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余者才依赖灵感,像我们这些专业人士每天早上准时开始工作”,李翔老师的话深刻地说明了,关于写作方面,我们只有持续行动,不管是有灵感,还是没有灵感的情况下,都要笔耕不辍,因为只有在行动中去思考,我们的思考才会有质量。
作家村上春树每天必做的两件事情就是:跑步和写作。这是雷打不动的习惯,坚持每天至少写三千字,这些每天三千字的文稿都是日后小说的素材,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专业人士,也会没有灵感的时候,而坚持写作就是在不断思考、总结,这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在持续行动。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有些事如果是真心想做的,那么每天坚持做下去,首先是对自己的奖赏,其次是能够持续强化这方面的能力,最后还会在时间的积累下,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篇好文章,每个人读出来的感受可能不同,这跟每个人思考方式、思考角度,或者说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也有关系。同时,一篇好文章,你读第一遍的时候,可能看到了一个角度,再读第二遍的时候,可能有发现了另外一个角度,随着阅读的次数不同,我们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会不同。因此,遇到好文章,读一遍肯定是不够的,我们要把好文章当宝藏,第一遍可能只是浅尝辄止,需要多度几遍才能发现更多秘密。
我想,对于那些喜欢人士来说,每天固定时间输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量的输出,必然有思维卡壳的时候,那么我们在没有灵感的时候,可以通过多阅读、多思考,让自己积累更多素材的同时,也有更多灵感迸发的机会。
写作就是这样一个要求有完整“闭环”的过程,从来都不是只阅读,也不是只思考,是需要从想到,到知道,再到做到的过程,这样一个完整的“闭环”才是我们写作路上的“增强回路”。
曾经很多时候,写作能力停滞不前的原因,都是自己想得太多做的太少,或者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因为到了没有内容可写的地步。于是,在阅读好文章的时候,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写出留言,然后慢慢的持续到现在,真的写留言对我来说不是难事,因为我现在有了新目标,就是写出高质量的留言,这就要求我的思考质量必须越来越高,这是培养认知能力的好方法。
随着阅读好文章越来越来多,我的思考质量也会更高,相应地认知升级就不再是难事了,更可贵的事情是,我持续这么做的后果,不就是在自我迭代,不断进化吗?
人类不断进化的后果就是,物种和物种之间,是存在巨大认知差异的。把爱因斯坦放在今天,也不一定能够看懂比特币的原理,你不能说他愚蠢吧。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认知能力进步的原因。
能够持续进步,让今天的自己优于昨天的自己,让明天的自己永远比今天的自己更好,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闭环”系统。
今天在公司里面拍摄了工作短视频,并且写了一篇公众号文章,算是勉强把今天的工作任务完成了。
在今天开始之前,还一直有点担心,担心归担心,但信心还是有的,果然算是把工作目标完成了,唯一有点遗憾的是做得并不好。
但是,在完成工作的那一刻,心里还是比较欣慰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点点经验,就是快速完成任务,比追求完美更好。在完成任务以后,即使有很多不满足的地方,这是我们下一次进步的空间,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为下一次做得更好做好了铺垫。
成长的过程当中,就是要具备行动中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光思考不行动,这样我们自身失去了一次锻炼机会的同时,也失去了行动以后有质量的思考。
比较幸运的是,我从一个思考者,慢慢转型为行动中思考的人,这些变化都是源于自己不断学习的结果,这样的感觉真好。
从想到,再到知道,最后到做到。这是我们做事的一个完整闭环,只要有过一次这样的经验之后,我们在遇到其他的事情,就重复一遍这样的增强回路,把自己的核心动作练好,未来就可以享受到复利的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