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生算法B计划

人生算法B计划

作者: 阿嫣的思考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0-02-07 11:26 被阅读0次

    我们在学校里学的,都是有边界的确定性问题;而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大多是没有边界的不确定性问题。要想应对现实世界的挑战,我们要学会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决策和行动,用概率思维解决难题,更新自我。

    人生算法A计划教的是如何面对内心世界的不确定,而B计划面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

    人生的悲剧,往往是追求了错误的方向;而生活的艰辛,则是因为在不对的赛道上努力。

    最聪明的应对方法是,采用逆向思维,避开那些让我们不幸福的人生陷阱。

    应对外部世界不确定性的B计划里,梳理出来了18种人生难题:

    片面、狭隘、模糊、侥幸、宿命、追悔、非理性、冲动、犹豫、武断、情面、霉运、孤独、爆仓、迷信、无知、衰朽、贪婪。

    结合A计划中的内容,我的理解是

    看不到 : 片面 狭隘

    看不清 : 模糊

    感知 : 侥幸 宿命 追悔

    认知 : 非理性(恐惧 多情 无知 贪婪)

    决策 : 冲动 犹豫 武断

    行动 : 情面 霉运 孤独 爆仓

    做时间的朋友 : 迷信 无知 衰朽 贪婪


    先来看一下[看不到]

    看不到

    片面:三个运气旋钮

    [片面] 就像是一只在纸上爬行的蚂蚁,它的世界就是单层的。如果四周有不可逾越的障碍物,它就被困在这张纸上了。

    而你就如这纸上蚂蚁,在狭隘空间里使劲挪动,渴望走出去,看大千世界,而后你发现不管你怎么样努力,你身边的环境好像没有任何改变,你渴望的生活也没有如期而至。

    你的片面,你的狭隘,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你已经放弃了很多。

    那么如何摆脱片面,如何走出狭隘呢?

    关于[片面]给出的应对方案是,设计三个“运气旋钮”:

    第一个是老板旋钮,负责找到最好的赛车场资源;

    第二个是教练旋钮,负责调兵遣将,分配赛道;

    第三个是车手旋钮,负责全力以赴,执行任务。

    首先你要用教练旋钮选对的赛道,因为,选对一个正在上升的赛道,可能比天赋、能力、努力都更重要。

    记得互联网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对于界面设计的人非常缺,那时候会PS,会点UI设计,就可以轻松入职,月薪也动辄上万。

    那个时候选择入这个行业的人已经赚的盆满钵满,那时候入行且有进取意识的人,现在混的都不错。

    再比如市场上有个残酷的事实:有些行业赛道就是比较好。制药厂或银行即使管理不当,它们的长期资本回报率,还是比最好的炼油厂或汽车零件公司要好。

    好的公众号也都会谈红利,谈风口,不是有句俗话吗?“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

    当然光做对选择还不够,你还要用老板旋钮在这个赛道里打开局面,站稳位置。

    老板旋钮最核心的是你如何对待资源,当年西方史上公认洛克菲勒做石油时没有把缺少资源当作限制,而是去寻找,甚至去改变环境来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

    最后才是开启车手旋钮,全力以赴执行任务。

    而我们往往只开启了车手旋钮,只有当三个运气旋钮共同作用,你才能够真正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狭隘:穷人思维&富人思维

    关于[狭隘],穷人思维最具有代表特征,而[不狭隘],富人思维最具有代表特征,那么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答案是期望,它会衍生出两种权利,时间权和概率权,这两个概念怎么理解?

    先说时间权,其实就是你能不能掌握时间给你带来的长期价值。如果你对未来预期很高,你就能忍受当下的不确定性,延迟满足,你就掌握了时间权。但如果你对未来预期不高,你当然希望尽快兑现,这样你就打折甩卖了时间权。

    穷人思维,就倾向于拿到确定的东西,他不要概率权。而富人思维正好相反,每次选择的时候,都愿意根据成功的概率,和自己的本金多少来下注,这就是在计算期望值,真正算出自己的概率权。

    人生从来都不是只有二选一,这种思维习惯,能帮你一步步打开局面。不管每一次结果是输是赢,它一直都让下注这个动作保持正确。

    请注意,珍视概率权,不是让你去赌,而是跳出自己的直觉本能,用概率的思维去思考自己的每一个选择。

    穷人不珍视概率权,不是不去赌,他们反而更容易去赌一些极小概率的事情。例如买彩票。

    那如何摆脱穷人思维?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书香门第或者财富世家会出一大串的厉害的人,除了基因、资源这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小就有足够高的参照点,不会被小利益勾走,更能承受风险,从而获得高回报。就像最开始的例子,如果你家里已经有了1000万美元,你对那白来的100万美元就没有那么饥渴,你受到的诱惑就没有那么大。

    第二,身边一群人的示范效应,老爸、叔叔、伯伯会不断告诉你要往前看,你行的,你是很牛的,你的出息绝不仅仅是现在这些。

    第三,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你内心的理想、激情有更大的机会被点燃。

    可惜,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会出生在书香门第或者财富世家。那怎么办?

