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每个人回想起来都有突如其来的灵感,有的甚至步入计划阶段因种种原由未曾实施,最终眼看着后来人高楼起。
2004年初到深圳,因生活节奏较快,连本应惬意的早餐时光,也变得急促起来。满大街随处可见手拿着牛奶、豆浆、油条、包子竞走的年轻人。当时因锡纸盒装牛奶较干净卫生,颇受欢迎。我认为卫生,又营养,品质有保障的牛奶较于老式的现装新鲜牛奶存在优势,且是个大趋势,想到自己家乡, 十八线的县级市还未曾流行,个人认为是机会。兴匆匆的将这个想法向朋友诉说,以期得到认可或支持,但得到的都是负面的反馈。
单价高,一盒纯奶售价2元5角,酸奶2元。我的家乡地处湖北襄阳地区,喜食面点,早餐一碗素面加一个鸡蛋只要1元5角。普通公务员月工资只有400至500元。
结论就是太早,家乡消费水平达不到,只能在北上广深类似一、二线城市。计划暂时搁置。但这一放下就再也拿不起来了,直到几年后在家乡认识了蒙牛的代理商,才认识到当时错过了什么。
提到这里想起同时期的另一件事,当时抓娃娃机未向现在这般随处见,布满整个城市的高楼街角。当时刚出来一种新型的夹烟机,投一元硬币可以控制机械手抓取摆放在箱底的香烟。有时路过也会拿了几个硬币碰碰运气,最终发现机械手有程序控制,会在某一节点稍稍松动一下导致失败。那时的深圳也没有太多类似机器。当时在考虑是否可以复制时,被自己否认。原因在于没有那么笨的人,会无限的拿自己钱的去赌不可能获利的概率,都会在试过一定次数后放弃,虽然有机可投,但并非长久持续。
后面的结果大家肯定知道,因为现在满大街的各式各样的收割机,娃娃、幸运盒子、海鲜、赌博机。虽然单机可能没有那么爆利但这种模式可以无限复制。
细想想这一二十年,类似这种情形太多太多。那么多的机会,为什么一次都没有把握住,更甚自己创业后有非常清晰的营利模式,却错过了最佳发展期。
这里面有太多值得反思,深思的地方。
思维太过于局限,以个人认知为依据去判断、评估。
没有行动,任何想法、结论都在脑部完成,未能更进行一去探知。
格局太小,只看得以眼前,未能站在我更高更远的层次去思考。
害怕失败,事事都想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幻想着运筹帷幄。想来真是可笑。
一直也知道问题出在思维模式上,近些年随着知识的储备、见识的增长、思考事物的深度及层次也有所提升,但自己明白没有形成模式,更遑论系统。
听完老喻的总结后才发现问题其实很简单,但如此简单的差别,却造就的别样的人生。
这些年到处可见的成长论,使每个人都产生巨大的焦虑。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深入其中的人可能会感觉到一些变化,更理性、包容、博学、睿智。
现在看待新生事物来讲,更容易看到本质、核心,也更容易看到弊端、痛点。导致对于复杂事务越来越难以决策。
老喻的人生算法课里讲到两种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能力天生所定,逃避困难,害怕失败,只做有把握的事。
成长型思维模式:人生何处无变化,喜欢挑战,不惧失败,终身学习成长。
本人一直自认为有些小聪明,相对于大部人来讲也不安于现状,没有放弃学习提升。但骨子里还是属于固定型思维,认为做事不可盲目,大部分事务在开始前大概率是可以预测到结局,只要你拥有更大的数据、更全面的评测,更务实的态度…………,因能力、资源的限制,无法达到相关条件限制,以至于大部分想法只存在于脑海里。
先完成再完美,一直认为只是一句激励口号,一个过渡阶梯,今天才知道这是句心法。
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是处理事件或工作的一套流程。
一件事情形成计划前有个思维过程:
感知--认知--决策 最终到行动,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小到口渴去拿水,大到一次项目的实施。 没有结果的反馈始终都只是你的设想,我就是卡在这里了,很多路只有走到尽头才知道无路可走还是柳暗花明。
事后后悔说明当时有过判断,信息不足以支撑行动。别人为什么能成功,只要你不承认自己笨,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信息量要高于你或是格局要高于你。
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经历的事件,哪怕是自身还存相同的条件下,还是很多工作可以做的。查资料、找“专家”、做市场调研等等,如果当时走出那第一步,相信结局肯定不同。哪怕经过努力,确定以当时的实力、背景无法完成,其实并不可惜。
谋人如诸葛,也未能算到亡于魏延,不冒险登高,终难拨云望月。
闭环一词,其实就是体模效应的一种体现。在生活中找到方法,在工作中找到一种模式,确定有效,随着你不断熟练最终成为优势。
不盲目、不冲动、不畏惧,不乐观,事实求是,坦然面对。做一个凡事有交待,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靠谱青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