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沈复芸娘的天真与失败——读《浮生六记》

沈复芸娘的天真与失败——读《浮生六记》

作者: 晴窗纪 | 来源:发表于2020-05-27 10:26 被阅读0次

《浮生六记》这本书,早就想看,因为时间问题,一直没能如愿。

最初想看,是因为书名有“浮生”二字。

还记得有一首诗: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因为很喜欢这句诗,所以对这个书也有了莫名的好感。

终于花了一晚上看完这本书。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书里前半部是各种风花雪月,浪漫到不行。后半部生离死别,字字血泪。

沈复夫妇沦落到那个地步,首先和沈复的身世有关。

他自幼过继给了父亲的兄弟。

这种过继也许起初只是名义上的,因为那个叔伯已过世,说过继,只是在族谱上让他好看一点,以免后继无人。沈复本人也许自幼仍是养在自家父母身边。

但这种家庭关系,年幼时尚可,让人感觉不出来区别。但当兄弟都成年成家后,关系会变得非常微妙。也许从各自成亲起,他弟开始算计防备着他,怕将来争产。

也是这个原因,所以才会处处造势,构陷芸娘。长此以往的“润物无声”,使他们夫妇最终孤立无援人缘尽失。他们被逐出家门无家可归的下场,表面是他们做人欠缺,实质还是兄弟之间的利益之争。本来弟弟一家就很针对他们,而沈复夫妻因为沈复被过继的尴尬身份,自己又不善经营笼络人心,雪上加霜,最终被成功边缘化。

当然,芸娘本身的处世方式也是有问题的,比如给公公物色妾室得罪婆婆,写信给丈夫时,信里对公婆称呼不周又惹怒了公公。给小叔子作保借债,被小叔子含血喷人反咬一口。而恐怕在更早的时候,小叔启堂成亲前,芸娘就已得罪人而不自知。当时,去下聘礼,少了给未来弟媳的珠花。芸娘大方献出了自己成亲前收到的珠花。别人夸赞她大方会做人,她竟然说,女性本身属阴,而珍珠也是阴气所积,戴在女人头上,阴上加阴,一身阳气都被珍珠所吸,那么,珍珠又有啥珍贵的?

真是让人不知道该怎么说。本来,是做了一件好事,即使不居功自傲,保持沉默领下这个好印象即可,为何要在外人面前画蛇添足说这番话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的话?倒显得是自己嫌珍珠晦气才避之不及才送给她人。而这人,还是马上要办喜事做新娘子的人。人多口杂,假如这话传到了未来弟媳的耳中,让对方心里怎么想?人家心里对她能有好印象不?

本来,这种复杂的家庭关系已经是暗箭难防,处处小心也未免能全身而退,更何况,她竟然毫无心机防备,亲手把箭递给对方。

芸娘初嫁时,并不是不知深浅口没遮拦的女子。她父亲早逝,自小贤惠体贴,全靠年幼的她一双巧手支撑起全家。除此之外也知看人眉高眼低,成婚前因为被嘲笑了一次拿粥给未婚夫吃,后来就再不肯和他单独亲近。沈复也正是感动于此,觉得这个客观上并不美貌的女子魅力非凡,13岁时就提出如果娶妻,一定要娶芸娘。

两人成亲之初,芸娘很规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认为随便行事容易遭受侮辱,对丈夫公婆上下左右都很周到,人缘好到连婆婆的义女都特别喜欢她,和她友善相处。

狎昵生侮,自己态度不端庄容易招致侮辱,这是千古真理,记得好像论语还是孟子就是这么说来着。虽然这些儒家学说的某些观点很过时,但这个处世原则,却是哪怕放到今天也是正确的。事实上芸娘一开始没问题。是沈复把她带偏了,带到了沟里。沈复活得很随性。鼓动芸娘男扮女装和他出游,带芸娘一起去和娼妓交游等等。芸娘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失去警惕,渐渐放飞自我。

在那个时代,这种事可大可小,如果沈复是独子,自然没问题,父母因为疼爱小辈,可能也没什么看法。但沈家人多口杂,这些言行难免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各种加油添醋在公婆旁边吹风,久而久之,公婆肯定受影响,落下了各种不好的印象。

