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缺先生爱好辩论,极有兴趣追问到底,咬住论敌不放,啃得别人招架不住,所以绰号啮缺,也就是咬成了缺牙巴。啮缺先生追问老师王倪四个间题,王倪四次摇头不知。啮缺先生退而自省,忽有所悟,拍额愧笑,自言自语“噢,懂了懂了。王老师用摇头批评我了。”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他高兴得雀跃,跑去告诉王老师的老师蒲衣先生,说“老老师,我晓得自己的错误啦!”
蒲衣说“说说错在哪里吧。”
啮缺说“错在多知,多智。”
蒲衣说“你现在才晓得吗。从远古的酋长到上古的五帝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因为心智愈演愈繁,所以天下愈搞愈乱。就拿舜帝来说,当然是好帝王,可他胸怀仁爱,便是动用心智去巴结百姓了。巴结百姓,争取民心,他做到了。胸怀仁爱,推广仁爱,等于讨伐不仁不爱、等于对他人有所否定,这便牵涉到谁是谁非了。是非问题回过头来又促进心智的繁衍,天下能不乱吗。
请对比远古的酋长伏羲,那时候天下的知识少,心智未萌,伏羲治天下,不治而大治。他老人家睡得香梦沉酣,一觉醒来,悠悠缓缓。无事可视,无公可办,且去管一管牛棚和马圈。你叫一声牛,他回应一声:我;你叫他一声马,他回应一声:俺。少分类的麻烦;无心智,无是非的扰乱。知觉葆其天真;他不妄断;德性顺其自然,他不伪善。啊,他老人家不需要查究谁是谁非,坐堂审案。”
——摘自《现代版庄子》 作者:流沙河
问:
以下是我的一些认识“真心周遍法界,犹如明镜,觉则真心朗照,迷则阿赖耶现前,实无阿赖耶。真心照觉亦照迷,故真心无碍,觉乃知真为真,幻为幻。迷则以幻为真,但取诸相,何故?迷乃起念,无始无明起,因缘生妄心,妄心自颠倒,念乃真心之一法,若观起心动念,则亦知念为幻,此为正念。正念曰觉无明,更能无念,此为觉无明尽,若不观能念,但随诸念,遂陷无明。陷无明亦是一法,乃不觉之法。真心妙用不可说,此亦无碍真心,更显真心之真。然无明颠倒,因缘生妄心,妄心自造作,造作燃诸苦,诸苦亦是以幻为真故。此苦非不苦,是真苦,然真苦是错觉。众人离诸苦,非远离故,而是识幻为幻,但归正觉。”这是我的浅见,希望斧正。
答:
就见解来说,实属不错,但若不识根本,全无用处。你若持这个见解去见临济或德山禅师,他们会把你呵出去,或拿拂尘象征性的打你。为什么呢?你在从茧抽丝,没有返本归源,你在那儿绕,没有回归根本。说了半天真理,全是废话。禅师不买你的仗。禅师并不认见解好者为胜,他们喜欢干净利索,来去潇洒赤脱脱的人。如此在家门外绕来绕去,皆是唱道之师,纵使你道唱的不错,全然不关诸法实际。只到祖师门外,未进祖师门里。这就是为什么祖师不买你的仗,要呵你、止你的原因,只为让你逆流返源,至圣弃智。
诸佛法理,不是要旨,若不返本归源,全无用处,纵使你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与佛陀所讲一模一样,也抵不住业障来时,生生坠入地狱,受无量苦。向来禅家不重这些,他们人人皆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印,行住坐卧,言谈举止,不离本体;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不离根本。他们不倡导多言多语,不以文字见解为胜。即使有言说,不离根本,此一类人,才乃为禅师所认同。
如果你搬来一筐优美纯正的佛法见解来见我,我会说先放一边儿,逆流返源,先默契你的本心,与你的本心待在一起。然后再来看,你讲这些话时,是从本心本体上出发的么?还是完全不见本心,而从见解到见解,从文字到文字,从思维到思维呢?若是后者,更应该放下你的这些见解了,然后逆流返归,默契心源了。是禅宗家人,就要时刻与本体在一起,从本体起说话,从本体起行为,从本体起做一切个人的日常行为活动。
学禅人最终是要绝圣弃智的,若不能绝圣弃智,未入祖师室,未与祖师同行。那说明,你的修行还没完,你的庭院还有杂草未除,或你还绕着栅栏看祖师家。这是不可以的。所以,修佛人不要没在佛法见解里,要从见解逆流返源,不能从见解到见解,在这根藤上继续开花;应时时逆流,处处返源,乃至最后稳坐家中,至圣弃智。
不要持有智慧,即使最纯正的智慧,也和愚痴人的思想一同。至圣弃智,做个真正的心地干净的人。
——作者:一念行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