    幸好这个世界留给每一个人一道后门,你可以通过学习,通过改变自己的大脑,通过克服自己与生俱来的本能,认识概率权,掌握概率权。

    看不清

    模糊:量化思维

    当你看得到你的片面,狭隘后,依旧看不清前方的路怎么办?

    解决方法是: 采用量化思维,真正成为一个“心中有数”的人。

    什么是量化思维

    简单说,就是用数字解决问题。

    量化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式。《黑天鹅》作者塔勒布说过:“数学不只是‘数学游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

    举个例子,“如果一条河的平均深度为4英尺,就千万不要过河”。

    4英尺多深?大约1.22米,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大概就是刚到胸部的高度,那为什么不能过河呢?

    请仔细听这句话,1.22米是平均深度,也许河边只有10厘米深,河中央就有两米深。但是你如果不小心掉进两米深的坑里,那可就危险了。

    模糊的精确比精确的模糊更重要。

    哈伯德就说:“量化方法就隐藏在量化目标中。确定真正要量化什么,是几乎所有科学研究的起点。”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你要量化什么?只要你搞清楚了你真正需要量化的指标是什么,该怎么量化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量化思维的关键是,我们要意识到什么事情是应该量化的。这往往就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掌握了量化思维的关键点,你其实就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OKR就是一种量化思维的工具,因为使用这个工具,你核心要完成的就是两个动作:

    第一,设立正确的目标,也就是明确什么样的指标是需要量化的。

    第二,设计关键结果,也就是拆分需要做的动作,这个结果是可以明确量化的。

    感知

    侥幸:随机性

    一位法国剧作家曾说:“人们总是在逃避命运的途中,与自己的命运不期而遇。”

    只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无法躲开随机性。很多事情的结果,的确是由运气,而不是你的实力和努力所决定的。随机性就像无形的手,支配着世界。

    人们最早探寻随机性的秘密,是从赌场开始的。的确,赌场是一个天然的“随机性实验室”。讽刺的是,赌客们玩儿的是随机游戏,而赌场玩儿的却是大数定律。赌客从偶然性中寻求刺激和幻想,赌场从概率优势的必然性中赚到大钱。

    面对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你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条路,向不确定性屈服,相信神明,从神秘主义中寻求慰藉;

    第二条路,拥抱不确定性,去学会理解随机性,发现不确定背后的秘密,并且利用随机性,来作出更理性、更智慧的选择,增大人生“中奖”的概率。

    举个例子,

    1873年,约瑟夫·贾格尔,是个棉花厂的工程师,这个聪明人盯上了蒙特卡洛赌场的轮盘赌。在那个年代,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谷歌资深程序员吧。

    贾格尔雇用了六个助手,每个助手把守一个轮盘机器,记下中奖数字。贾格尔就分析这些数字的规律。

    六天后,有五个轮盘的数据没有发现什么,但第六个轮盘上,有9个数字出现的概率,远远高出其他数字!第七天他上赌场,在第六个轮盘上,大量投注那九个高频出现的数字,大赚了一笔。贾格尔一共赚了32.5万美金,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数字,超过我们现在的500万美元。

    分析一下,贾格尔利用随机性,战胜赌场的秘密:

    首先,他发现了赌场的随机性漏洞,建立了自己的概率优势策略;

    其次,这个策略必须是可以重复的;

    第三,他反过来利用大数定律,反复使用这个策略。

    故事还没完贾格尔还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拿到钱之后,贾格尔立即收手,去购买了稳健的房地产。

    你看看,靠随机性赚来的钱,他没继续去赌,而是用不动产去巩固财富的确定性。

    还有一种应用随机性的方法,被称为帕斯卡赌注。

    你押错的可能性非常大,押错的成本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万一押对了,奖励却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试一下仍然是明智的。

    比方说,你看中一位高不可攀的女生,不妨大胆表白,因为被拒绝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心动不如行动吧!

    宿命:概率思维

    2006年,谷歌创始人布林测出自己有LRRK2基因突变,啥意思呢?这意味着他患帕金森症的可能性高达50%。

    面对这个坏消息,布林的做法简直可以列入概率思维教材,作为经典案例。他是这么做的:

    对外公开此事。

    捐助超过5000万美金用于帕金森研究。
    利用大数据探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信息和方法。
    有研究证明提高心率能降低得病风险,所以他就参加跳水运动。因为跳水短暂而激烈,可以马上提高心跳速率。
    还有研究证明,喝咖啡,喝绿茶会降低得病概率,他就开始坚持喝......

    布林他自己是这样算账的:

    饮食和运动,使患病概率降低一半,这样他的患病概率就从50%降到25%了;
    推动神经科学发展,可以把风险再降低一半,这样就只有13%了;
    针对帕金森症的研究增多,进而会把风险降低到10%以内。

    布林这么又花钱又费力地折腾,能确保自己彻底不得帕金森症吗?会不会他什么也不做,其实也不会得?

    用概率思维并不能完全防止布林患病,但他可以把这件事从大概率事件,变为小概率事件,把可能性尽可能降到最低。不管结果如何,布林的思考和行动,都体现出了在我们当今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一个高手所应该具备的概率思维。

    那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该怎么把概率思维应用到自己的人生当中呢?

