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操作要点
毛佩清,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课题研究, 其本质特征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教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 提出一些新的对策, 采取一些新的举措, 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教研工作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产生一些新的成效。要真正体现其本质特征, 提高教研课题研究的质量和实效, 课题组必须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具体工作。
一、课题再论证, 重新审视所选课题的合理性
课题的论证应该贯穿整个研究过程, 在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都要进行论证。课题研究的启始阶段, 课题的论证可以使课题研究明确目标, 少走弯路。例如课题研究的选题是否切合实际?课题研究的方案是否切合可行?课题研究的步骤是否安排合理?课题研究的措施是否有针对性?课题研究的成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研究的成果是否表达恰当?这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课题研究的论证来解决。
课题的论证形式多种多样, 范围可控。简约一点, 就是课题组成员在一起“集体备课”, 集体讨论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范一些, 就是邀请一些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会诊, 集思广益, 让他们从外界人士的角度帮助审视课题研究的各个过程, 帮助课题组把把脉, 提供一些指导。课题论证的基本程序为:课题组长介绍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或要论证的主要问题, 专家、课题组成员进行提问、讨论、答疑、辩论, 课题组成员记录汇总大家的意见, 最后讨论形成阶段性研究的共识。
二、制定制度计划职责, 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1. 课题研究需要制度保障
在学校制定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前提下, 每个课题组还需要根据自己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 形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制度:课题组成员的例会制度———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小结前期研究的工作, 讨论今后研究的计划, 分析遇到的问题, 探讨解决的对策;课题组成员的活动制度———围绕课题研究, 课题组每个成员都要开设一定的研究课、研讨课;课题组成员的参与制度———课题组成员互相观察、记录、研讨开设的研究课;研究过程的记录制度———及时记录研究过程所做的工作、大家的研讨情况;研究结果的测试制度———运用观察、调查、专题检测等手段测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课题研究需要具体计划
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一般可以分成五个阶段:准备阶段 (申报前) :主要工作———学习理论, 组建课题组, 查阅资料, 制定方案;初步实施阶段 (第一学期) :主要工作———按照方案具体操作, 收集材料, 讨论分析;小结检测阶段 (寒假) :主要工作———对初步实施的情况作小结检测反思, 修正方案;深入实施阶段 (第二学期) :主要工作———按修正的方案继续实施, 收集材料, 讨论分析;总结阶段 (暑假) :主要工作———整理分析收集的材料, 形成结题报告。每个学期可以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制定每个月的具体工作计划。
3. 课题组需要明确职责
首先, 要明确分工。分工不明确, 就容易造成课题组成员之间相互推诿, 不是有的研究工作没有人去做, 就是有的研究工作几个人抢着做, 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做到课题组的成员人人有事情做, 课题研究事事有人做。
其次, 要协同作战。课题研究是个集体行为, 分工是为了合作, 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围绕着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工作, 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 同时要围绕着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工作, 相互进行研讨, 相互进行交流, 相互进行配合, 互相支持, 互相帮助, 共同攻关, 共享成果。
第三, 要责权利统一。课题组长是课题研究的总负责人, 责任最大, 要整体策划课题研究的思路, 协调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处理课题组与外界的关系, 享有课题研究最终成果———结题报告的拥有权和知识产权 (以他的名义发表或评奖) ;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的不同, 负责做好自己分工的份内事情, 享有就自己份内工作形成的成果———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的拥有权和知识产权, 同时课题组成员取得的成果又是整个课题组最终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重视活动资料分析, 加强科研与教学结合
1. 收集各种资料
一类是文献资料的收集, 主要是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别人的研究成果, 可以从有关报刊杂志、网络上复印下载。对这些文献资料, 课题组成员要注意收集积累, 并很好地运用到课题研究中, 一是可以了解所从事研究的现状动态, 为自己当前的研究确定逻辑起点, 避免重复研究, 取得新的进展、新的突破;二是可以从中发现研究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受到启发启示, 调整自己研究的思路;三是可以吸取别人在研究中的经验教训, 得到借鉴, 提高自己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一类是感性材料的积累, 主要是自己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的工作总结、素材数据。例如各种调查得到的数据和典型个案的材料;进行前测、中测、后测的定量分析;相关研讨课的教学设计、反思、课例、案例;对研究对象变化和结果的观察和检测;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的讨论、反思、小结;等等。对这些感性材料, 课题组成员要做个“有心人”, 要及时收集、积累, 及时整理、归类, 把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做的事情都形成文字记录下来, 并保管好各种原始材料, 最好课题组设立一个专门的档案袋, 由专人进行保管。
2. 分析各种材料
课题组成员在收集、积累文献资料和感性材料的同时, 要及时整理、分析所收集、积累的资料和素材, 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分析研究问题出现的原因, 思索改进的措施。
要善于去观察思考分析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一些现象多问个“为什么”, 分析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 探索改进、解决的办法;要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用相关的理论来诠释、分析、思考、探究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 用相关的理论来启发、指导、引领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 把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对问题和现象的思考, 就会比别人站得更高一点, 比别人挖掘得多一点, 比别人挖掘得深一点, 从更深更高的角度来思考探究一些问题和现象, 从而得出别人没有得到的结论, 实现课题研究有深度, 有广度。
对各种材料的分析可以从二方面进行。一是进行定性分析, 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类比和假设等方法, 分析研究对象发展的过程以及相互关系, 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完整性看法;二是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描述统计 (对研究中获得的信息资料用分组归类、计算特征量和绘制图表等方法进行科学的概括, 如统计表、统计图等) 和推断统计 (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根据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某些性质作出较为合理的、科学的推论与判断) 的方法, 对研究现象的特征作出准确的描述和说明, 并对总体进行推论。
四、撰写研究报告, 提升研究成果的成效
课题研究最大的“成果”是课题组成员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所改进、变化, 这是课题研究最直接的“成果”, 也是课题研究最根本的目的。通过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 得到一些改进。这些变化、改进有多有少, 有的明显些, 有的隐蔽些, 课题组成员要及时去发现、去观察、去记录、去总结、去整理、去分析、去提炼、去升华这些“成果”。这就要用课例、实录、图片、录像、数据等把这些改进、变化反映出来, 展示出来, 使教育教学的改进、变化尽可能显性化。
课题研究最有价值的“成果”是课题组成员的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一个课题研究, 如果课题组成员没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写出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最后只形成了一个结题报告, 是非常可惜的:一是说明课题组成员的“成果”意识不强, 二是反映出课题组成员分工不明确, 或没有真正在做研究。只要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分工明确, 真正做了实事, 进行了思考, 认真研究, 肯定可以写出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
课题研究最完整的“成果”是结题报告。一个课题研究做完了, 要通过结题报告的方式把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完整地表现出来, 把自己为什么做这个课题、自己做了哪些工作、自己是怎样做的、取得了哪些成效、自己对研究的思考、还存在哪些问题等等, 按照结题报告的基本框架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其中最主体的部分是自己是怎么做的和取得了哪些成效, 要具体详尽地进行阐述, 让别人看了能够学习、借鉴、运用, 受到启发。结题报告是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的结晶, 是课题组成员集体智慧的产物, 全体课题组成员要分工协作, 共同讨论结构, 共同商讨框架, 共同收集资料, 共同撰写草稿, 共同修改完善。
当然, 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还有很多具体细致的工作要做, 但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好课题论证, 形成制度、制定计划、明确职责, 开展活动、收集资料、整理分析, 总结成果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就有了保证, 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 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也就得到扎实提高。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上海教育科研,2010(05):57-5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