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皎一
尽管近一年来,陈世展的所有节假日出游计划都和博物馆与展览有关,他还是不认为自己是一名博物馆达人。就读于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他,觉得自己和身边任何一个普通的大三的同学相比,没什么不一样。
我第一次和陈世展同学约定采访时间的时候,他正巧刚到重庆。兴致勃勃的他简单应下后,便开始了本次的行程。此次重庆之行的目标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之行,本是跟随着排球校队,去阆中比赛的。从厦门飞到重庆,再转动车去阆中。趁着等待转车的几个小时空隙,他便溜去了三峡博物馆。
三峡博物馆很大,内容也很丰富,对了解重庆和三峡历史文化很有帮助。“不过我不是很喜欢。当时正好赶上马克思诞辰,博物馆把整个一楼布置成了马克思图片纪念展。总感觉不那么对。”回忆当时匆忙的行程,陈世展耸了耸肩。
能动能静的排球少年
身高1.85米的他很爱运动。不论寒暑,东苑排球场上总会有他跳跃的身影。相比于博物馆达人,大家对他的印象更多的是排球少年。对博物馆的追随,更像是他藏在心里只说给自己听的情话。
当被问及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文物来形容自己时,他半开玩笑地说“不如选马踏飞燕吧,风风火火,能动能静。”
“不过感觉自己性格很矛盾,每件文物都很有特点,很难准确形容的。”他认真地补充道。
面对历史更感受到自己的无知
课余时间抽抽空看看展,就这样,陈世展大大小小也走过几十个博物馆了。
很小的时候,陈世展的爸妈就会带他去博物馆,不过并没有很经常。大二的时候,机缘巧合他加入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当讲解员,也就因此更想多去其他博物馆看一看。
在他看来,观展其实并不意味着什么,单纯是感兴趣。不过他每去一趟博物馆,对历史的敬重就更多了一分,也学到了不少新知识。有时候一个博物馆他能待将近一天再出来,整个探索和解密的过程,也让他变得更加耐心、更加沉静。
感悟最深的就是古人的智慧了。很多文物,体现的都是古人生存处事的方方面面。越是通过物品去回顾历史、重构一个遥远的世界,他对生活的感慨就越多。
每当刚进入一座展馆的时候,面对数不胜数的展品,看着文物藏品们静静地安放着,想象着它们曾经穿越了进化、战争、盛世、破败,见证了一段段或平凡或刻骨铭心的故事,人们才能更加肯定地感受到自己的无知。人们曾经创造物品来认识世界、记录现实,后人们又通过它们来了解历史,来重塑若干年前某片土地上曾发生的故事。
沉默的文物无法述说,却等待着一个个重见天日的时刻,用自己的存在向世人袒露时间的秘密。这便是在博物馆的探索中最具价值的地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陈世展印象最深的展览经历,是湖南省博物馆前阵子刚闭幕的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
因为自己很喜欢夏商周考古,对商周文物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青铜器。当时湘博刚装修完重新开馆,他一关注到展览信息便开始制定出行计划。因为是联展,所以展出的藏品数量特别丰富。并且其中的很多藏品都是重量级国宝,像杜虎符、鄂君启节等都有展出。
博物馆策展人员也很用心,将藏品的时间线、分类等都安排得很清楚。整个展览将春秋战国时期按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分类,通过这些文物来联系当时各个国家的政治经历文化,就像高中学历史一样,脉络很清楚。
最难得的是那次的长沙之旅,是和3个在网上参加活动认识的朋友一起去的。四个人都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一个在湖南大学,一个在华东政法大学,一个在东南大学,剩下陈世展在厦大。去年他们来厦门玩过,三月的时候便一起重聚长沙,相约着去对方的城市,也一起看看不一样的展览。
不愉快的经历也有很多。比如会经常见到在博物馆里吵闹的,熊孩子或者大人都有。就在去年夏天,陈世展带着“同日生小分队”去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一名大妈在讲解员解说外国钟表的时候,一直质疑说钟表为什么不能动,为什么不修复,还咄咄逼人地问考古人员到底有没有在修复文物。他和同学看不下去就去帮讲解员解释,大妈回复说她在国外见到的都是能动的,说完就走了。
这种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特别是在亲身担任了人类博物馆的解说员后,陈世展便更多地体会到了展览背后工作人员的辛苦。“很多人只看到博物馆的文物,不怎么关注文物背后的故事。比如考古学家的发现,或者入馆后工作人员的保护和讲解。这些都需要公众的倾听和理解。”陈世展希望人们能够更加耐心地去倾听展品背后的故事,让博物馆的传播功能发挥得更充分一些。
现在,陈世展计划考研,目标是考古方向,以后想投身学术。尽管心里没底,他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去,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关注考古和文博。
爱情也是这样
前几天,陈世展迷上了知乎的“爱情体”。随便写一件生活里的琐事,然后加上一句“爱情也是这样。”那样就会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感觉。他的本子上零零散散记录着自己随手写的话。
“买了网易云会员,想下的歌却忽然觉得一般了。爱情也是这样。”
“教室终于开了空调,一下凉了好多。爱情也是这样。”
“我看得懂每一件文物的样貌,却看不透它究竟为何而生,有何意义。爱情也是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