    除了用概率来理解具体事件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人生概率。 我们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概率。

    阅读,扩大认知半径,提升思维能力,改善行为方式,就是在提高我们的人生概率。

    追悔:随机性后有大数定律

    2017年美国车祸死亡人数是37133人,2016年这个数字是37461。为什么这两个数字如此接近,好像死神也有KPI一样,其实是因为车祸是一个系统的结果。

    一片森林出现火灾的次数,一个国家新生婴儿数量,一个地区晴朗的天数等等,这些重复出现的事件出现的次数,都会在一个稳定的区间内波动。

    改变任何单一选择,都没办法影响最终的结果。因为冥冥中有大数定律这个东西,在决定一切。

    在统计学里,大数定律是用来描述,随机事件多次重复发生,它的结果呈现出长期的稳定性。比如,发生车祸是随机事件吧,但一个城市每年车祸数量就会呈现相对稳定的结果。

    大数定律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当一些随机事件重复发生的时候,从整体来看,它会呈现长期的稳定,就是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

    用抛硬币这个经典实验,来看看大数定律是怎么起作用的,让我们看看硬币到底有没有记忆?

    如果这个硬币没有作弊,那么当它连续出现20次正面后,下一次出现反面的概率会不会变大?

    很多老赌徒会认为,连续出现了这么多次正面,总该来一次反面了,所以选择押反面,这就是典型的“赌徒谬误”。

    而新赌徒会迷信“热手效应”,认为我押正面的手气很旺,所以选择押正面。

    但大数定律告诉我们,下一次出现正面或者反面的概率仍然是各50%,之前的结果跟下一次无关。硬币是没有记忆的。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赌博,赌徒们赢钱了,以后手气来了,还有继续赌,输钱了,觉得我都输了这么多,怎么着都要时来运转一下?

    或许最后的结果都如你所愿,但你必须要知道一个事实:你上一次和你下一次的结果没有任何干系,你每多赌一次,都是在努力提高自己“赢”的概率,给赌场提供数据,但最后的结果都是随机性决定。

    理解了大数定律,你就能理解一个国家的车祸死亡率是统计学的结果,这个数字是由车辆、道路、交通规则、驾驶习惯等等一整个大系统决定的。单次交通事故非常偶然,无法预计,但是统计数据却非常稳定。

    当样本量足够大的时候,大数定律就开始发挥作用。当我们讨论一生的命运时,我们的个人命运不取决于一两次选择,而取决于我们的系统。

    所以,“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应该修正为:性格决定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决定命运。你的行为方式就是那个决定你命运的系统。

    如何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然改变系统也不用你做对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做好每个选择,只需要你把人生系统的指针,向正确的方向拨一点。

    例如正确有效的事情持续做。

    短期看,生命充满了偶然;长期看,生命会呈现出必然。最好的人生大奖不是中彩票,而是调整你的人生系统。把小概率的偶然优势,变成你人生大概率会出现的必然结果。

    认知

    非理性: 恐惧 多情 无知 贪婪

    科学家们对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做了大量的研究,也总结出了很多非理性特征。例如,损失厌恶、赌徒谬误、禀赋效应、归因谬误、鸵鸟效应等等。

    人为什么有这么多非理性的行为?而且明知不对,为什么还很难改呢?这个要从我们的老祖宗说起。

    我们的大脑是历经了几十万年的进化而来,我们现在所说的理性,包括科学、数学等技能,因为出现得晚,所以在大脑里辈分很低,而且很容易出错。

    心理学家加里·马库斯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反射思维”,一个是“审慎思维”。

    反射思维,是快速、自动且基本无意识的。

    审慎思维,是缓慢、刻意和审慎的。

    两种思维在大脑内起作用的地方也不同:

    反射思维起源于大脑进化较早的部分,包括小脑、基底神经节和杏仁核。

    审慎思维则在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运行。

    你可能会说了,既然审慎思维很重要,那我们就让前额叶多干点儿活呗!这样不就可以更理性了?

    可惜,不行。为什么?因为前额叶皮层特别薄,它已经超负荷了,所以我们每天所作的决策,其实不全是由前额叶来控制的。你会不会觉得思考一件事儿太久脑子会累?这是因为前额叶压力太大了。

    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的思维先天不足,有局限性,非理性是无法被清除掉的。

    我们先倒过来想:非理性是什么?只要避开这些非理性,我们不就会更接近理性了吗?

