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的时候学《出师表》,里面有一段“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诸葛亮的千古名篇,加上“三顾茅庐”这个典故,在我们心中,诸葛亮就是一个隐居山林的世外高人形象。
然而,始终有一个疑问萦绕在我心中:不问世事的诸葛亮,通过什么方式将天下的局势了如指掌的呢?在通讯极不发达的汉末三国时代,这些情报是谁传递给他的呢?难道真像《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诸葛亮是一个经天纬地之人?
带着疑问,翻阅资料,细数一下诸葛亮的背景:
一、先祖-诸葛丰
诸葛丰,字少季,琅琊诸县(山东诸城)人,西汉官员,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自幼聪慧,读经阅史,曾为御史大夫贡禹属官,后荐举为文学侍御史。汉元帝时,曾授其为司隶校尉,继而长为光禄大夫。他性情刚正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奉承之小人恨之入骨。后因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官,贬为庶人,后老死家中。
二、父亲-诸葛珪
诸葛珪,字君贡,汉末为青州泰山郡丞。共育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东吴重臣;次子诸葛亮,为蜀汉名相;幼子诸葛均,耕于南阳,后也随诸葛亮在蜀汉出仕。长女嫁给房陵太守蒯祺,次女嫁给黄门吏部郎庞山民。
三、叔叔-诸葛玄
诸葛亮八岁那年,父亲诸葛珪又因病去世。封建时代,父亲是一家之长,家中的顶梁柱。顶梁柱的崩折,给这个家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长子诸葛瑾已经十五岁,承担起奉养继母的义务,八岁的诸葛亮、年幼的弟弟诸葛均以及尚未出嫁的两个姐姐全部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诸葛玄先在刘表手下做官,诸葛珪死后,诸葛玄回山东照顾诸葛亮兄弟,结果遭遇乱世,辗转在袁术手下做官,又往荆州投靠刘表,结果又遭遇瘟疫,最后病死在南阳。当时“医圣”张仲景就在南阳,还专门被请去为诸葛玄治病,可是还是没有救活诸葛玄。诸葛亮兄弟不愿意为刘表做事,所以就在南阳“躬耕”了下来。
四、哥哥-诸葛瑾
诸葛瑾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后来权倾朝野,成为孙吴的二把手。诸葛瑾就是在诸葛玄从袁术那里投靠刘表的时候走散的,他一个人到江东创业,其功业不比诸葛亮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