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9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9

作者: 萧萧芦苇 | 来源:发表于2019-02-01 23:37 被阅读0次

第二卷第五章:《德性的定义:种》梳理

        在前面几章通过德性的实践与获得,德性的表征,合德性的行为与有德性的人的讨论后,这一章开始从种类上探讨:德性究竟是什么?

        作者通过排除法说明了德性是品质。他认为德性必定是灵魂状态的一种。

        (亚氏认为灵魂的状态有三种:感情、能力与品质。

        他对感情的定义指的是欲望、怒气、恐惧、信心、妒忌、愉悦、爱、恨、愿望,嫉妒、怜悯,总之,伴随着快乐与痛苦的那些情感。

        他对能力的定义指的是使我们能获得这些感情东西。而品质指的是我们同这些感情的好的或坏的关系。如怒气过盛或过弱,就处于与之坏的关系中,而适度,就处于与之好的关系中。)

        德性如果既不是感情也不是能力,那么它们就必定是品质。

一、德性为什么不是感情?

1.我们并不是因我们的感情,而是因我们的德性或恶而被称为好人或坏人的。我们被称赞或谴责也不是因我们的感情,而是因我们的德性与恶。(一个人不是因感到恐惧或愤怒而受到谴责,也不是因怒气本身而受到谴责,而是因以某种方式发怒而受到谴责)

2.我们愤怒或恐惧并不是出于选择,而德性则是选择的或包含着选择的。

3.我们说一个人被感情“感动”,可是对德性与恶,我们则不说他被“感动”,而说他被“置放于”某种状态中。(被自己以往的行为塑造)德性与恶在于我们自身,不同于感情,我们的品质不是受动而致的感情,而是因以某种方式对待感情而形成的倾向。

二、德性为什么不是能力?

1.我们不是仅仅由于感受到这些感情的能力而被称为好人或坏人,而被称赞或谴责的。

2.能力是自然赋予的,善与恶则并非自然使然。

相关文章

  •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9

    第二卷第五章:《德性的定义:种》梳理 在前面几章通过德性的实践与获得,德性的表征,合德性的行为与有德性的人...

  •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3

    第一卷《善》前十章整理 一、所有事物都是以善为目的 这里亚氏有个限制:都相关于可变动的题材。还明晰了一组概念: 1...

  •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1

    周辅成的《序》整理: 一、亚里士多德的思维范式 1.施莱格尔说:一个(西方人)人,天生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一...

  •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7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卷 第三章 快乐与痛苦作为品质的表征 1.又回头看了下注释,了解下亚氏指的品质的定义:在希...

  •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8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卷 第四章:合德性的行为与有德性的人 这一章作者论述了一个问题: 在什么意义上才可以说,行...

  •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6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卷 第一章:关于道德德性的获得 一、这一章亚氏先厘清道德德德性与理智德性获得的不同途径。 ...

  •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4

    对辨推理思维比结论重要 ——第一卷第十一章笔记 关于“后人的命运对幸福的影响”这一章内容很简单...

  •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5

    10月27日 第一卷第十二章、第十三章整理 十二、称赞与幸福 这一章先分析称赞的本性,并厘清与歌颂的区别,然后得出...

  •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2

    《尼各马可伦理学》译注者序(廖申白)读后整理 萧萧芦苇注:认同译注者较多,又认为该序已很精简,故整理时摘抄了许多原...

  • 《尼各马可伦理学》

    这本书是亚里士多德里最友好最易懂的一本书了,很有逻辑性,层层递进,对句子精心雕琢,可读起来老是觉得过于无趣。可能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尼各马可伦理学》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uj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