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端州历史文化系列:宋城怀古
宋城怀古之人物春秋篇:耿直刚烈的苏廷魁

宋城怀古之人物春秋篇:耿直刚烈的苏廷魁

作者: 彭泰来文化公益理事会 | 来源:发表于2019-07-25 12:25 被阅读0次
    宋城怀古之人物春秋篇:耿直刚烈的苏廷魁

          苏廷魁(1800—1878),字德辅,号赓堂,肇庆府高要县人。清道光元年(1821),考中举人第三十名。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考取第二甲第七十六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宋城怀古之人物春秋篇:耿直刚烈的苏廷魁

          苏廷魁考取进士后,亲笔题书“进士”两个大字制作成匾额。同时,他还在匾额的上面镌刻翰林院掌院学士、主考官穆彰阿的名字,以表示感激恩师的裁培之情,并高高地悬挂在祖居一广利多长利村青云坊。

          道光十八年(1838)四月,苏廷魁授翰林院编修,充起居注协修。次年二月,任国史馆纂修。道光十一年(1841),任会试同考官。次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奉命协理京畿道(治今陕西西安市)。此后,历任湖广道、山东道、江西道监察御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6月-1842年8月),苏廷魁力主修筑虎门(今东莞市虎门镇)炮台和广州府府城的燕塘墟、大沙河、龟岗等要塞,以防止英国侵略者进犯广州府城。

          英国侵略者攻陷浙江舟山岛(今舟山市)、镇江府(今镇江市)后,清王朝政府被迫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在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之前,清王朝内部主和派和主战派之间的斗争,尤为尖锐激烈。

          在主和和主战的问题上,道光帝一直摇摆不定。

          主和派的代表是太子太保、英武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他到处散布英国侵略者的炮火“猛烈异常,无可抵御”(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的言论,认为与英国侵略者打了三年仗,毫无作用,毫无效果;作战所需的费用与“讲和”赔偿的银两相差无几,而且作战要劳师动众,“讲和”则可安逸省心,还是“讲和”划算。

          主战派的代表是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他劝说道光帝不要听信穆彰阿“议和”的误国主张。多次苦谏无效后,他于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1842年6月8日)写下遗疏疾呼:“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穆彰阿)不可任,林(林则徐)不可弃也!”随后,他自缢于寓邸,希望以“尸谏”来唤醒道光帝,出兵决战,拒绝议和。然而他的遗疏落在穆彰阿的党羽军机京章陈孚恩的手中,后者“灭其疏,别具闻”(《清史稿·王鼎传》)。

    王鼎(1768—1842年),字定九,号省厓、槐荫山人,陕西蒲城人。清朝中后期政治家。

          王鼎死后八十一天,清朝政府被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王鼎以身狗国的消息传开后,苏廷魁渐渐看清穆彰阿的嘴脸,愤然上书朝廷,力陈时弊,言极危切。他力数穆彰阿的罪责,称之为民变四起、国运日衰的罪魁祸首,还请求道光帝下令降于自己,以开直谏之路。

          道光帝亲览奏折后,为之动容,对苏廷魁的耿直予以嘉奖。

        清代学者陈康祺著《郎潜纪闻·本朝谏臣》云:“嘉、道之间,苏廷魁、陈庆镛、朱琦为谏垣三直。又合吾浙金应麟,世称‘四虎’。”

          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苏廷魁任会试内监试官。四月,家乡传来令他悲痛欲绝的消息,父亲灿举因病医治无效,驾鹤归西!

          孝悌为根本,百善孝为先。苏廷魁遵照“守制”,去除官职,回家丁忧年,以尽人子之责,践行孝道。

          宋孝期间,苏廷魁还牵头组织编写《长利苏氏家谱》,广东巡抚徐广缙予以作序,称赞长利村苏氏的先辈以善行闻名于乡里,苏廷魁以耿直闻名于天下。此外,他还接受徐广缙的聘请,主讲广州府粤华书院。

    宋城怀古之人物春秋篇:耿直刚烈的苏廷魁

          咸丰元年(1851)四月,苏廷魁在父丧服除后,复被起用,迁工部给事中。他上疏咸丰帝,“请求宏济之道,执劳谦之义,防骄泰之萌,推诚任贤,慎始图治,选择翰詹为讲官,严取孝廉方正备采用”(《清史稿·苏廷魁传》)。

