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师成长的三个支点

教师成长的三个支点

作者: 汉中东辰初中部 | 来源:发表于2021-07-06 15:53 被阅读0次

文章来源:研修苑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教书生涯又何尝不是如此?教书生涯如果指向成长,不管时间长短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值得总结、提炼的。今天,我们一起阅读陈文的新著,是他对教书生涯的回溯,是他深耕教育多年的经验之谈。

01.爱是教育的主旋律

陈文用朴素的言语道出最真实的心声,爱是所有心声的核心词汇。教师之爱看似老调重弹,却历久弥新,它是教师工作的原动力。教育实践中遇见的许多问题,皆可在其中找到或远或近、或深或浅的根源。

“许多学生首先爱上学科教师,然后才爱上这门学科。因此,课堂上,教师切不可毫无情感地运转着。”要让学生爱上学科、喜欢教师,其先决条件是教师要在课堂上流露出学科之爱、教育之爱、学生之爱。当然,感情的付出不是赢得学生喜欢与爱的唯一条件,教学艺术、技能、修养都是条件之一。然而如果没有以爱为底色,艺术、技能、修养皆无法实现真正的提升、达到相应的境界。

拥有教育之爱,并乐意把这份爱付诸日常实践中,是教师之所以为师并赢得学生爱戴的必需条件。这份珍贵的情感,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甚至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当下水平之不够,推动教师在反复实践和不断学习中提升自我。

无教育之爱,姑且不论日后专业水平提高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单是迟早会到来的职业倦怠感,已足以让人停滞不前。无教育之爱的教师,也许尽快离开讲台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无法离开、不想离开,爱的培育是否可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积极主动地投入,不失为培育的方法。

有爱的教师,上完课会在教室里多待一会儿,和学生说说话,了解学生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何尝不是教师的问题?教师把这些问题带入下一次的备课中,不正是一次成长?有爱的教师,会经常反省自己工作中的得与失,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多、做得不够好、做得不够及时。他们心中有对课堂与生命的敬畏,这份敬畏也许并非与生俱来,却会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愈发深刻。

02.读是寻找心中的榜样

陈文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过一种读写为伴的生活,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这是许多教师的深刻感受。幸好有书可读,前辈名家深刻的思想、高贵的人格、真挚的情怀,皆流淌于其著作的字里行间,没有丝毫的遮遮掩掩。阅读,是亲近他们的美好方式。读他们的作品,如走进他们的课堂中,走进他们的生命里,遇见的风景可谓美不胜收。

在《教育应该润物无声》一文中,陈文写到自己心中非常敬重的贾志敏老师。他认为贾老师总结出的“三看三不看”既是对当下语文课堂的诚挚批评,也饱含着对未来母语教学的殷切期待。贾老师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课堂风格,给陈文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何为“三看三不看”?即“看教学,不看表演”“看学生,不看老师”“看门道,不看热闹”。

陈文在书中经常提及的还有李希贵、支玉恒、于永正、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李吉林、斯霞等。读中外教育家、现当代名师的教育教学经典,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把一部经典视作一个驿站,那么阅读就是一趟趟距离不等的精神远行。每一趟远行归来,心灵的行囊中都装满沉甸甸的收获。

于永正先生是陈文经常提到的名师。他读于老师的《我的教育故事》时,最喜欢的是《规矩》一文。该文讲述了师生从正面冲突到成为知心朋友的转换过程,与于老师刚柔并济、以柔克刚的教学智慧有关,更与他对学生的真情呵护密不可分。支玉恒老师年近40岁才从教体育改为教语文,然而他研读课文时所下的苦功夫、笨功夫却是大多数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远远不及的。陈文认为:“支老师就是这样认真对待每一篇课文,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走进课堂与学生交流的,他的课堂给人常听常新、回味无穷的感觉。”

书中“捧读经典,涵泳滋养”一辑,多是品读苏霍姆林斯基作品的文字。从经典作品到教育现实,再由教育现实返回经典作品,陈文展示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如何在现实中始终朝向心中的理想之路。

很显然,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陈文向读者敞开的是与书籍相伴相随的成长之路。只要潜心阅读,书籍可以成全任何一个教师。迷失方向时,寻求书籍指引;陷入困境时,请求书籍帮扶;身处孤寂时,依偎书籍胸膛;收获硕果时,感谢书籍成全。大师或名家留下的好书何止一册?一本好书就是一个挚友。坐拥书城的教师同时被许多挚友的帮助、提携、拥抱着,其专业成长的空间是广阔的,专业发展的未来是美好的。

