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上海一名5岁男孩的逆天简历刷屏,看完他的简历,让人力资源管理科班毕业的我都瞠目结舌:面试了那么多人,有多少人被这娃完爆!
两岁开始学古诗,五岁便能背诗100首。
4岁学钢琴,现在已经开始备考英皇二级钢琴考试,围棋已经取得11级证书。
每年要看500本英文书,每周要写三篇英语日记,喜欢各种逻辑思维游戏,会数独、七巧板,几何认知,同时还能利用其它时间准备功课。
还会做实验,已经掌握浮力、密度、磁力、重力、热胀冷缩的原理和多米诺骨牌效益。
小小年纪,就已经随父母跑遍了东京、大阪、香港、澳门、河内、胡志明市、下龙湾、巴厘岛、长滩岛,这都还不包括中国内地其它景点。
这是他阅读书的目录:
他的童年完全沉浸在标准化的流水线上,在他尚不成熟的头脑里,被迫印上成年社会成功的标准。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艾尔金德指出, 过早地接受正规教育, 过于匆忙地催促儿童成长, 实际上将儿童置于短期和长期的危险之中。
很多心理学研究结果都表明, 智力发展显著高于自然年龄的超常儿童不到 3%。
但是中国的家长基本不会给子女测智力,即使测过的家长大多也不会接受自己的子女只是个平庸的普通人的结果。
他们试图用更早地开始学习,更多地投入时间和金钱来“证明”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最优秀的。
这种方式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双输。
01
我不禁想起一次坐火车的经历。
邻座的一位父亲,大谈特谈成功学,从比尔盖茨说到马云,从国外说到国内,最后落脚点放在儿子的高考上,说一定得好好学习,最好要剑指清北,不然一辈子都不会有很大作为。
刚开始儿子还在玩手机,过了一会儿估计不耐烦了索性闭起眼睛假装睡觉。
我们都能看得出,儿子和父亲,已经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我又不是你,你所在乎的,我凭什么在意。
这是很多父母最深的痛。
那个婴幼儿期,对你百依百顺,让他朝东,他绝对不会朝西的乖乖宝,去了哪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们开始渐行渐远,彼此的心失去了联系?
你的世界他不关心,他的世界你进不去。这种失去的感觉,让人心酸,却又无能为力。
你对他充满了爱和期待,你自认为将最好的都给了他,为什么他如此不领情,还将心门无情关闭?
为了那句“陪伴是最好的爱”,多少妈妈怀着满心的愧疚,又有多少妈妈放弃了事业,选择回归家庭?只是这种陪伴掺杂了太多焦虑和功利。
更有一些妈妈身体陪着孩子,可是眼中只有手机。
殊不知沟通和交流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否则在心理上就是彼此的失去。
02
林真理子的小说《平民之宴》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全职妈妈由美子,对儿子翔寄予厚望,送他读好学校,上死贵的培优班,每次都准备好热乎乎的便当,风雨无阻。
正在读高中的翔,却离家出走。
翔曾经告诉母亲,不想做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只想当个平凡的打工仔。
“一事无成?开什么玩笑,我们这样的家庭根本不可能出这样的人。你外公是医生,你爸爸早稻田毕业,就连你妈,也是上过大学的人……”这位妈妈如此回复儿子。
从这一刻开始,由美子已经失去了儿子。
当孩子向我们袒露心扉时,自然期望被理解、被认可,可是,我们却用自认为正确的三观,弄丢了最初的这份信任。
03
很多父母经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得听我的。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都是为你好等等,不一而足。
殊不知:孩子代表的是未来,而你只是属于过去。
美国科学家费曼有言:“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激发惊奇!”
父母这些自以为正确的言行,只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将孩子变成盲从的机器。
04
中国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状元作为学霸中的学霸,被认为是对父母教育成果的最高褒奖。
可是,相关机构对1977年到2016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一位成为各自行业的顶尖人才。
他们如今和我们大多数一样,普通而又平凡。
盲目的追求知识与绝对正确,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就如同一张白纸,本该有无限可能,可是父母早早涂上自己心仪的颜色,就再也不是孩子纯真的自性。
衷心希望每个父母都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孩子进行良性的沟通和交流。让孩子活出自我,而不是替自己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观买单。
唯有如此,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双赢。
-END-
关注我们
觉本
ID:jueben520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
每一个人都值得被期待
长按二维码关注
觉本:原创深度好文
往期回顾
3、4.4万名老员工一夜之间被辞裁,所谓的稳定,只不过是温水煮青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