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讲测试卷时,一篇描写秋天的作文,学生们精彩的回答,再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先带着学生找作文的重点,找题眼。
朱泫硕说:“让我们写秋天的美丽景色。”段宇涵说:“让我们写秋天美丽的画面。”季睿琳说:“让写你心中美丽的秋天。”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51705/322fdff5a9e2115c.jpg)
这是韩润泽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认为让我们写秋天缤纷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
总算有细心审题的学生了……
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我们可以大概写几个自然段。
“两段,可以写两段……”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道。
我认为还可以多写两个自然段……我的话还没有说完,班里就有学生回答道:可以加上开头和结尾。
内容呢?你们打算写出秋天的哪些色彩呢?我继续引导大家来说。
这时,班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每次都是这样,只要有难度的问题,学生都保持沉默。
“谁来背背《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话音刚落。一向爱发言的刘徐涵立刻站起来,熟练地背诵起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叶,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她背得热火朝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时,我点名鄢康乐接着背,鄢康乐认真地背起来: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
当他背完后,我引导学生说:大家说说,这段话能用上吗?学生兴奋极了,一起说:“能”。
“老师,应该把秋天的雨改为秋天,因为我们描写的是秋天美丽的景色。”细心的学生发现了变化。
“秋天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
“秋天有蟋蟀振动翅膀的声音,蛐蛐……”
“秋天有大树抖抖手臂的声音,刷刷……”
学生可真机灵呀,知道学以致用,把《听听秋的声音》中的语句都用上了,把课文精彩的画面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当他看到描写秋天的声音,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了这段话,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吗?增加学生的储备量,在她们大脑的仓库里多存材料,需要时,信手拈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我想,正是由于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才会有不同的感悟,把这些独特的感悟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她一定会印象深刻,像平时我们所说的一样,把阅读的独特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看到某一个场景,会有感而发,会学以致用。
正当大家争先恐后的回答时,韩润泽站起来,大声说:“老师,秋天还有雨点打在人们的花伞的声音,嘀嗒……也有打在玻璃窗上的声音,美妙极了。”说完,他陶醉的笑了起来,看来他仿佛听到秋天美妙的声音了。不用说,这一定与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就这样,一节课悄悄地过去了,大家意犹未尽,我引导学生把想说的写下来吧。
这样的课堂我喜欢,这样的学生我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我更喜欢,学以致用。既然学生把描写秋天的雨背诵的滚瓜烂熟,就不能轻易让它浪费,借鉴和模仿是写作开始的最初阶段,相信有了模仿,就会有创作,有了灵感,有了思维,更有了创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