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更的第45天。
周六一天,我拿来休息,学了一些技术活,之后出去漫步散心。
刚到家,就坐到了电脑前,开始了今天的日更。
日更已然成为了我的生活习惯之一。
就在昨天,我得到了简书创作者的徽章,内心油然而生一种笃定的快乐。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43762/5bdf42fb5a0316d4.jpg)
十分感谢简书这个平台,给了我培养自己良好写作习惯的机会,让写作融入生活,让我养成随时随地积极思考、用心记录的习惯。
说实话,起初的我,很怀疑自己是否可以不间断连续日更下去。
会想到没准哪一天忙就放弃了,没准哪天没什么要写的,就没办法动笔了。
在前面两周,有一段相对忙碌的工作日,我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在下班的地铁车厢里完成的。
当我决定在地铁中开始写作,万事开头难的那个“难”字,好像就已经被我克服了。
在车厢里创作,我几乎忘记了和身边人挤着站立的疲惫,也不觉得随着人流赶路的急急匆匆,取而代之的,是在写作的真空环境中努力思考、用心输出的过程。
那些日子的下班后,我常常不知道今天要写些什么。
在走向地铁站的路上,我思来想去,也没有任何火花和思路,于是打开文本,常常以叙述一些今天上班的心情、感受为开头,也会感慨两句:今天似乎不知道有什么可写,就随便聊聊。。。
回想起来,让人感到神奇的是,写着写着,好像就有些什么想法涌现了出来。
我加快了指尖输入的速度,恨不得赶快把自己当下的感受记下来,于是赶快写下几个关键词或者框架的短句。
我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可以在下班地铁上的一个小时内,完成1000字以上的写作。
我会坚持向“每天写作1000字”的主题投稿,作为打卡,标志着自己的每一篇1000字以上文章的完成。
神奇的是,我本以为不可能的事,坚持做下去,从时间上,也一天天地完成了。
从感受上,我从唯恐自己写不到1000字,唯恐自己无话可写,到现在发现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敞开了谈谈,而且一旦敞开,输出1000字并不是难事。
在日更的过程中,写作的习惯不知不觉养成了,每天已经不用强迫自己特地坐下来写和记录,在简书的输出,变得随时随地可以进行。
同时养成的,还有思考与记录的习惯。
以前总感觉自己的思绪很容易飘散,因为写作,让我的思维又了聚焦。
过去一周的出游,我的感受颇深。
当我置身山中,我会有意识地让自己沉下心来,随着脚步一步一步登上山路,我会关注自己当时的脑海中涌现出一些什么,想起来一些什么。
当我听到讲解员讲到一些故事,我会用心记下来,会去搜索具体的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我把白天听到的故事写到当日的文章里,会发现许多的细节需要再次搜索确认,我会产生要对我文章的读者负责的心态。
当我在景点,和同事们聊起一首诗或者看到几句熟悉的诗词,我会去确认诗词的全文是什么,并且用心回忆和再次记背。
小时候背诗,是语文老师的要求,现在背诗,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感受诗人创作时的胸怀和感慨。
那天在雾蒙蒙的山中,同事们忽地来了一句感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我听到这句,自己开始默念: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当我将小时候背的诗句在这样的山雾中娓娓诵出,当下的体验真的是绝佳的。
随之因为想不出诗的名字和作者,就马上搜索确认,原来是王维的那首《山居秋暝》。
还有一点变化,是自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与人交流感受出来的。
之前的我,讲话语速非常快,思维会左右乱飞,逻辑性不强,重点也没有那么突出。
而写作一段时间至今,我有天忽然感受到,自己表达想法时,可以控制语速了,在用嘴巴表达出来之前,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些内容,默默地排好了顺序,等待输出。
这种对于表达和说话上的控制感的产生,也是相当让人有安全感的。
有序、有重点的输出,不仅让听者能够更清晰地接受信息,也让作为表达者的我自己,更为自信敢言。
在11月9日的文章C爷来唠||关于奖励机制和延迟满足中,我写道,当我写到四万字,就奖励自己一顿锅物料理。
昨晚,DL带我兑现了承诺,我带着满满的仪式感,吃到了垂涎已久的那家韩国料理中的鱼饼汤锅。
近日的文章,从旅行的所见所闻,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到勤奋励志的正向生活,到工作中的快乐片段,我写得自由而且不亦乐乎。
同时,我也深深地知道,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虽然我不知道,坚持下去会引起什么质变,但我知道的是,当量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质变是绝不会发生的。
看着自己的昵称旁边有了简书创作者的徽章,看到字数已达5.6万字,我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用心写,做好积累,享受并且珍惜过程,同时期待更多让我惊喜的变化的发生。
再给自己立一个flag,写到第一个10万字吧。
至于奖励自己什么,还没想好,到时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