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得
2017读后感之三《我们仨》

2017读后感之三《我们仨》

作者: 吴麦麦 | 来源:发表于2017-03-06 19:20 被阅读23次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题记

    本书义工就三章,但是却写尽了半辈子,写尽了一家三口的一生。

    书的开篇,写的是杨绛先生自己做的一个梦,一个老人的梦,梦里有彷徨无助和害怕,醒来后有枕边人的安慰和体贴。

    那应该是一种年纪大了以后,对于周围事物的留恋不舍而照进了梦境,梦里的凄凄惶惶,醒来的思思念念,所讲的不过是不舍和眷恋。

    后来写的是钱钟书教授的生病和钱媛生病并且相继逝世。用的是最朴实无华的句子,没有点缀,甚至有些像是低头的碎语,但就是那样的碎语,一字一句的撞进心里,一圈一圈的荡开涟漪。

    这里一开始写的我没有看懂,一开始以为是在文革期间,但是后来看到第三章的时候,才觉得这里已经是1996,1997年期间,文革早就过去,他们已是受人尊敬的老一辈知识分子,那么那些古驿道,小船有事那里来的呢?直到我看完全篇才明白,写的是钱教授生病到去世的那些日子而已。

    那一段日子,钱钟书教授生病期间,杨绛先生的无助。古驿道就如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黄泉路,而在黄泉路与另一个世界之间,横亘着忘川河,所以杨绛先生用船来指代钱钟书所住的病房,文中写到船在渐渐漂向下游,其实就是暗喻钱钟书的生命在慢慢接近尾声——接近河的另一端。而客栈其实就是他们三里河寓所,在书中的最后写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小船里的风雨飘摇,古驿道里的流离失所,客栈里的颠沛流离,都不过是想增加相聚的日子,那些细碎的点点滴滴,拼凑出来的记忆,宛如破碎的玻璃折射出的光芒,耀眼美丽,但拿起来却伤人。书中,钱钟书教授和钱媛先后入院,这一个“古驿道”就是“我们仨”最后的相聚相离,最后相失、天人永隔的那段日子。杨绛先生就像是一个在梦中不愿意醒来的孩子一样,把这个成为“我们仨失散了”,仅仅是在茫茫的人海中失散了而已,就像那个老人梦一样,梦里的人离开她走了,在梦里她害怕和无助,但是梦醒来,他就在身边。茫茫黄泉路,踽踽独行人——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送别了挚爱的亲人,如今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用文字缅怀逝者,迷茫而又坚定地继续守候着这份回忆。

    在最后,用了很大一个篇幅写,三个人的回忆。这里点点滴滴都是记忆,都是那些不可复刻的回忆,和钱教授在牛津的探险,那时一个是呆萌的才子,一个是活泼的才女,一个胆大一个心细,他们的脚步印在牛津的树影下,踩在小楼的阶梯上;在一个父亲的殷殷期盼下,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小生命的成长,每一个细小的成长和变化都在字里行间化成一弯柔情的水。到了最后写到文革的委屈也是一笔带过,仿佛那些经历和最后“我们仨”的失散相比,根本不是什么。

    那个“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才子啊,那个不放心家中的娇妻,吩咐和叮嘱女儿一定好照顾好他的小娇妻的风流才子,你是如何的舍得,舍得和你的小妻子失散的;“那个“吾家读书种子,唯健汝一人耳”的女儿啊,那个遵循这父亲的话,把母亲照顾的很好,和母亲的感情很深的圆圆头,你是如何的舍得,舍得和你的母亲失散的?那个会在客人来时“做贤妻”,会带着才子探险,带着圆圆头坐电车的才女啊,你在和他们失散时,是如何忍住眼泪写“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你可知道你这般的相思想念不相忘,让他们在另一端也是那般的牵肠挂肚么?

    吴麦麦

    2017.3.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读后感之三《我们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bu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