者,是非常看不上这种期刊的。可是架不住人家发文章速度快啊。审稿只给10天的期限,修改 连major revision 也就只有7天,前前后后加起来,最慢不到三个星期文章就能出来了。相对于传统牛刊,可能一两个月还压在编缉那里没有送到reviewer手上呢,再review可能又要两三个月,再一拒,转投,再一轮,一篇好文从写完初投到最后发表到比较好的期刊,一年算是很快很顺利的了。好的文章是你觉得非常拿得出手,就算出去做job talk, 有再挑剔的教授在下面问叼钻的问题,你还是会很有自信的,因为已经千锤百炼过了,方法数据和理论贡献都是站得住脚的。可是水文不一样,发出去被别人看到了,自己会觉得非常不好意思。简直像皇帝的新衣,觉得赤身裸体在裸奔一样的。特别是被大牛看到了,无意中谈起来,自己真的觉得很丢脸的感觉。可能这就是智商上的碾压吧,再加上脸皮太薄。
有时候想想,作为新人,灌水还是要谨慎的。起码每次写一篇新文章,做一个新的研究项目的时候,从一开始就要高要求,要尽力保持严谨,多花一些时间想一想自己的theoretical contribution,怎么样的研究设计可以让结果更严谨,如何写文章使文章更通顺,流畅,结构逻辑更清晰。这样,起码科研的能力和思维得到了锻炼。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可能因为数据或者是别的原因自己不能控制,但总算是离robust and good research更近了一步。
3
只要论文有意义,影响因子重要吗?
如今的论学术论文,讲究包装,讲究如何tell a good stroy,不论数据质量和创新性,一篇文章由写作高手来投,和新手来投,最终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会差别很大。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学术界也学会包装自己了。这让我想到了赵丽蓉老师的小品《如此包装》。如果奥运会增加一项吹牛大赛,派出学术圈的人去参加,说不定还能拿几个金牌回来。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用在科学研究上是绝对正确的。正如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田中耕一,他在得知自己获诺贝尔奖时一脸懵逼,国民、学术界都在问:田中耕一到底是谁。
得知得奖时穿工作服接受采访
田中耕一是日本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获奖时四十三岁,让他获奖的研究成果,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是他在二十八岁时发表的。田中耕一不是博士,不是硕士,只有东北大学学士学历。大学是学电气的,因亲人去世想从事医学,却只能找了一份在岛津制造所化学部门的工作。
田中耕一在一次工作时误操作,把甘油加到了钴试剂里,考虑到试剂挺贵的,就把污染的试剂也进行了一次实验。结果发现有和平时实验不一样的地方。但是田中耕一对生物化学领域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当时生物大分子无法分离,又继续做实验,水了一篇论文(甚至不能叫论文,只是一篇报道,还是用的日文,发表后没被重视。后来翻译成英文才被重视),申请了个专利,做出来仪器卖。但是公司奖金不到一千人民币,继续过了十几年小职员的生活,直到获得诺贝尔奖。
获奖后公司以田中耕一的名字创立了研究所。田中内心可能很矛盾,很挣扎。之后十几年间潜心自己最初想要的医学研究,不断取得了重大突破,成果配得上他诺奖获奖人身份。田中耕一实验室十几年来成果不断,这是最新成果,紧靠几滴血液就能提前几十年检测阿兹海默病。
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和田中耕一一样,也是一位非典型的科学家。中村修二也是出身平平,学校平平,成绩平平,几十年沉潜后才成名。普通人很难像他们一样逆袭,但是我觉得宣扬他们不是反智,我更多看到了伟大的科学精神。日本近十五年除了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的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了,却很难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工作。2018年,中国科研界发了20多万篇材料类文章,试问要这么多灌水的论文,意义何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