03.写是留下成长的轨迹

陈文认为,写好自己的教育故事,就是中小学教师最好的科研。因为这样的科研是真实而鲜活的,“既有意思,又有意义”。他认为,教学论文的撰写对教师的成长作用终究有限,且难以持续下去。

教师,是自己教育故事的见证者、参与者,心中有强烈的体会与感触。教育生活中时时都有教育故事,如同一眼活水之源泉,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写作素材。教育生活不仅是源泉,还是舞台,独一无二的舞台,既不设门槛又博大深邃的舞台。

教师如果善于从中截取素材、提炼归纳、总结升华,必然会把自己的故事书写得既充满个性,又可以对他人有一定的启迪和警示作用。

只要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与学生、课堂、教育、学校有关的故事,皆可以书写:既可以写所见所闻,也可以写所思所想;既可以写实践后的收获,也可以写失误后的自省;既可以写校园文化设计的宏观架构,也可以写班级学期规划的细细思量;既可以写与学生个体的交流点滴,也可以写对毕业多年的学子们的整体勾勒

因此,只要想写、愿写,就有东西可写。如此说来,写作的内驱力是最为重要的,写作能力与水平高低尚在其次。再说,写作的热情足以推动一个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实践中使自己的水平得到逐渐提高。

如此,则惧怕素材乏善可陈、语言乏味、感受乏力纯属庸人自扰。更何况青年时期正为一生中年富力强、心思细腻、感觉敏锐的人生阶段,青年教师于自我经历的记录上相较于年老的教师有着天然的优势。拥有这些优势,却从不书写,岂不是巨大的损失?岂不是为自身成长主动设限?

不少教师以为,写作与教师无关,乃作家、诗人之事;还有教师以为,教师之写作只指向论文,此外无他。岂不知,这两种观点均为偏颇甚至错误之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里,写作之重要性尤其突出。多年以后,回过头读一篇篇用心写成的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章,即可清楚地意识到写作之路即成长之路。

除却大力倡导的教育故事,陈文认为写作素材的源头是多样的,至少可以从教育教学实践、报刊文章、名家教育思想等方向寻找。

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提笔不吐不快时,教育写作还会被写作素材所困扰吗?文思泉涌是必然的,文字在笔尖汨汨流淌亦并非痴人说梦。

此外,教师写作可以带动阅读。写而后知腹中无墨、笔下无言,便会明了自己的斤两,更会发奋读书。写然后知不足,可以学习。学习从读书开始,辅以实践与思考。

放眼许多青年教师的现实处境,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有些意识一旦凝固于心,便积重难返;有些习惯一旦养成,便根深蒂固。因此,在教师生涯的起始阶段,读到一册使人明目清心的著作,对己身成长之帮助是不可小觑的,可以为自己指明前行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反思】痛点一二

    「摘」12个关键点:教师成长的支点与途径 教师成长的支点: 1-听课:成长的“起跑点” 2-模课:成长的“充气点”...

  • 教师成长的三个支点

    文章来源:研修苑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教书生涯又何尝不是如此?教书生涯如果指向成长,不管时间长短都是有意义...

  • 想要一流的课堂教学?这12个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关键支点和途径,你

    01 教师成长的支点 经验人人都可以有,如何对已有经验进行分析与反思,才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

  • 教师成长路上,不能忽视的12个关键点(上)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锲而不舍的探索过程, 需要正确的途径;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负重前行的修炼过程, 需要有力的支点。 教...

  • 2018学校工作重点

    2018 一个中心:教学 三个支点: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

  • 支点

    支点,人生总要找到一个支点,就像赌球找到一个支点同样重要支点是精神的寄托,精神的慰藉,也是现实中成长的动力,生活的...

  • 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12个关键支点

    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应该为了好课堂而不断塑造自己,教师的蜕变之路,必定是经历了教学的模仿、独立再到创新的过程,要...

  • 三个支点

    关于学习 如果你困惑于学习的意义——有人问一个清华学子:“你总是在学习,通过学习,最终得到了什么?“答:“什么都没...

  • 05-09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化”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就是三个“化”:一是课程化,保证教师专业成长的持续性;二是课题化,保证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刻性;三是...

  • 专业成长路径

    教师如何专业成长,两位大咖提出方法。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三个路径——专业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师成长的三个支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pg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