          陷于内外交困的咸丰帝,不得不承认苏廷魁的请求是可行的。

          《清史稿·苏廷魁传》记载,苏廷魁上书弹劾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阿鲁特·赛尚阿徇私枉法,咸丰帝斥责他是“擅预黜陟”,将奏折抹去名字后,交给赛尚阿。赛尚阿看了奏折后,火冒三丈,怒气冲冲。在饮台垣酒时,赛尚阿问道:“谁实弹我?”苏廷魅迎着赛尚阿居高临下的目光,立即站出来,凛然正气应道:“公负国,某不敢负公。”在场的所有官员,对他的刚正不阿和傲岸风骨佩服得五体投地。

          咸丰三年(1853),苏廷魁奔母丧返回广东。

          次年七月,广东天地会首领李文茂率领起义军包围广州府城,有人建议借助英国侵略者镇压起义军。苏廷魁慷慨直陈,力持异议,事始寝息。

        咸丰八年(1858),苏廷魁与刑部侍郎罗惇衍、太常侍卿龙元禧等,在广州府顺德县成立广东团练总局,招募广州府东莞县、南海县和府城三元里等地的勇士数万人,严清野,绝汉奸,奋起反抗英国侵略者。

          次年,清朝政府向英国侵略者屈辱求和,撤销广东团练总局,苏廷魁愤然回乡,出任肇庆府端溪书院山长,历时三年。期间,他言传身教,严谨治学;管理有方,风气井然;精心育人,英才辈出。

          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部将周春、侯诚戴等,率领起义军十万余人,从平乐府贺县(今广西贺州市)出发,经肇庆府怀集县、广宁县、四会县和广州府三水县等,攻打肇庆府城。在高要县水坑乡、鼎湖山一带,起义军与清军展开激战。在激战中,鼎湖山庆云寺被焚,建筑几乎全部烧毁。

    宋城怀古之人物春秋篇:耿直刚烈的苏廷魁

          为了修复庆云寺,第四十代住持淡凡和尚四出化缘募款。苏廷魁与名士、老师彭泰来等鼎力支持,且发动当地和外地的施主捐款捐物资助。经过三年的修建,寺院得以恢复旧观。

          庆云寺山门的上方悬挂匾额,其“庆云寺”三个大字正是苏廷魁题书,字体端庄,笔力遒劲,风骨峻峭。

          “庆云寺”三个大字写得极好,其别具心思的安排,实在了不起!因为“庆”、“云”两个字是繁体字,笔画较多,而“寺”字笔画较少,故将“寺”字的“、”写成“一”横,填补了下面的空档,使人感觉“庆云寺”三个字的分量是浑然一致的。

          彭泰来撰写了《募修鼎湖山庆云寺序》,且题书一副对联,悬挂在山门的两侧。                   

        联曰:

        莲花历劫香初地;

        云液飞泉响万峰。

    苏廷魁的老师:彭泰来

        期间,苏廷魁与彭泰来同游顶湖山(鼎湖山)。高兴之余,苏廷魁赋诗《雨后望顶湖》。诗云:

          绿动郊原发兴新,顶湖西望日初曛。

          树开层岭明残雨,龙返双湫卷暮云。 

          往岁游踪诗境变,隔江春色斧柯分。

          人间福地僧高卧,引水荒田了不闻。

          同治元年(1862),同治帝即位,赛尚阿伏法。他得知首章弹劾赛尚阿者为苏廷魁,即传旨进京面见,授开归陈许道(今河南东部)。

          同治三年(1864),苏廷魁升河南布政使。

          同治五年(1860),苏廷魁擢东河河道总督。

          期间,苏廷魁为衙署题写一副对联。

          联曰:

          百花欲笑梦初觉;

          万古不愁云自开。

    宋城怀古之人物春秋篇:耿直刚烈的苏廷魁

          同治七年(1868),黄河洪水冲决郑州府荥泽县(今河南荥阳市)的堤围,苏廷魁被革职处分留用。三个月后,决堤修复,他官复原职。

          清代学者欧阳著《见闻琐录・缴余银》载,苏廷魁任东河河道总督期间,适值黄河在河南境内决口,便与河南巡抚奏请户部拨银一百万两,用于堵口工程。他是一位正直的官员,“亲督工,买料俱亲经手”。堵口工程完工后,余银三十万两。河抚主张瓜分,他坚持将余银缴还国库。河南巡“未遂其欲,恨甚,阴媒孽其短,弹奏之”。户部因“向来河工告成,无不浮冒虚报者,外得十分之七,大小瓜分,以三分贿部,遂不驳。今苏公缴还馀银,除此陋规,部中亦恨”。于是,户部想方设他的奏折里面挑出“不合例数条”,制造事端,与河南巡抚一起参劾他。在内外夹攻下,他最终落得革职的下场,后任河南巡抚任道镕与他一样,“亦值某决,其请缴银”,结果,任道铭也是“被奏劾,革职去”。

          欧阳昱无不感慨地说:“盖河工积弊,以夸张其事,多请公款为能事:开虚数,各饱私囊为长策,而二公于污秽之中,独欲显其清廉,宜乎犯众忌,面得安于其位也!”(《见闻琐录·缴余银》)

          试想,若苏延魁、任道镕二公甘于自污,岂不既可保住官位与体禄,也不至于引来同僚的忌恨。正是因为他们“欲显其清廉”,而违背了这个圈子内的游戏规则,怎能放心他们“安于其位”呢?

