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呼吸化为空气》,我们能做什么?

《当呼吸化为空气》,我们能做什么?

作者: 馨韵珍Jany | 来源:发表于2024-01-09 10:59 被阅读0次

    感谢顥兄精心准备的1月书单,我依次找到了两本书开始翻阅。《当呼吸化为空气》的引言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两个人居然都声称自己实际上是作者保罗去世后才通过保罗的文字和故事了解他,并深受启发和感动。这个视角非常罕见,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保罗为什么不像其他作者一样,请身边的朋友或熟悉的大咖来写序言?为什么他们可以从一个已去世人的只言片语中获得如此多对生命的感悟,并愿意前往墓地去悼念作者?

    书正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介绍了作者保罗·卡拉尼什身体强健时,在医学领域一路顺风顺水、令人羡慕的巅峰人生。一部分介绍了保罗以万分之零点一二的极低概率患上肺癌后,以担心的患者和冷静的医生双重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绝症,并如实记录自己从震惊、无助、希望、希望破灭等心理变化过程和身体机能的逐渐消退。

    清晨,我在地铁上跟随保罗的文字向死而生,探寻生命本身的意义时,保罗的记录嘎然而止,直接翻到了保罗妻子在保罗去世后写的后记。那一刻我整个人直接怔住了,不禁潸然泪下:对生命无穷无尽的探索就这样结束了?一个曾获得斯坦福大学学士、剑桥大学硕士、耶鲁大学医学博士,且即将获得斯坦福大学医院神经外科医学教授才亲身尝试了3种治疗方案就这样被动地被画上句号了?刚出生的孩子才5个月,他甚至无法想象也永远不会知道女儿以后长什么样,是什么性格,过什么人生,也没有机会听到那句奶声奶气的“爸爸”。就这样结束了?!

    纵观保罗36岁的一生。前半生,他无忧无虑长大,学业、事业有成,被誉为医学界的天才。后半生,保罗自称从句子的主语变成了宾语,他日渐瘦骨嶙峋的身体像行走的X光片,光抬头挺胸都让他筋疲力尽。单单这反差极大的人生轨迹就让我唏嘘不已,他拿到了人生最好的牌,一切心想事成;也抽到了人生最烂的牌,作为顶尖的医生,他连患者那点盲目的希望都被剥夺了,只有绝望,以及一丝倔强的坚持。

    在《当呼吸化为空气》一书中,我首次顺着医生的视角来看待生命与死亡。神经外科不同于其他科室,保罗接收的病人大都是需要做脑颅手术,与死神面对面斗争的人。一个活生生的病人在手术医治无效后死亡,不管手术本身是否顺利圆满,看着一个个生命从病床上离开,听着家属们撕心裂肺却克制的哭泣,任谁都无法坦然面对这些。

    然而,下一场手术即将开始,自己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饭还没吃觉还没睡,医生是否要关闭人性同情、共情的那一面,只做一个医术高超、手法娴熟的医生?当家属安慰病人一切都会好的,当疼痛缠身的患者满怀期待地向医生询问自己还有多少时日,医生是给病人及家属一丝希望,还是如实告诉他们医疗诊断出的残酷现实?在手术过程中,是追求完美让患者少一些术后并发症,还是在有限的麻醉期内尽快做完主要部分,尽快结束手术?在病情复杂的情况下,是保守治疗,还是推荐患者尝试新方案,靠命运去抉择是转机、是又一次无效的尝试、是恶化甚至是死亡?

    保罗认为,医者的职责,不是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

    不得不说,医生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都需要坚定地和死神四目相对,进行直接的较量。然而,当鲜活的生命离开病床,变成被归档的一叠病例时,医生的心情何等复杂。特别是当病人生命的结束与医生和死神赶时间中的一丝失误有直接关系时,难免会造成有医生被无穷的负罪感推动着走向天台并抛向深渊。

    当各种身体检查报告清晰地提醒自己的生命时日不多时,保罗面对着他的病人曾经面对过的有关“存在”的窘境。面对死亡,很多决定都显得迫在眉睫,没有退路,容不得一点优柔寡断。“你必须明白,自己最看重什么”保罗的主治医生提醒他。于是,保罗在身体好转的情况下开始重返医室,开始和妻子探讨以试管婴儿的方式延续生命,开始和家人在一起欢度最后的时光。

    2015年,保罗在家人的陪伴中,在女儿咿咿呀呀对他的轻拍中走了。但他的文字得以留存,并影响了一批批的医生、病人,以及很多关注生命的人。

    相比于保罗,我们是幸运的。在看似还有很漫长的余生中,你最看重什么呢?你希望以哪种方式去生活,从而让生命更有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呼吸化为空气》,我们能做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zo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