    老喻用四个动物属性,对应着四个关键词:

    我们是丛林动物,我们“恐惧”;

    在丛林时代,因为对未知的恐惧,这个系统帮我们的祖先从猛兽面前逃生。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在复杂的社会系统,让我们经常作出错误的选择。

    我们是社会动物,我们“多情”;

    我们身处群体之中,我们为了融入群体,容易多情。

    我们是科学动物,我们“无知”;

    人是有好奇心的动物,是不断求知的动物。在不同的时期,人类有不同的认识世界的体系。这个体系总是在被推翻,在质疑声中形成新的体系,不断发展。在任何一个阶段,其实我们都是相对“无知”的。

    我们是经济动物,我们“贪婪”。

    人们追求起经济效应,总是贪婪的。正是因为贪婪,人类才有进步,但也因为贪婪,人类也时常陷入非理性。

    和非理性战斗的7个策略:

    策略1: 要勇于承认“我不知道”。大脑经常只能处理一小部分信息。别骗自己。

    策略2: 从长期出发。出发点和愿景很重要,你需要长线思考,关注长远目标。

    策略3: 知错就改,不要追逐损失,不要自圆其说。学会止损,让过去成为过去。

    策略4: 多学习,知识+实践,独立思考,深入观察事物的本质。

    策略5: 掌握求真、理性的科学精神。

    策略6: 学习多元化的思维模型,实现从多个维度去证伪。

    策略7: 将正确的思维方式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决策

    冲动:直觉思维 理性思维

    如何提升决策质量?

    1. 卡尼曼用的方法是,建立几个评价维度,给直觉装上围栏。

    1955年,卡尼曼才21岁,是以色列国防军中的一名中尉,他被要求给军队设计一个新的面试系统。

    之前面试的方式很原始,就是军官面试士兵15分钟,判断这个士兵的特点,然后把他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但是效果非常不好,大量士兵被错误评估,在新的岗位上也不能完全发挥实力。

    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卡尼曼的头上,最后他给出的方法是,用一个算法把理性和直觉结合起来。过去的面试是纯粹的直觉判断,但现在卡尼曼整理出了六个维度,包括“准时性、社会性和尽责性”等等。

    然后,面试官要做的事,就是围绕这六个维度,通过交谈给每个士兵打分。然后用一套固定的计算方法,考虑各个维度的权重,确定分数,再把士兵安排到相应的地方。

    听起来这个方法也很简单吧,实施起来,这个新的面试系统整体打分非常准确,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单一维度的评分效果。而且惊人的是,以色列军方还在使用这个系统。

    2. 吉仁泽的思路是,把复杂的维度简化,考虑最必要的因素。

    过去,一个心脏病人被送到急诊室后,医生们要通过血压、年龄等多达19项的判断线索来确定危急程度。这就类似上面卡尼曼的思路,我们给复杂问题建立很多评估标准,就能接近真相。

    但对于急诊患者来说,漫长的流程可能是个灾难。特别是很危急的病人,他可能根本就等不到19个指标检查完,这样的决策方法有贻误病情的风险,而且后果是不可挽回的。

    所以,摆在急诊科的医生面前,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员有限、时间紧急,怎么用最快的速度判断出病人的危急程度?

    布里曼医生和他的同事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决策模型,大大缩短了决策的时间。他们只用三步,就能确认一个病人是不是高危病人。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步,如果病人的收缩压低于91mmHg,就判断他是高危病人,赶紧抢救,不再看其他指标。

    如果收缩压没有低于91mmHg,我们就看第二条线索,也就是年龄。患者年龄在62岁半以下,一般不会出太紧急的问题。如果病人的年龄超过62岁半,就要充分重视了,这时候就要判断第三个线索。

    第三个线索是“窦性心动是不是过快”,如果是的话,那就被判定为高危,紧急抢救。

    你看,原来一个病人来要先排除掉19条线索,现在最多只需要看三个,就能确定问题。而且,这三个问题只用回答“是或否”,特别简单,容易程序化。这个方法大大提升了急诊室的运转效率,和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在本质上,吉仁泽的思路其实在卡尼曼的思路上,又进了一步。如果说卡尼曼的思路是把单一问题多维化,那“简捷启发式”是修剪了决策树,抓出了关键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最后的效果是,他把复杂的理性决策,简化成了类似直觉的简单决策。

    3. 阿尔法狗的思路是,先用直觉框定最靠谱的几个方案,再通过计算算出胜率最高的一手。

    围棋大师吴清源也经常会被人问起:你会目算多少步?

    吴清源的回答却出乎提问者的意料,他认为,不用看那么远也能够下出好棋。

    真正高手是怎么作决策的呢?

    吴清源说他走一步棋,其实就是做两件事:

    第一:找到候选的几手棋;

    第二:从最有可能性的那一手开始评估,如果不错就走棋,不行就评估下一个。

    简而言之,高手为什么厉害?因为他们的直觉好,能够快速地抓住重点,找到最有可能性的那几手棋,然后通过计算选出最优的一手。

    那高手的直觉是哪儿来的?是通过大量理性的训练和实战获得的。

    把这个思路做到极致的是谁?不是具体哪个人,而是一个AI,阿尔法狗。

    第一步:根据从人类那里学来的下棋直觉选择5~10个落子点;

    第二步:用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别计算这些落子点的最终胜率,然后选择胜率最高的那一手。

    武断:双我思维

    重点谈作决策的方法,以及怎么评价自己的决策。

    在现实作决策的时候,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你考虑了问题A,结果问题B又冒出来了,你想谨慎一点儿,结果错过时机;你想大胆冲一把,结果又踩到地雷。我们好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上这样的问题。

    那我们怎么才能避免武断,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呢?你需要完成三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避免盲从,给决策多把一道关。

