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情做不成,也许真的不是简简单单的“能力不够”,可能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是根本原因。只有把这些背后的原因抓出来,才可以去对症下药,才可以去精细优化。
最近工作中遇到了卡点,这段时间压力、焦虑如影随形。
今天听一姐的思维课《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实用思维法》很受启发。
工作一直在拖延,是因为我懒吗?如果只是这样想,那就是犯了一个“简单归因”的错误。没有科学、系统的思考方法,就会陷入“用情绪得结论”的误区。
利用一姐今天讲到的金字塔原理和系统化思维方法,我对这个项目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不知、不能、不愿”三个点入手,每个点又分成“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找出了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并思考了相应对策,做了下一步行动计划。
另外,为了打破“恶性循环”的增强回路,使之转变为“良性循环”,我从“兴趣”和“激励措施”两个突破口入手,给它新增加一条回路,使自己尽快启动能量、行动起来。
做完这一套,我的焦虑减轻了,对自己又有信心了!
一些思维方法,看上去似乎比较难懂,离我们很远。可实际上,我们一旦掌握了这些基础的思考工具,就非常容易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也可以更加理性、有逻辑地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构化思维一个典型的思考模型就是“金字塔模型”,要求考虑问题要“不重不漏”。
比如,我这项工作没做好,可以从“不知,不能,不愿”三方面展开分析。下一层,就是分析外因和内因。
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马上因为一个表象就得出结论,我们最起码能找出6个原因,甚至更多。
但有些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之间也是会互相影响的,并不是彼此独立的,所以这时候就不能只是用金字塔结构,还要运用系统化思维,寻找一个突破口,来使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
1.不知道
外因:信息模糊或缺失
甲方想要把这个报告做到什么程度(我之前发的大纲他们什么都没说)?
之前PPT中的几个方向是谁定的,我是否要沿用?
囊括多大范围的标准比较合适?
成因:交流不足
解决方案:通过主动沟通来对齐信息
内因:囿于自己的认知水平
因为知识水平不够,所以上述的一些问题才成为问题,比如“报告中标准体系应该囊括的范围”
2.不能够
外因:客观条件不充分
客观条件挺充分的,相关人员都很配合,我也有充足的时间
内因:某些能力缺失(硬能力、软能力)
硬能力:专业知识缺失
软能力:沟通能力差,心理素质差
解决方案:恶补知识;多交流,并且要提前交流
3.不愿意
外因:外在动力不足(激励不够 or 工作氛围不好?)
确实没什么激励;工作氛围封闭,无固定的交流机制
内因:内在动力不足(需求没被满足 or 没兴趣 or 此事跟你的价值观不匹配?)
兴趣不足
解决方案:给自己设定《激励办法》;自己找其中的乐趣,比如把相关知识讲出来给自己听
接下来我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通过分析,打算这么做:
周日(今天)下午和晚上,浏览所有资料,构思下笔路径
周一中午前完成一版(好在周例会上交差)
周二下班前学完所有材料,更新一版
周三早上发给客户老师,并把疑问跟她同步
周四周五修改两个行标
激励措施:此项目完成后(初稿定稿后),奖励自己一个包包
培养兴趣和能量:从今天开始,每天把学到的知识讲给自己听
提高掌控感:提交初稿后,迅速对齐信息,留出修改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