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悲观的人,在我上大学的那几年,我最喜欢看的书籍都是中国的儒释道类的传统书籍。
也因为如此,我悲天悯人的性格,加上看的书籍,慢慢的就养成了一种悲观与逃避现实的性格。
直到我最近看新文化运动史,看到了鲁迅先生说的一些话,我觉得他的观点和我差不多,因为他可能读的中国传统书籍也比较多,鲁迅先生说他在看中国传统的那些儒释道的书籍的时候,总觉得只要沉静下去,就与现实人生脱节了,就是与实际人生离开。
但是,当他读外国书籍的时候,(除了印度的书籍)往往就喜欢与人接触,想做点事,思考一些现实的事情。
因为我们都知道印度文化与中国的道家这些文化都是有点避世、隐退、遁世、逃避现实的思想,或者说悲观厌世思想,尤其是印度文化,原始佛教可以说是彻底的现实悲观主义。
所以鲁迅先生说,要多看外国的书籍,少看中国(传统)书籍。
我现在就有这种体会,为什么西方经历了宗教改革与工业革命以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因为他们思想解放,脱离了天主教的管辖,他们提出了一个叫做天职观的概念,工作也是一种值得表扬的,不是罪恶的。在新教徒看来,工作也是上帝的呼召,他们认为,现实的工作,服务于社会,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也是一种荣耀上帝的做法,而不一定就是整天要去教堂里,去参加那些仪式什么的才是荣耀上帝。
从工业革命开始,欧洲社会就开始迅速发展,包括后来各种科技,从蒸汽机,机械的发明,电的发明,然后各种用电的机器、电话、火车机车工业技术等等……
这些促进了近现代欧洲的大变革,于是他们的经济,在当时马上超越了全世界其他的地方。
所以,那时候西方人就有一种积极探索,正面对待现实社会的态度,使得科技与经济迅速发展。
其实,科技发展重要性这个问题,想一想,我们现在能用手机网络在传播、交流信息,以及在网上学习,随时打电话,视频等等,各种便利,也都是信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
中国却因为在独尊儒术以后,虽然说也偶尔有一些古代的科学家,明朝的时候也有几位比较出名的,但是当时的封建主义思想,他们就是大多是打压这些,极少有支持的时候,以至于使这些发明成果都没落了,他们就觉得传统的儒释道思想就足够了,不喜欢对科技过多的研究。
以至于,到了后来,清朝开始闭关锁国,彻底的不与外国联系,觉得大清朝应有尽有,什么都不缺,我们才是最强的,不需要与国外联系,也不需要向国外学习,所以到后来,人家美国都建国了,咱大清朝都不知道,欧美世界经过工业革命后,发生了这么多大的变革,一直到人家直接带着工业革命的新式武器开着船来到家门口了,而我们还是传统的武器,那肯定打不赢人家啊。
所以,一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然后,新文化运动,加上西方的共产主义也传来了,他们就慢慢摒弃了传统那些儒家思想为主的理论。
受到这一次重创,中国人也吸取教训,也开始投入对现代思想与科技的学习。
所以,其实西方近代能够成功,与他们的思想,创造发明的探索精神有很大关系。
最近在反思,其实我也是有这个毛病,我这么多年,我很多时候也都在逃避。一是因为本身有些悲天悯人,喜欢非现实的,天马行空的自由幻想,不喜欢现实社会。
所以,我考个试,我都逃避,其实内心是不太想学那些教科书的知识,因为我没有真正认识到,我想把现实中的自己变得更好。我没有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我也没有想在现实生活中承担太多责任,因为我过去一直觉得精神层面的追求才是重要的,但是逃避现实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现实人生真的不重要吗?
一个人读多了哲学,尤其是东方哲学,他就一定要多读一些政治、经济、历史、科技、技术、实用类的这一块的书籍,这是我所或缺的,所以,现在尽量少看一些东方哲学这些与现实生活比较脱节的书籍,真的是这样。
当然,看书多了,慢慢的对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体悟与反思总结,以史为镜很重要,读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总结的经验不只是大层次的经验,其实个人也能学习到好多对人生有用的经验,真的是这样。
我以前读历史,觉得就是看个故事,看个情节,看个走马观花,现在,不是这样了,现在我觉得读历史,读这些东西,让我学到了一些一些经验与反思,也就是说,每读一本书都要去总结经验,这样才会有所收获,如果你读这一本书,你没有收获与体悟,那就是白读了。
另外,我现在觉得对现代人来说,历史要先读近代欧洲史,中国近现代史,还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这三块历史我觉得是最需要作为一个现代人,优先去读的。古代史可以往后放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