芸娘是不是真的那么坏呢?虽然说她的确是处事不周,但她本质肯定不坏,公婆对她的厌恶,更多的是受了旁人的挑拨,关系恶劣的时候,他们夫妻俩曾被父亲赶出家门,在朋友家的萧爽楼住了差不多两年。公公在了解了真相后,亲自让沈复他们搬回家。说明造成芸娘给人印象不好的那些事,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被人为渲染构陷的。

但是弟弟一家,或者说还有别的人,怎么可能罢休呢?芸娘夫妻身上种种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作派,更是给了他们发挥的口实,坐实了他们所说的。最终积重难返,导致她重病中被逐。

对于他们被赶走前,对儿女的匆匆安排:一个给人做童养媳,一个失学给人当学徒,这一点是为现在的读者诟病最多的地方,觉得他们不配为人父母,毫无责任感。

起初也不理解,但细想之下,除此之外,他们已经没得选择。

首先,当时沈复父亲流寓在外,父亲在外谋生,沈复自己是过继给已经去世的叔叔的,平时在家当家做主的,恐怕应该是他的弟弟。

严格点说,他本来就不是那个家正儿八经的主人,而是一个亲戚的身份。对父母来说,他尚是亲生子,对兄弟来说,恐怕早已把他看成了吃闲饭硬赖在他们家的外人,跟看其他隔了房的堂兄弟是一样的,没资格跟他们平起平坐,所以支使全家上下阴阳怪气的称呼芸娘为“三太太”,意思是你本没有资格在这里生活,却还不知好歹的在这里拿着各种太太的作派。

他弟弟都已把他们排挤到那个程度了,恨不得他们一家马上消失,在他们夫妇走后,他弟弟能善待他的儿女吗?后来他父亲去世,他弟弟防他防得要紧,连消息都不透露给他,他是得了女儿的家书,才连夜赶回。一回到,他弟就暗中找人来催债,给人印象只要他一回来就会闹得家宅不宁惹人笑话,想逼走他。他不肯走,又在明知他已经入不敷出,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连20两的下葬费都想找他平摊,但对家产,却理所当然的视为是他自己应得的。

在父亲去世后,他去四川投靠朋友,才过了几个月,就接到女儿的来信,说儿子逢森夭折了。说明什么?说明他远游后,他弟弟并没有对亲侄子有丝毫的照拂,形同陌路。沈复自己也感叹夏家兄弟俩才是他的异姓骨肉。从他在得知父亲死后痛彻心扉的表现来看,他是很看重血脉亲情的,要不是亲弟弟令他心寒之极,他不会发出夏家兄弟是异姓骨肉的感叹。

所以当时,他们已经自顾不暇,此去也是投靠别人,如果贸然把儿女也带上,会增加接济他们的朋友的负担。让女儿去当童养媳,让儿子失学,都是迫不得已的决定。

因为,如果不做这种安排,让孩子留在那个家里,他的儿女不见得会比他们作出的安排更好过。他弟弟对亲哥如此赶尽杀绝,还会帮他妥善照顾一双儿女吗?

而且他们当时认为这样不过是权宜之计,还幻想着过一两年能有机会团聚的。

兄弟失和,明争暗斗,沈家父母知情吗?说真的,一开始,天真的沈复自己都没想到兄弟能这样对付他,他父母估计更晚才反应过来。对于兄弟失和,他们是怎样对付沈复的,他在字里行间说得很隐晦,我的看法是,像他们这种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读书人,即使父母家人有了过错,也不可能在书中大加宣扬,那始终是他的血亲,如果在书里大书特书的说,有失他作为读书人的体统。

但书里有提到,在母亲埋怨他为何在父亲过世了才回来的时候,他说,他是因为得了女儿青君的家书,才赶回来的。这时,母亲愕然,然后意味深长的看了弟弟的媳妇一眼。我的理解是,在父亲重病弥留时,估计母亲已着家人通知沈复回来。但兄弟们阳奉阴违,对母亲说已通知,实际上并没有写信带话给沈复,让沈复误了行程,这样在母亲这边就更加坐实了他们以前所指控的沈复不孝的事实。

