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人物之八
尔小生,宜立志
文/石岩磊
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三字经》中的这段话讲的是:比如梁灏,82岁时参加殿试,在大堂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最终力压所有考生夺得头魁。他都这么大把年纪了,还能功成名就,实在令众人称奇。你们这些小孩子,应该早立志,才能前途无量。
据说,梁灏出生在五代十国时期,从后晋开始就不断进京赶考,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都屡考不辍,然而总是无缘榜上提名。梁灏始终没有放弃努力,仍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直到宋朝时,他已是耄耋老人,才高中进士。梁灏在漫长的47年时间里,曾40次步入考场,算得上是“高考钉子户”了,也是个坚韧不拔的励志典型。可当他如愿以偿后,由于年事已高,便告老还乡颐养天年,终生未能大展宏图。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故事,作者吴敬梓虚构了一位名叫范进的落魄书生,他先后共参加20多次乡试,54岁时才考取举人,可由于幸福来得太突然,范进在父老乡亲的恭贺声中受刺激疯掉了。吴敬梓用范进岳父等人在其中举前后表现出的巨大反差,来讽刺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读来令人捧腹大笑。出人意料的是,《三字经》里有关梁灏的记述同样可笑。
历史上的梁灏与传说大相径庭。据《宋史》记载,梁灏生于963年,23岁时就进士及第,被授予大名府观察推官,历任右拾遗、殿中丞、知制诰等职,还出京到多地为官,他因才思敏捷得到皇帝的赏识,也由于心直口快被人诬陷。梁灏最后在开封当知府,42岁时暴病而亡。其子梁固、梁适在大宋朝也颇有建树,梁氏父子与“三苏”几乎齐名,而将其演绎为“八十二,对大廷”实属不该。
《三字经》以梁灏白首赴考的例子引导小孩子要趁早立志求学,看似良好的初衷无可厚非,实则是启蒙教育的败笔。罔顾事实编造神话,的确能蒙蔽孩子一时,让他们从小识大体顾大局。可随着知识的积累,孩子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就会置疑以前所受的教诲,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社会,许多人可能构建起虚无的世界观,再也不相信正面的宣传,反而对隐晦的事物感兴趣,认为那才是真相。
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教化是必要的,但不能刻意追求高大上的范例,否则会适得其反,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一些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竟然做出极端举动,甚至制造骇人听闻的事件。原因在于,他们接受到的训诫包含了许多虚拟成分,一旦孩子识别到破绽,便会产生被愚弄的羞辱感,其构建起的美好心灵大厦即会瞬间坍塌,随之而来的是滋生不信任与敌视的潜意识。可以说,“糊弄”小孩儿,无异于教唆他们将来去糊弄社会。
或许,梁灏也想不到,自己是以高龄中状元的形式出现在《三字经》中,而且还屡遭后人指摘。何如还其本来面目,用梁家父子勤勉好学、衷心报国的真实例证,来勉励幼童发愤读书呢?把那段倍受争议的文字改为:若梁灏,及二子。皆进士,父子奇。彼大成,源惜时。尔小生,宜立志。如此,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可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难道不香吗?
2021.4.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