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苦、乐

作者: 皇氏三墳 | 来源:发表于2017-06-27 17:41 被阅读26次

    摘要: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道德经》

    皇氏三坟有话说:本文只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无关正误对错,只是谈论,认为我说的不好,不对的,就当我是一个喝多了酒水的神经就行,我本来就是在胡言乱语嘛。如果想看更多国学思考文章,请关注专辑“胡言乱语。”好了,说正文。

    小时候,我特别爱问父亲,“你喜欢什么颜色啊?”我的父亲总是笑而不语,或者搪塞过去,说“无所谓”。我是很喜欢紫色的,我觉得特别的漂亮,我也希望我的父亲能说出紫色,然而他什么颜色都没说,我就记住了。现在,如果有人问我,说“皇氏三坟,你喜欢什么颜色啊?”知道我会怎么回答吗?我会说:“还是紫色。”

    是不是感觉和你们所想的有点出入,事实是这样,我也有一段时间对任何东西都无所谓的。感觉就像是不在意一般,提不起兴趣。当时我的习惯很不好,饮食没规律,睡眠没规律,做事没精神,现在来看,就是一个废人。然后因为性格因素,再加上种种,我强行把自己改变了过来,条理清晰,目的性明确,对许多事情,重新燃起兴趣。那么,把话题再揪回来。

    人人都有对于他(她)自己相对颓废的时间段,生活、精神混乱不宁,这对于他说,应该是祸,不过他自己却在祸里,乐在其中;一个人也有振奋精神,努力拼搏的时间段,这对他来说,却是难堪其苦。例举睡懒觉,高考这两件事。

    福(乐)基本上是物质或精神满足,而祸(苦)则是物质或精神不满足。这里强调一下,之所以不说获得、拥有(举(福/乐)的例子),因为人和人是不同的。我的智慧很多,就想分享出去;而他的智慧很少,就想汲取过来。不单纯拘泥于“得”与“舍”的模式,却都是我们所想满足的,所以是用“满足”而不是用“获得。”

    既然都是想“满足”自己的心愿,那么对于同一件事,不同想法(或立场)的我们却都可以“满足”,为什么?这里就有福祸转换的问题。

    如果我是“正面”的,那么这件“正面”的事情对我来说就相对容易;那么,你是“反面”的,那么这件“正面”的事情对你怎么用,这就是关键。其实世间大部分人都在“正面”的道路上进行“正面”的事却没记住,而在“正面”的道路上进行“反面”的事反而记住了,这就是,人总是觉得不“公平”,“不知足”,想要许许多多所谓“本应该是我的”的东西。重申一遍,你现在所拥有的,就是你该有的。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且况于人乎?”只做一件事是不可能的,但你可以把这“一件事”放大,定一个周期。例如:我每天需要睡眠,但我不可能一直睡下去(此处不要瞎想),那么,当我“醒来”后,我就要进行种种行为,工作,学习,吃饭,然后到点了再睡觉。这就是放大“一件事”,把小的“一件事”变成大的“一件事”,事无大小,此处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表象罢了。你若是想深入了解如何放大“一件事”,可以加我的微信,付费6999加入我的国学课程,时限一年,任意提问,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语音课程,类似这样的问题,你可以在群里问,天下能人数不胜数,群里的大神更是高深莫测,一定会给你满意的答复。

    再谈谈“苦”和“乐”。

    其实苦乐互为表里,但我们通常只注意到事物的表象。我们所“乐”(此处“乐”做表象的“乐”)的,通常是苦的;我们所“苦”(此处的“苦”做表象的“苦”)的,通常是乐的。当我们像现在这样思考看问题时,就是跳出了问题本身,所做的判断都是相对“公正”的,所以我们通常不会犯大错误,然而,当你身处问题当中时,就表里难分了。人人皆知辛苦工作辛苦学习是对自己未来发展,能力的极大提升,却也会想着“再休息一会吧,就一会”这样的念头,八成人会“休息过头”导致失败,或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头脑还是清醒的,然而身体,或者环境会促使你选择表面上的“乐”,结果自知。大部分人都会有我所说的经历吧。

    其实在我讨论“苦”和“乐”问题上,是添加了个人角度的。苦乐互为表里,怎么会因为我的一面之词而变得“表”劣于“里”呢?但是,如果我不说,大家或许还不会发现,这就是在当今社会下,所培养的视角与三观。或许我就是偷懒,做了“表”的事情,我的家庭中贫,然而却比辛勤劳作的中上层的你多活了二十年,谁福谁祸,谁苦谁乐,又怎能分得清呢?

    所以,我不谈对错,不谈角度,因为,没有意义,人和人是不同的,怎么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人们只要去做他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好了。这也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因材施教。”

    传承经典,步道天下。虽千夫指,寡人往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祸、福,苦、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mj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