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常识爱国学古风有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why?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why?

作者: 皇氏三墳 | 来源:发表于2017-08-14 15:36 被阅读28次

    大家好,我是皇氏三坟,今天给大家讲一讲,有关读书的事情。

    我们从很小就开始读书,所读的不经相同,可能是《三字经》,可能是《大学》,可能是《安徒生童话》,可能是《小蝌蚪找妈妈》。但不论是什么书籍,我们小时候都会反复的看上好几遍。渐渐地,我们有了自己的意识,懂得了一些道理。

    为什么有句话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呢?联想一下,就可以很轻易的得出结论。

    拿《楚辞》来举例子,第一次读《楚辞》的我们,很生僻,很无奈。有两个原因:其一,一些字是现今不常用的字体,导致我们阅读困难;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古今的语法,用语习惯有很大的差异。正是因为这种差异,导致我们很难第一次就理解原文的意思。

    唐诗宋词,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总会讲“顿悟。”什么是顿悟?顿悟就是突然就明白。一些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我们是可以第一次,就感到与众不同,感到一种美的存在。但是,当某一天,我们突然顿悟,才会明白诗词内的内涵,本身蕴含的意义。这种意义超脱文词本身的华丽,朗朗上口。

    我们都知道,汉末,南北朝和唐初是骈文盛行的时代,它被评价为什么?语言华丽,藻词谲喻,简单说,就是中看不中用。(大部分,一些特例在此不论)让我们现在读,就是“哇~,好厉害”的感觉,为什么和古人的评价有所差异呢?就是语言的大环境改变。

    当今的我们,信息瞬息万变,语言必须是便于理解和传播的,而当时的人,传播及其不便,语言也变成了一种美丽,兴趣,富丽的样子。如果让我强行解释,就是这样:让你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难吗?不难,但是,写好就不同了。所以,对于当时的骈文之所以受到贬低,也是无不道理。当然,写的好的也厉害,就像《滕王阁序》。

    问题出现在这里,因为时代的不同,导致语言许许多多的不同,这些不同我甚至都不知道用哪些词来描述,但,这是确实存在的,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读书要读很多遍的原因。

    为什么读书读很多遍,会有顿悟的感觉,就是因为可以消除时代的距离,或者说隔阂。我们的文化传承太久远,因此十几个世纪前的语言运用规则,和现在是有所不同的。甚至说完全不同都不为过。我们读《离骚》,读《师说》,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感觉是不同的,年代越久远,用语的潜在之道,变化就越大。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这句话第一次读,你可以理解吗?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就明白大概了,“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这句话,只要识的字,念过书,就没有不理解的。

    像楚国的兮字用法,以及说话习惯,与现在是完全不同的。正是为了打消这种不适,或者说习惯这种不适,我们才需要不断的,反复的朗诵。

    再说说骈文,如果你想理解骈文为什么仅仅是华丽,而不中用,为什么韩愈要文起八代之衰?很简单,去读南北朝的骈文,汉末唐初的骈文,找那些非名家的作品,读上二三十篇,你就感到恶心了。或者说,你就理解了韩退之的想法。不过骈文中,也有写得好的,当你纵览骈文时,你依旧会发现,那些在海底闪闪发光的明珠,衔华佩实。

    我们生在“简体现代文”的大环境下,对于现在的我们,阅读古籍,其实和阅读国外的文学是一样的道理,区别在于读古籍,我们可以比读国外文学少翻字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克服时代的不适,语感的不适,一些叫不上名来的不适。当我们摘下现在的有色镜片,带上曾经时代的眼镜时,我们才能理解,才会理解,“原来是这样”的道理。

    皇氏三坟,布道天下,虽千夫指,义不容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why?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ze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