    方法就是“双我思维”

    就是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把自己拆成两个人,左边一个你,右边一个你,让他们俩对话。这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有意识地训练你思维的“批判性”。

    很多在自己领域非常成功的人,就是应用了“双我思维”的决策方式。

    富兰克林,霍华德.马克思,查理芒格都用过“双我思维”。

    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把自己的思维分作两个人,一个人是正方,一个人是反方。然后用一条线将一张纸分成两栏,一栏的上方写上“正方”,另一栏的上方写上“反方”。

    他在正方这一栏写下赞成的想法,在反方那一栏写下反对的想法。这时候他完成了第一步,把他自己矛盾的想法整理出来,并且落到了纸面上。他把这些想法可视化了,这也是盘点了在作决策前,你手上有什么牌。

    第二步,他仿佛变成一个陌生人,冷酷地给刚刚写下的想法打分,不带有感情色彩。这一步他确认了各种想法的权重,也就是有价值的程度。他把这些想法数值化了,变成了可比较的数字。

    第三步最容易,他计算了两边的分数,把相同的分数抵消,就自然知道该怎么作决策了。

    这其实是一个简化版的决策树判断。

    芒格的双轨分析法

    芒格也把自己拆分成了两个人,他是分成了“理性的我”,和“潜意识的我”。

    接下来,他会先问“理性的我”,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

    然后他去问“潜意识的我”,当大脑处于潜意识状态时,会自动形成哪些想法?

    真正区分哪些是潜意识,哪些是理性的分析,这个动作本身就很有价值。因为这样你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判断,事情有结果之后,你复盘的时候,才知道哪个部分真正起到了作用。

    霍华德·马克斯

    他自己的思维分了两层。

    “第一层思维的我”是普通的我,想法和别人差不多;

    “第二层思维的我”是高人一等的我,要把第一层所有人的想法考虑在内,甚至能做出和别人完全相反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要面对第二个挑战:复盘的时候,你如何评估作过的决策?

    对于决策者而言,最大的挑战不只是按下按钮这个动作,还有事后对决策本身的评估。因为你下一个决策,会根据你这一次决策的评估而进行优化调整。

    大多数人都是按结果的好坏来给决策作评价。这样的做法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决策和结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这中间还可能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比如风险、运气,其他人的不理性等等。

    所以,我们恰恰不能只看结果来评估自己作决策的质量。

    复盘的目的,就是要能区别评估,决策水平和运气。

    做完了对这一次决策的复盘,我们要应对的第三个挑战就是:你如何根据以往经验,迭代你的决策系统。

    我们再回到那个抛硬币的问题,假如你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街头,有一个人在抛硬币,连续20次都是正面朝上,那么下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如果是在实验室环境,根据大数定律,当然是50%,但在陌生的街头,你就要想一下:硬币是不是被动过手脚?

    这其实就是一种贝叶斯更新的理念。 复盘的价值,不仅在于评估自己的决策水平,还要评估概率环境。

    比如说你对那个陌生人的硬币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你不能肯定那个硬币真的是正反面完全一样,那只是你的主观判断而已。

    贝叶斯定理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你可以先估计一个值,然后根据客观事实不断修正。用客观的新信息,更新我们最初关于某个事物的信念后,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新的、改进了的信念。当你下一次作决策的时候,要基于这个改进过的信念。

    厉害的决策者,都是一个贝叶斯高手。他开始的时候未必比你高明多少,但却可以不断更新,逼近潜在本质,迭代自己的决策系统,进而实现更准确的推理和决策。

    犹豫: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这一讲我们展开来聊聊,在认知和决策环节,我们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在A计划内控点那一讲里,就说过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有四个重要的点,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区别,往往就是跳过了中间两个步骤,直接从感知跑到了行动。所以,想要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认知和决策两个环节至关重要。

    认知,你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你像分析官一样思考,评估各种选项。

    决策,是指在各种选项面前,你像个指挥官一样,作出最终选择。

    认知要保持灰度,那什么叫灰度呢?灰色是处于白色和黑色之间的中间地带,有深灰、有浅灰。所以当我们想要准确描述它时,需要给它加上一个百分比。

    灰度认知,是指你在分析选项的阶段,先不急于作非黑即白的判断,保持一定灰度,这个灰度最好有一个数值。

    黑白决策,是说我们在形成最终决定时,必须有一个黑白分明的选择,不能模棱两可。

    但现实中,我们恰恰容易把两者弄混,在认知环节非黑即白,在决策环节犹豫不决。

    灰度认知的秘密是什么?在认知阶段,别把时间和资源浪费在非黑即白的争吵上,而是对每个选项进行灰度数值的确认。

    当我们拥有一个观点时,不管多么自信,不管自己多么喜欢这个观点,都要意识到,这个观点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冷静地思考一下,这个观点的可能性到底是多大呢?这个数值,是介于0和100%之间的,这就是灰度认知。

    灰度认知的底层是概率思维。不管你的某个信念多么坚定,都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概率数值。

