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以百万初入大学的年轻人,往往体会着同一种生活:一爿逼仄房间,几张摇摇晃晃的铁架床——通常是上下铺,房间空隙被各式快递、生活用品、衣饰又或者健身器械塞满,房里的人分别拉上床帘或守着自己那张书桌各自为阵。几个从天南海北奔赴进高等学府的人,是展翅鹏,又是笼中鸟,一面念着耿耿于怀的旧梦振振欲飞,一面望着素不相识的新人静观默察。
这群让你初见时心生忐忑、共你分享一间房、名为“室友”的人,是你迈入成年后要经历的第一道坎。他们将会以各种方式对你成年生活的起步期进行第一次无声宣判——究竟是得以安然入睡,抑或是只能深夜崩溃?
没错,我想说的是,成年人的崩溃,就是从室友开始的。在与几个素未谋面、生长环境各异、地域文化不同还必须同住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同居的日子里,总有某个瞬间会引爆你的情绪。
如果你在百度搜索“室友”,候选框里出现的总有“室友打呼噜睡不着怎么办”、“室友怎么相处”的选项;如果你在知乎上搜索“室友”,热度最高的内容都是“你的室友有哪一刻恶心到你了”、“什么时候发现大学室友只能是室友”一类的提问,这些例子都给予了原本只属于个人情感的“排斥室友心理”大数据统计的理性加持——对室友的吐槽已经在年轻人中引发了大范围的共鸣。但是为什么如此多年轻人这样讨厌室友?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对于室友的讨厌一方面是因生活习惯以及性格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则蕴含着对“被代表”的无奈。
王朔有句话糙理不糙的名言:“鱼代表鱼,虾代表虾,乌龟代表王八,没有我的同意,谁代表我谁死全家。这个世界上,能代表我的,只有我儿子,为什么?因为我操他妈。”此话在言辞方面虽显得过激,但却充分反映了大学生们“被动同居”的困境——当个人界限被没收,对于同居伴侣的选择权不在自己手中时,分配到什么样的人全凭运气。强扭的瓜不甜,相处不来的人本就不可勉强,更无谓同房同檐。实际上,大学室友之间并不存在重大利益的纠葛,矛盾不至于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可为什么很多人提起室友来却好似恨之入骨的样子?因为选择权不在自己,有反抗之心,无反抗之力,只能从言语批判上来获取快感和平衡。
表面上风平浪静,背地里暗流涌动。这句话用来形容当代大学生最普遍的室友关系一点也不为过。
其实这个命题,我只讲了一半。成年人的崩溃,是从室友开始的,然而成年人价值观的打磨,也是从室友开始的。
大学室友之间的交往谈不上多深的为人处世之道,从缓和与化解跟大学室友之间的矛盾的过程中能学到的最主要是自省和坚持原则的能力。从冲突中审视自身的缺陷,有则改之;从冲突中审视他人的缺陷,无则加勉。坚持原则,不伤害他人,也保护自己不被他人所伤害。
如遇被动,切记主动。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