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继续听袁老师分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袁老师把这本书做了160+页的PPT,而且全是自己输出的内容,把七个习惯延伸到很宽泛的领域,思考力确实惊人。昨天有一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刻收获很大。在知彼解己这个习惯里,袁老师用心理学上的乔哈里视窗这个工具来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思启。这个环节中有个选择题:你的人际交往偏好是什么?
A.简单直白的人 B.情商高的人 C.城府深的人
你选哪个?为什么?
很多人可能会选择简单直白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可能让我们交流起来更轻松,可简单直白的人很容易因为直白而伤害别人,于我而言,经常和简单直白的人交流,可能会让我与人沟通时,形成条件反射的无意识反馈。
我遵从自己的内心选了B,理由是我一直很欣赏情商高的人,也希望能和情商高的人多交流,古人不是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吗?我希望能提升自己的情商。
这时候有位小伙伴就发出不同的声音,她说情商很高的人可能会比较假,说话只讲好听的,可能就获得不了真实的信息。我当时很惊讶,因为我内心深处不接受这样的答案,于是我也说出了我当下的真实想法:凭什么认为情商高的人就很假呢?万一人家一直就是有这样审美力呢?习惯说好听的话也许只是表达他自己真实的感受呢!
我说完又觉得自己好像反应过大了,是我内心深处一直想要践行发现美的这个想法吧,我一直想做一个给人正面反馈的人,我喜欢道德经里的那句“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同时我也一直相信我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对于赞美他人,我用六顶思考帽里代表理智的白帽子分析了一下,我的赞美他人的时候,约80%是真心的欣赏别人的好,约20%是给对方赋能,期待对方未来会更好。这样一分析,我就再次否认了我也有假的这个可能了。
我的这个反应也给了我一种感受,好像潜意识里我就把自己当做了那个情商高的人,是不是因为我特别喜欢情商高的人,所以我就直接代入了这个身份了呢?有句话说得很在理,越表现什么其实可能就越缺少什么,我对情商高这么迷恋,难道是因为我内心太缺少这个东西了?或者是处于虚荣?这个认识让我有点懵了。
尊重差异化,尊重不同的声音,袁老师戏称,说服别人太难了。我赞同这话的同时也有了觉醒,生活中,我对差异的尊重到底有多少呢?几天之前我和儿子聊天时,儿子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太理想主义了。我当时就在想我怎么会是理想主义呢?但是昨天听了袁老师的分享,我就在想,我总是看别人好的一面,什么都往好的方面去想,看起来是很正能量,但当超过一定的界限的时候,我会不会就是一个乐观的幻想者?这一刻,我竟然有一点认同我是理想主义者的这个观点了。
人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更能产生共鸣,但接纳不同的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得到更多的反馈,不同的智慧相互融合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创新,要有成长性思维。道理一直都懂,但昨天袁老师带给我的思启更深刻。改变自己的缺点是不容易,但不是改不了。每一次顿悟都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需要在行为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就像廖老师经常讲的中庸,硬币的正反面,任何事情过犹不及,做到进退有度,恰如其分才是中庸。这太难了,但身处浩瀚宇宙,又有谁的缺点改起来容易呢?大家都一样,长长的路我可以慢慢去修自己。刚敲完这句,就发现我太容易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了!
我对袁老师是真心佩服,关于读书,上一次袁老师给我委婉的建议,不要追求量,关键是每本书一定要让自己有改变才算是读过了。之前廖老师也经常说一本书要把自己讲明白才是算读懂了。这些道理我一直明白,但是今天才有了新的顿悟,通过老师和小伙伴们,我一次次的发现了自己的盲点,在思维和行动上,我有些时候是没有达到一致性的。所以儿子说我是理想主义者,就是我平时的表现给了他这样的感受,通过阅读,我的认知在提升,但我的行为太慢,还跟不上节奏,而我自己不自知,今天这个发现我很开心。
接下来怎样把一个乐观幻想者的幻想者身份去掉,变得更真实呢?我想,先从说话开始吧!有些东西不是越浓越好,要恰到好处,深深的话,要浅浅的说。修听话,像吴老师一样去倾听,去共情,像袁老师一样去接纳不同的差异并整合创新。同时要多去觉察,当下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是在同一条线上的!袁老师的品德成功论和个人魅力论非常有力量,感恩袁老师给我带来这样的思启,潜力和缺点一个都不要忽视,我依然是乐观的我,而未来的路,要更多的用心走,而不是只用脑走。
袁老师的PPT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