    什么叫黑白决策。黑白决策就是要敢拍板,作出非黑即白的决定,不要模棱两可、犹豫不决。

    对于决策者来说,所承担的责任就是,告诉伙伴们,这件事做还是不做。

    行动

    情面:坚决行动的混球思维

    我们行动时遇到的人生难题:情面。我们总会给他人留有情面,但这常常让我们在应该行动的时候犹豫。

    可有一类人,他们却没有这个问题,丝毫不受情面的影响,朝着自己要的方向坚定行动,甚至看起来有些“混球”。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很多做决策者的人都是“混球”。

    混球思维包括以下7个特点:

    从不维护自己的正确;

    从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从不受制于他人的情感波动;

    从不忌讳残忍的坦诚;

    从不同情自己的遭遇;

    从不停止疯狂的探索;

    最后一条,特别重要,这是有混球思维的人和真正的混球最大的区别,那就是他们永远追寻伟大的意义。

    当然混球思维并非鼓吹一种“横冲直撞”的能力,而是强调一个人如何最大限度地燃烧自我,拥有某些“反人性”的超级品质,但不失人性,从而成为一个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混球”。

    霉运:运气的运气

    回到个人层面,要跟你聊的人生难题是霉运。我们总是埋怨自己的运气不够好,那我们能对运气这件事做点什么呢?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运气,但可以改变“运气的运气”。什么叫“运气的运气”?

    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一个水手,能不能从几十个水手里脱颖而出被提拔,是要看运气的。但这艘船往哪开,是去河对岸,还是要开往远方,就是“运气的运气”,你可以选择跟随哪艘船上路。

    改变“运气的运气”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基础比率的概念。

    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例子。话说小明和小强两人是高中同学,小明又丑又笨脾气还臭,小强又帅又聪明情商特高,两个人高中毕业后去了不同城市的两所大学。

    上了两年大学,一个寒假,高中同学聚会,出现了让人惊讶的一幕:小明带回来一个特别漂亮的女朋友,小强却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为什么呢?原来,小明考上了一所外国语大学,班上一共只有三个男生,满校都是女生;小强考上了一所著名理工科大学,整个系只有五个女生。

    你所在学校的女生所占的人数比例,就是女生的“基础比率”。小明的学校女生的基础比率高达90%,而小强的学校女生的基础比率只有可怜的5%。所以自身条件更普通的小明找到漂亮女朋友的概率反而更高。

    芒格有一句名言:钓鱼的第一条规则是,在有鱼的地方钓鱼。钓鱼的第二条规则是,记住第一条规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芒格也说过,大部分时候我们就拿着现金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机会。

    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只有当机会落在基础比率高的区域时,这才可能是个好机会。

    你无法改变运气,但你可以改变运气的运气。对于个人而言,把自己带到有优势的地方,是一切努力的第一步。你应该在水多的地方挖井,不是以在荒漠上打出水而自豪。

    即使你拿的那手牌,现在不算太好,也可以通过资源配置,来改变运气的运气。像芒格那样,对平庸的机会说不。通过巧妙配置,令自己的运气最大化。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专心致志地打好球,也要懂得用大脑去计算“好运气的算法”。

    孤独:姻缘五步心法

    五步心法,每一步解决一个问题:

    第一步,如何找人;

    想找到合适的人,一定要从扩大样本量开始,尝试跟更多的人接触,适当保持潜在对象的多样性与丰富度。

    第二步,用什么心态去找人;

    我们用一个带花园的房子,来形容一个人的心灵开放度:最外面的大门是花园的门,然后是房子的大门,最后是卧室门。

    单身人士的正确做法应该是,看好卧室门,虚掩着大门,热情敞开花园的门。你不要见到心动的异性就敞开心扉,也不要太封闭,把最外面的花园门都关得紧紧的。

    第三步,如何停止寻找,确认目标;

    年轻时多恋爱,这个阶段不要把任何遇到的人当作人生伴侣,而是要制定好你的择偶标准。这个阶段一旦过去,只要遇到一个达到标准的人,你就定下来。

    这个阶段的数值是多少呢?“最优停止理论”给出了答案:37%。

    比如说,假设你一生可以谈10段恋爱,把前四个恋人全部拒绝,同时制定你的优秀标准。再往后,只要遇到一个达到优秀标准的,你就马上敲定。

    第四步,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长期相处;

    口厌感原理。

    什么叫口厌感呢?就拿可口可乐来打比方,这虽然不是什么健康饮料,但是它有一种很特别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味觉残余。所以,你今天喝完一瓶,明天再喝也不会觉得腻。

    可乐的“口厌感”很低,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天天喝,可乐才有可能成为高频的消费产品。两个人过日子,那可是超高频消费,几乎分分秒秒都在一起。这时候,“口厌感”低,比“口感惊艳”就重要得多。

    第五步,经营一段长久的关系。

    我们就拿一种理想关系来作比方,我们都说两人性格最好能够互补,但我认为更理想的状态是两人能形成一种“十字锁扣”的结构:一个外柔内刚的人,遇到一个外刚内柔的人。你强硬的时候我柔和,你内向的时候我外向。问题总有解,这样的婚姻也最长久。