他弟弟对他到底有多残忍呢?在他们夫妻和孩子被迫分离,到外面躲债,间接造成了芸娘离世,他飘零在外,精神和物质都没有依靠,忍不住回家一趟时,他弟弟仍然没有放过他,不仅不是收留已经无依无靠的大哥,反而劝他离开,说自己在父亲跟前美言几句,让父亲消怒以后再回来。天真的沈复相信了,又重新流落扬州谋生。

实际上,他父亲真的恨他至此吗?恐怕没有。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气头上什么话说不出来,但是心里肯定早就原谅了。而弟弟在父亲面前到底说了什么?果真是替他美言吗?不见得,说不定正好相反,在父亲面前说的是,沈复竟然真的不回家,不顾老父老母,对父母太不孝。

母亲后来看清了真相,在父亲过世,沈复要出走四川谋生的时候,母亲亲口鼓励沈复要努力振作起来重振家声,他的弟弟是靠不住的。

被逐、流浪、惨死,这个结局表面上看起来,是他夫妻在兄弟互相倾轧中失败导致的,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沈复作为没什么能力的下层文人,一直以来的不作为导致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天真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沈复就是穷人家的宝玉,不知经济之道,只知风花雪月。明明是穷酸文人,却满脑子的诗情画意,拿着一派和他身份远不相符的名士风流。可悲的是,他的妻子比他更单纯幼稚。

比如,芸娘想仅用一只镯子赚年貌正当的憨园入局这事。

连沈复自己都不敢想,他很明白那样的女人是要用金屋来藏娇的。而芸娘竟然幻想用一只镯子就让漂亮可爱风华正茂的小妹妹来当妾,好让他在亲戚朋友之间威风一番,因为她曾经夸下海口,要给老公找一个既有貌又有韵的小妾。一直在物色,苦于没有资金,后来看到了年轻貌美涉世不深的憨园,以为她好摆弄,马上把目标锁定在憨的身上。

芸娘摆弄憨园这段,并不美好,说实话,让人觉得挺恶心的。两人年龄相差太大,算起来,憨园比他们的女儿青君大不了几岁,芸娘结婚多年才生下青君,按年龄,她当憨园的妈都有余,硬要认人家做姐妹,方便帮老公弄她上手。

但人家图什么呢?

沈家只是非常一般的下层士人,自身没有考取到功名,他们的父亲靠到处给人当幕僚维持生计,而沈复本人是偶然性上班,持续性失业那种底层寒士,混得连他父亲都不如。

沈复第一次在温冷香家见到憨园,不是不动心,是太动心了,简直像年少见到梦中心仪对象一样被迅速击中,却不敢有半点非分之想,囊中羞涩的他害怕自己喝不起这个花酒,心里忐忑得坐立不安,生怕等会付不起钱让佳人见笑,直到打听到有人请客才放下心来。

而他老婆,竟然想凭两次见面,送一只镯子,就让这个女孩儿成为丈夫的囊中之物,虽然那姑娘还颇有点被说动了的样子,但人家并没有拍着胸脯表示一定会嫁过来,要以母亲的打算为主,镯子也不是很敢收下。是芸娘一再要人家收下,想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压力——礼都收了,竟然不来当妾?

好在姑娘傻,姑娘的娘却不傻。憨园另嫁他人,芸娘气到吐血,一次又一次钻牛角,尖声嘶力竭地怨对方为什么辜负她。这事,我怎么看,都更像是她作为一个中年妇女,自己先失了身份,想拐骗比她女儿大不了几岁的、如花似玉的小妹妹给她老公当妾啊,到底是谁先恶心谁?人家图什么?图她老公年纪大不洗澡,还是图她老公没官当?人家回去跟亲妈一合计,决定不上这个当了不行吗?敢情你好意思打主意,别人不好意思拒绝?