          (笔者看完这篇肇庆历史典故后,终于明白苏廷魁的老师彭泰来宁愿在家以文字自娱及在九围书院教书育人也不肯步入仕途了,因为他非常明白清朝官场的游戏规则,正是因为他选择不玩这个游戏,才有更多的时间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代书法家、文学家、篆刻家。)

          同治九年(1870),苏廷魁称疾告退回乡,诰授资政大夫,晋授光禄大夫。(资政大夫:文散官名。金始置,正三品中,元升为正二品,明为正二品升授之阶,清为正二品阶。光禄大夫:相当于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唐、宋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唐朝光禄大夫为从二品,唐朝紫金光禄大夫为正三品,唐朝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宋朝光禄大夫为从一品,宋朝紫金光禄大夫为正二品,宋朝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二品。元、明沿宋制为从一品,清代升为正一品。)

          光绪四年(1878),苏延魁病卒于家,终年七十八岁。

            苏廷魁的书法、诗文俱佳,著有《守柔斋行河草》两卷、《守柔斋诗钞初集》三卷和《守柔诗钞续集》四卷,以及《五经择要》、《手批东菜博议》、《中州奏议》等。

          苏廷魁在公事之余喜爱作诗,忧叹民生疾劳,是难能可贵的。

          彭泰来赞颂苏廷魁的诗作:“抑而按之,声声见心。悲欣往来,旁触远览。时有所慨,隐系政俗。”

          曾任北洋政府总统的徐世昌在《晚晴移诗汇》中,赞颂苏廷魁的诗作是“葩敷藻耀”。

          苏廷魁任东河河道总督时,写了四首讽喻诗,皆是指刺当时的大吏,盛传于世,流传至今。

          其一云:

          岭海风清坐啸秋,身兼三组叹诸侯。

          琼筵争睹鹲鹳琖,锦段多归翡翠楼。

          传道建威临越镇,何劳执宪告交州。

          龙骧酌水题诗处,凫舸扬旌访古游。

          其二云:

          蓬菜仙吏不知名,任达疏慵洵有情。

          力拯鱼头劳障水,生来穅臂善谈兵。

          陶公甓运分阴重,桓发金输博戏轻。

          录事囊家多伏客,溷翁华发念苍生。

          其三云:

          李郎年少擅歌场,日坐朱门燕寝香。

          花下濡头逃酒令,镫前假面学谈娘。

          鸳鸯鏁络葳蕤结,琥珀钩生的皪光。

          会得东山丝竹意,劝君行乐莫相忘。

          其四云:

          十丈红尘暗醉乡,冈头歌舞惜荒凉。

          何来日下埋轮使,惊散春风结客场。

          汉殿果应冠獬豸,坡山不久驻仙羊。

          口碑今比阎罗老,当日谁陈借寇章。

          苏廷魁的《申甫太守邀集七星岩,醉中口占》诗,是应酬之作。他在醉中仍不忘忧国之事,甚是可取、可嘉。

    肇庆七星岩石室

          其一:

          石室寒烟待客开,里岩许我梦频来。

          相逢不问人世间,万事归消酒一杯。

          其二云:

          玉堂语忝七科前,回首金门意惘然。

          闻道天津氛祲沒,知谁生面画凌烟。

          诗名所说“申甫太守”,是指筆庆府知府金兰原。

          时值重阳,天高气爽,云淡风轻,苏廷魁偕友人同登圭顶山(今龟顶山),写下《九日登圭顶山阁》诗。诗云:

          五管云山势欲东,天门双峡控当中。

          长林已变深秋色,高阁初凭万里风。

          正得逍遥忘日幕,何因鞅掌触途穷。

          西江入广潮归海,几见书生战伐功。

          古往今来,读书人祟尚和追求“立功”、“立言”,其实都是旨追求“身后之名”、“不朽之名”。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以身报国,建功立业,乃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境界。

        “守柔”两个字,出自道家经典《道德经》中“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第五十二章》)。

          苏廷魁以“守柔”名斋,不仅寓以深意,也可以看出他的志趣、学识和精神境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宋城怀古之人物春秋篇:耿直刚烈的苏廷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zc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