    但是问题来了,在同一时间,怎么能保证恰好两个人状态正好匹配呢?如果一个人的内刚撞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外刚,那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麦克斯韦妖”上场了,它怎么控制十字锁扣中心的调节阀呢?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判断信息,通过你们长时间的相处,你要能判断对方现在是什么状态。

    如果对方很坚决,出于稳定,你就要把自己调整得随和一点。如果对方现在很没主见,你就最好把自己调节得坚定一点。

    爆仓:防爆思维  ALL IN

    我们先来玩儿一个有趣的游戏。

    我们俩来扔硬币,正面是你赢,反面是我赢。请听好游戏规则:

    1. 你每次必须押上桌面全部的钱,也就是ALL IN,比方说是一万块钱吧,这里的初始本金要有一个上限;

    2. 假如硬币是正面,你赢,我就赔给你两万块。假如是反面,你输,但你只用赔给我一万块;

    3. 这场赌注有一个特殊规则,不仅你每一次要全部压上,而且只要你还有钱,就不能停止这个游戏,除非你没钱玩儿了。

    乍一听,你也许会觉得,哪里会有这种好事儿?用概率分析算一下期望值,你赢的可能性是50%,所以是2万*50%。你输的可能性也是50%,所以是-1万*50%,算下来每一局的期望值是正的5千块。从数学角度看,这是一场你非常有概率优势的游戏。

    但是冷静下来一想,这个游戏不能停啊,不管你赢多少回,只要你输一把,你就归零了。

    所以,理论上只要我有足够多的钱来应付你可能的连胜,这个游戏的结果必然是你的本金归零。

    这个游戏看起来不合理,我为什么要ALL IN呢?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问题真是随时在我们身边反复发生。我们看到太多人做投资ALL IN,做生意ALL IN……

    一开始尝到了ALL IN的甜头,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他就会一直追求最大化,一直想占尽好处,甚至是加大杠杆。但只要爆一次,你就全爆仓了。即使你一直在做大概率成功的事,如果总是ALL IN,早晚有一天你会爆掉。

    关于爆仓,你需要知道的三条生存法则:

    法则1:冒险不算什么;

    法则2:在冒险的时候,不要拿全部家当下注;

    法则3:做好及时撤退的准备。

    只要保本,你就有机会再赢回来。但是如果你爆掉了,想再杀回来,那是相当地艰难。

    投资最大的秘诀就是活下来。不是胜者为王,而是剩者为王。

    所以,防爆思维,是排在第一位的财富思维。

    不管多么大的诱惑摆在你面前,你都要想一下,爆掉的可能性有多大?

    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永远不要去追求一夜暴富。面对赚钱机会,记得问自己两个问题:天上为什么掉馅饼?馅饼为什么砸在我的头上?

    防爆思维不仅针对资产,还有很多别的维度,你要让自己健康,别让身体爆掉,那就应该远离吸烟、酗酒这样的习惯。

    别让自己的精神世界爆掉,保持自己的判断力,不要盲从盲信。

    除了控制自己,你还要避免被别的危险分子炸到,远离那些会爆掉的人,不管他看起来多聪明。

    做时间的朋友

    迷信:科学思维

    有三类人尤其突出:

    第一类,是那些每天要跟数字打交道,但数据又非常不充分的领域,比如赌博、证券行业。

    第二类,是竞技者。他们要面对高度不可预测的竞争环境。

    第三类是做生意的人和管理者。他们对生活的控制欲比一般人要高,反而对不确定性的忍耐力更低,很容易陷入迷信。比如,中国经商的很多人相信风水。他们会借助一些信念系统,来保持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让自己和身边的人保持信心。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掉进“迷信”的坑里呢?

    我给你的应对方法是,我们需要真正理解科学思维,并且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

    那到底什么才是科学思维呢?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类理论:

    一种是已被证伪的理论,也就是经过检验,并以适当的方法,予以驳斥,已知为错误的理论;

    另一种是现在还没被证伪,但将来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

    这两点,也引出了对科学精神的两点关键理解:

    第一点,科学的可证伪性。

    第二点,科学的阶段性正确。

    科学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现有的知识只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它永远是存在局限的,是暂时的。更多时候,我们要和“未知”的不确定性共存。

    那么科学思维在今天有什么特殊价值呢?

    现在懂得科学精神的人,其实享受了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红利。用科学精神的方式去做实验,去试错,这种方法在过去可能太慢了,太笨了。但是在今天信息时代,建立了快速的试错机制,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能很快地从真实世界获取反馈。

    这实际上会带来两个巨大的突破:

    第一个突破是,我们探索新知识的速度加快了。

    在发现新知识的前沿领域,科学的发现过程自动化了。《终极算法》一书说:“机器学习是‘打了类固醇’的科学方法。”

    在科学思维的指导下,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过程是:产生假设、验证、放弃或完善。

    科学家可能会花费毕生精力来提出或验证几百个假设,而机器学习系统却能在一秒钟内做完这些计算。人工智能正转移到材料科学、生物科学这些领域。机器学习的虚拟实验,以及打了激素的科学方法,极有可能带来巨大突破。

    第二个突破是,我们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在这个时代,能最快速地把知识转化成现实世界的价值。

    你会发现,新一代能快速成长的富豪,很多人都是“既懂科学,又懂商业”的。

    大胆试错,就是从科学思维的可证伪性出发;

    快速迭代,就是意识到了科学思维里,一切都是阶段性正确,只有快速迭代自身,才能跟上世界变化的步伐。

    无知:人文思维

    科学,以及教育体系里的“理科”,解决的是可计算的问题,姑且概括地称之为“算法”;人文,以及教育体系里的“文科”,解决的是不可计算的问题,我们姑且概括地称之为“心法”。

    那到底是算法重要还是心法重要呢?

