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写过小说的时候,想着别人能写,自己也能写,写的烂点儿而已。
后来硬着头皮跟着《30天写小说》这本书,真的咬牙用30天写出了人生第一部五万字的小说。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可思议,但那五万字又真实存在。
写了那五万字,才感觉这也不懂,那也不行。于是开始买指导书学习,学习如何积累素材,如何搭框架,如何刻画人物,如何设定情节的起伏。总之,基本关于小说用到的,基本上都看过各种指导书。
后来,读了一些指导书后,再次尝试写一部五万字的小说练手,却没了原来的劲头和勇气。硬挤烂拖最后也只写了四万字,便写不下去了。
虽有从指导书中吸收的半生不熟的知识作祟,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人生阅历的不足,和对自己想写,喜欢写的历史类题材知识储备的不足,这算是知难而退,虽与放弃不写同样是退,但不同的是,以后有了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后来便开始集中看历史类书籍,为了避免枯燥,资料类和小说故事掺杂着看。像历史名人传,西游记,朱元璋,永乐帝,古代建筑,古代生活,古代习俗,古地方志,古代服饰等一些书。这个时期,有时候想回头再复习下以前读过的写作指导书,却无论如何也读不下去了。
学习写作,就如初学走路的孩童,不会走时,总想模仿别人走路的样子,又好奇又期待,越发学得殷勤。一旦自己跌跌撞撞找到一点感觉,那是一点顾不上看别人的样子,只顾自地兴奋、折腾。
但历史何其深厚,并且读这些书不是同一个时期的,好些也不过是那些懂得套路的作者,出于大家都了解的目的而写的书,其可参考的真实性另论,含金量极低。所以,这些书,很难让我在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历史背景。
这个过程中,为了克服自己的惰性,我又强迫自己开了第三部小说的头,并且希望能认真地完成它。这个过程很是艰难,反复写写停停,不停地改动人物性格和故事设定,即便如些,直到现在半年多过去了,也才写了不到四万字。
但,慢不等于放弃。这两年开始读书计划后,集中读了100多本书了,很难说从中领悟到什么高深的哲理,倒是看透了不少人生的秘密,像“伤仲永”的必然结局;“囊萤映雪”做自己喜欢的事最极致的办法;软弱胆小却内心坚定的唐僧,用十几年时间也能翻越十万八千里的迢迢之路取到真经……
这半年时间,无一不在思考人物的目的,故事的走向,最终的结局。思考故事的背景,人物各具风格和出场方式,在心里设想了无数次,使得主角似在心中生了根,有了思想。
即便如此,现在故事依然进行不下去。因为发现,只要人物一开口,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我所不知道的,不管是种植植物,还是经商,或者情节需要带动某个产业等等诸如此类,这些地方特有的细节,和名词都一窍不通,不要说情感代入,根本不知该如何开口。
有时候想想自己是不是太较真了,但看不少小说中都有许多所写事件的细节,让人耳目一新学到知识外也更能代入其中,但觉得自己路没走错,虽然慢了些,但方向是没问题的。
如果抛开这些细节不写,只是一些情情爱爱,各地图中的来来往往,那真是玩弄读者的智商,和挑战大家的底线了。
小说,正是因为有了读者,才焕发出了不一样的美。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有的人人物的为人处事,有的看故事中新奇的知识点,有的喜欢跟着故事嬉笑怒骂释放自己,有的人在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