在这里说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憨园的身份、身份及可能的出路。熟悉明清时代官场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高官,就兴找这样色艺双绝的江南名妓当妾,那是在上层社交圈里倍有面子的事儿。明末的东林党成员,人手一位名妓,那是标配,比如秦淮八艳,顾横波嫁给龚芝麓这种故事。

但沈复是什么人?遇到憨园的时候,已人到中年,家里既不是巨富,自己也不是高官。憨园呢?当时还不是名妓,但有成为名妓的潜质,所以她说她母亲对她期望甚高,是有道理的。她们这种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先和文化巨子或者朝中大员们诗酒唱和,在烟花场上打响名声,互相捧场,一再造势抬高身价,嫁给至少龚芝麓这个等级的大官做妾。而沈复呢?连给龚芝麓这个咖位的大员当幕僚都远远没混上。

所以他老婆有这个让憨园来做妾的想法,智商很感人。连同样对现实生活非常天真的沈复,都曾劝过她不要这么天真。她自己一厢情愿,乐观的表示:一切皆有可能,相公啊,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可惜人家母亲不是吃素的,憨园回去一说,说不定她妈背地里怎么骂他们俩。

这俩,只知务虚不懂务实。在现实生活中明明已经面临万丈深渊,本该未雨绸缪如履薄冰的过活,却还以为风和日丽岁月静好,今天去避个暑,明天去赏个花,完全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所以,当斗争开始,弟弟一家完全是处心积虑有备而来,这两只平时只知道风花雪月一点心理准备和宅斗能力都没有的家伙,只能挨宰,连招架之力都没有。

他们本来就是被过继给另一家人的,利益相关,为亲兄弟这边不容,又失宠失信于双亲,当然下场是被排挤出局。

第一第二卷,把夫妻家居日子写得无比美好,各种吟诗作赋。可惜人真的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把自己跟真实的生活隔离切割开来,只能得到暂时的桃花源,现实不会配合他们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对他们该毒打时就毒打,毫不留情,一家人竟然短短几年内零落飘散,生离死别。如果早点认识到生活残酷的真相,也不至于如此。

这书真有点像看红楼梦的感觉,前面端的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给剧中人和观众,都造成一种错觉:富贵荣华本该如此,大观园的嘉年华永不落幕。后面,端的是忽喇喇似大厦倾,暴风骤雨都在你还没准备好的时候排山倒海而来,连逃跑都来不及。

这本书在文学史上有意义吗?有的。意义很重大,填补了某些空白,比如写夫妻的家庭生活这一块,是作为真实的日记那样去写,而不是作为小说经过了加工那样的写法。想来,当时作者也真的没想过这书会被流传后世,所以,内容反而真实可靠,给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面貌的第一手资料。它作为文献的意义甚至大过文学的意义。

然而这本书在今天的意义,我觉得是一个反面的教材,是给年轻人的一个规箴 :没有现实资本作保障的各种所谓情怀情调,只是空中楼阁,水中浮萍,秋风中的树叶,是不穿衣服却以为潮水永远不会褪去的裸泳。没有可靠物质作为根基的风花雪月,再浪漫,也是毒药,不要去沾惹,在你还没足够资本时,不要沉浸于此形成习惯,你玩不起。

对年轻人的启示 : 996很残忍,唱K旅游看电影网红店打卡拍照发圈很潇洒,但是如果你一天都不想996,只想在体力最好思维最清晰的年华去做那些最轻松自由的事,美其名曰“不能辜负了自己最好的时光“,可能下场会比年复一年的996更惨。那样,你的父母将老无所养,幼子少无所依,自己空长年纪,一事无成。

你当然可以选择最想要的生活方式,只期求当下有酒喝,有花赏就好。但是如果选择了这样,请不要结婚,如果结婚了,不要生孩子。因为从你结婚那刻开始,就背上了责任。从你成为父母的那刻,你就该彻底告别轻松的伊甸园,有的只是现实要你背负的压力,在没有足够的资本前,别去谈风花雪月,或者没有实际意义的浪漫的生活方式。