    现实世界中厉害的人,都是兼顾算法和心法的“混合算法”高手。

    如果我们想提升个人的竞争力,必须突破界限,兼顾算法和心法。

    我们要发展自己解决“可计算问题”的能力,找到自己可重复的“算法”;我们还要发展自己解决“不可计算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心法”。


    衰朽:发现时间的算法

    理解时间和我们的人生算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对时间的理解,会影响我们决策的那一刻。哲学家波普尔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决定论的二难推理”。

    他认为人们容易混淆时间和因果的关系,他有两句话:

    常识倾向于认为,每一事件总是由在先的某些事件所引起,所以每个事件是可以解释或预言的。

    另一方面……常识又赋予成熟而心智健全的人……在两种可能的行为之间自由选择的能力。

    波普尔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决策到底能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呢?我们做的事到底能不能改变未来呢?

    这个疑惑背后,正是取决于我们对时间的不同理解:两件先后发生的事,到底是因为因果联系?还是因为它们恰好呈现了这样的时间顺序而已?

    如果两件事不存在因果联系,那么这一刻你在做的事情,还能够影响未来吗?

    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看一看现实世界中时间的底层机制。

    第一点,时间是线性的,就是指时间沿着一个方向流动,被分为“过去、现在、未来”。

    第二点,时间是匀速的,再富有的人,时间的速度也和你的一样。哪怕他有私人飞机。

    第三点,时间是“自动驾驶”的,即使你什么都不做,时间也会自动向前走,把你带向未来。

    那么什么是时间的算法呢?

    我来给你一个思维框架,这个框架是由三部分来构成:

    “过去”是局部无法改变的已知条件,是你已经抓好的牌;

    “现在”是选择分配点,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分配已经抓好的牌;

    “将来”从现在这个点去看,就是各种可能性结果的概率。

    第一部分是“过去”。已经发生的,是清晰罗列出来的“已知条件”,需要冷静地接受。

    过去只能作为已知条件,而不能简单地作为“因”。

    作为高手,首先是不被人牵着鼻子走。拿围棋来说,“善于弃子”是增强棋力的重要秘诀。敢于弃子的人,本质上也能把存量资源运用得更灵活、更充分。

    第二部分是“现在”。

    决策只存在于“现在”。所以你需要极度专注,主动选择正确的思维模式,分配“过去”和“现在”的资源,进行理性的计算。

    第三部分是“未来”。

    在过去的教训上模拟未来,是人类进化出智能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什么叫理性的思考方式?就是你的所有决策,仅仅是对未来负责任。

    理解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我还有一个提醒,正如作家奥兹所说的:

    “我们需要谈论现在与未来,也应该深入谈论过去,但有个严格条件:我们始终提醒自己我们不属于过去,而是属于未来。”

    人生算法的魔力,几乎都是通过时间来实现的。所谓时间的算法,就是专注于“现在”,将“过去”串起来,或者“放下”,通过重新配置和理性计算,用于不可知的“未来”。

    贪婪:半径算法

    这一讲,我们要应对的人生难题是贪婪,对人生而言不光是贪钱,或者我们用贪多这个词。你想读更多的书是贪多,你想见更多有趣的人是贪多,你想尝试更多没做过的事是贪多。

    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本来很好,但人生毕竟是有限的。弱水三千我们都想要,但能取的不过是一瓢饮而已。我们应该如何作选择呢?

    半径算法

    什么是“半径算法”呢?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扩大认知半径,明确能力半径,减小行动半径。

    第一,认知半径要尽可能地宽。

    人不可能赚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

    第二,能力半径要尽可能地明确。你应该待在你的能力半径之内,别瞎折腾。

    如果能力没有边界,就不是真正的能力;

    能力圈大或者小不重要,关键在于你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然后待在里面。

    第三,就是行动半径要尽可能地小。

    这就牵涉到对规模的理解了。规模,本质上不是能力强的结果,而是一个简单动作大量重复的结果。要想上规模,做的动作就得少、就得简单。

    比如,世界上所有上规模的餐饮企业,都是快餐企业。为什么?菜单上的菜品少,复制起来容易。

    复制的概念,有资本上的,时间上的,空间上的,人力上的,技术上的,数字化的,文化上的,乃至梦想上的。总之,可复制的馅饼才是好馅饼。

    基因、生物、人、机构,在这些领域,强者都是基于可复制性。


    至此,人生算法 B计划结束,当然也是另一种开始,

    任何好书好文章好课程,都值得看两遍,第一遍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是为了抽出来,

    第二遍,我来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算法B计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ay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