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图书馆,一本正经地学历史,以史为鉴、映照现实、放眼未来。
历史虽然不会重复,但总会押着同样的韵角。
今天看的书是杨照先生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之文明的基因,我们的文明是从哪里来的,很重要,研究历史的方法也很重要。
历史司马迁的史记包纳了两千多年,如此漫长的时间中发生过那么多的事,对于一个事史家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如何收集两千多年来留下的的种种资料,而在于如何从庞大的资料中进行有意义的选择,从中选择什么,又放弃么。
关键在于有意义,只是将所有材料排比出来,呈现的势必是偶然的混乱。
许多发生过的事,不巧没有留下记录,留下记录,可供后世了解的往往琐碎零散。更重要的是,这些偶然记录下来的人与事,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记录是偶然的,人与人,事与事之间也没什么关联,那为什么要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
史家的根本职责就在于有意识的进行选择,并且排比串联所选择的史料。
通古今之变,就是要从规模上将历史的因果解释放到最大。
近百年来,研究中国历史的从罗振玉、王国维,到胡适、傅斯年、再到钱穆、陈寅恪,再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
杨先生说,中国文明的主流,来自周人与周文化。
周人的遗产之一是世界观。天的观念与天的信仰,中国人相信好人有好报,孔子把这种思想发展为好心有好报。
在现实条件制约下,一个人或许没有能力做出好事来,但没有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最糟的情况下,不能有好心,能不能有好事的结果,或许操之在人,但好心绝对操之在我。这也就成了人无从逃避、无从推卸的责任。
有好心比外表上看做好人更基本、更重要,这就是所谓恻隐之心。
有读者提问杨先生,我听了老师们讲历史,但对我自己来讲,要重塑自己的价值观,反馈给自己。一个人的历史是或者说一个人的记忆,确实影响着自己,当一个人经历过后,以今天的样子回望历史的自己,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一切又不曾发生什么?我也没有什么问题,我只是想表达自己的这样一种感受。
杨先生的建议:从私人的角度,能够留下当时的记录,比如说写日记,日记是当时是这样想的,哪怕是后来把这个观点推翻了,那是当时情境下的想法;人生是不同年纪不同阶段的累积,经常写日记,做思考,不落窠臼,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从集体的角度,去读所在发生事件比较接近的当代人的记录,比如了解1920年代的事情,就读那个时代人留下的记录,那是以后做历史研究的基础。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人们阅读历史,从过去发生的事件去探索因为/所以;前面有了这样的现象,后面才有了那样的结果。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从历史中读出意义,能够观照现实的我们。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们每个人的昨天,就是自己的历史,不去踩踩过的坑,感恩自己的遇见,让温暖照亮前方。
心性光明,此心向善,一定将是美好的聚集。
今日份跑步 今日份跳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