比如沈复和芸娘。他们对于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度过了一生,显然是不后悔的。芸娘在临终前还无限感慨自己找到了一个好老公。沈复用那样的文字去记录自己的妻子,想必也是对这个女人深情无限,怀念无比。谁说人生不能这样度过?当事人满意就好。然而,做他们的孩子就倒霉了。而促使我写下这么多文字的,是他们的两个孩子的遭遇刺痛了我。特别是儿子,在母亡父走姐嫁后,才十二三岁,就去世了,周围人甚至连原因都没搞清楚。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轻飘飘的凋零,然而被亲生父亲在书里轻飘飘一笔带过。我承认看到这里,心里觉得很痛,很沉重。

很抱歉,竟然把话题拐到了这里。

还是回到这本书。很多人去看这本书,可能是因了林语堂那句话,芸娘是最可爱的女人。我建议不要抱着这句话去看这本书,不必把名人的每句话都奉为圭臬,把这句话忘掉,拿自己最本真的心去看,看出来是什么就是什么。

因为,林语堂看芸娘,是带了滤镜的,这层滤镜甚至不亚于芸娘自己的亲老公沈复。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林语堂的背景。

林语堂在美国当教授,日子过得很舒适,他看这本书,只注重于其中的爱情和夫妻之间的情趣,不去思索这本书背后隐藏着的沉重和苦难,完全没问题,因为读到博士毕业,身为大学教授的林先生不是需要为生计发愁的底层人士。在他看来,懂生活情趣,会吟诗作赋,还能主动给老公谋取妾室的女子,哪个男人不想要?的确是很可爱的吧!

他出生在福建漳州的普通人家,不过那个年代,除了吃饱还能求学的,恐怕也不是有多普通了。后来认识了鼓浪屿岛上富商的女儿陈锦端,陈家嫌他穷,不肯把女儿嫁他,反而推荐了隔壁邻居廖家的女儿(据说,钟南山的母亲也是鼓浪屿岛上廖家女儿,和林语堂妻子是同一脉的),就这样,娶了廖小姐。

两人婚后也算恩爱,平平淡淡生活了一辈子,生了三个女儿。但是,年轻未显达时,被陈家嫌弃和初恋分手,于他而言,心里总该是不甘的。没有男人能轻易忘记这种近似于耻辱的经历。

所以,出现了这么一本书,书里竟有这么一位姑娘,在男人穷困时,生活上想尽办法去满足他,甚至还亲自帮他物色小妾,精神上竟然又沟通毫无压力,能知情识趣陪他诗酒年华吟唱烟霞,这简直是男人理想中的女人啊,有没有?

所以,他的关注点,在这个女人如何好,如何的夫唱妇随,没有更多的关注在那些美丽的文字掩藏之下的惊涛骇浪,这俩被迫面对现实时的头破血流,因为那真是太沉重太不美好了。

而沈复夫妻的悲剧,却是实打实的原本就该背负的生活的沉重带给他们的。他们在还年轻的时候回避了这种沉重,那也只是暂时的避开,迟早会被卷进旋涡里,导致在人到中年的时候为此付出代价:芸娘惨死他乡,女儿给人做了童养媳,儿子夭折,沈复自己沦落天涯。

有人说,他们的悲剧,是吃人的封建礼教造成的。封建礼教还真是块万能的遮羞布,啥都能盖上,啥都能甩锅给它。这夫妻两人,并不是毫无生活技能的,沈复没有考上功名,但能教书,能画画,多少能挣点,芸娘,更是一双巧手。要是从年轻时就好生经营,有点积蓄,尽早觉察兄弟嫌缝自立门户,不至于后来为了还不起50两银子被像丧家之犬一样,毫无尊严的赶出家门,沈复在大雪天被冻个半死,走路去另一个城市找姐夫借钱续命。

他们就是整天沉迷于小资的生活方式,没有看清自己在大家庭中的地位,没有用心经营生计造成的结局。

要是都像他们这样,不把生存列为第一要义,而转去追求其它的,在任何朝代都活不好。不要推给封建礼教,不背这个锅。

人的自尊、独立人格,建立在经济之上,不分男女,不分朝代,亘古不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沈复芸娘的天真与失败——读《浮生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oi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