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开学季,心理辅是最忙的。其中新生七年级的最多,然后是高一新生。
一 新初一的学生常有以下情况:
1.情绪障碍(其中入学有紧张焦虑情绪的,有孤独感的,有压抑感的,有恐惧心理的);
2.自信心不足,存在自卑心理: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在校时间过长;感到不适应,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下滑;学生出现不愿意到校、厌学等行为。
要表现为:情绪上出现焦虑、恐惧、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心理上自我评价下降,产生自卑心理;注意力 不集中,学习兴趣丧失,学习成绩下滑;现行为上,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出现攻击或退缩行为等。 常见于新生入学和平时转学的过程中,尤其以初一入学时最为 普遍、突出。
二 学生入学适应不良问题的现状,以便找准教育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主要原因如下:
(一)心理准备不足。由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生活的一大转变。对学生来说,学校、教师、同学一切都是陌生的。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作息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而且多数学生在家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第一次离开疼爱自己的父母、熟悉的小学生活和熟悉的同学好 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念老师、想同学、思父母,自然也就产生了孤独、焦虑、恐惧、抑郁的不良情绪和其他问题。
(二)教育衔接不到位。学生进入初一后,课程变多,在校时间变长,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与小学有明显的不同,使学生压力过大,适应起来比较困难。
(三)学生心理特征的差异。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心理发展水平相对较差、性格拘谨内向、胆小、情绪稳定性差的学生容易出现类似问题。
因此,新入学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如果不能够让他们很快地适应学校的新生活,就会出现入学适应不良现象。
三、有的放矢
(一)班主任:针对一些想家心切的学生,我建议班主任:第一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逐渐自立的过程,要让他懂得独立生活的重要性,不应过多地依赖父母;第 二将此类学生与平时熟悉的几个同学调到一个宿舍居住,并要求家长近期内每晚来校一次,直到该生入睡后离开,然后根据学生入睡情况逐步减少家长陪宿的次数; 第三向任课教师通报情况并与他们密切配合,对此类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第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其集体归属感;第五,抓住其特长闪光点培养其 对初中学习的兴趣。两周后,一些学生的想家情况明显好转,擅自回家的次数逐渐减少,四周后一切趋于正常。
(二)教师。要解决新生入学的适应性问题,还要求初一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①引导新生熟悉并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②搞好知识衔接,顺利完成小学到初中的知识过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感、义务感,使他们尽快适应初中课程的学习特点。③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少留机械性作业,减轻学生压力,给学生留出自由发展的时间、空间。
(三)学校:同时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他们感受到在学校的温暖和生活乐趣,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四)家长:
1.耐心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什么需求未被满足。
2.帮助孩子找到问题及解决方法。面对现实中的困难、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从情绪上接纳孩子,从认知上发现孩子的漏洞。然后去一个一个解决。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3.陪伴与支持。可以电话给予精神的支持,也可以接回家后用心感受孩子的内心,用心陪伴。
4情况严重的找专业人士做咨询。
5长期:家校共同对那些入学适应不良问题严重的学生还要进行重点帮助,注重鼓励,有意识地培养发展其特长、兴趣。
经过班主任、任课老师、学校、家长的共同配合下,孩子会很快步融入新集体。这样的经历也是孩子成长中的节点。家校配合好,孩子会顺利度过过渡期,健康成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