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认识不到自我价值(自尊)的话,生活会变得苦不堪言。”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讨论会上,手里高高地举着一张二十元美金的钞票,面对在场的二百多人,他问:“谁要这二十美元。”举手的人络绎不绝。接着马克·吐温把钞票揉成了一团,他又问道:“谁要这二十美元。”一样举手的人还是很多。
马克·吐温又把钞票揉成一团,然后又用脚碾压它,结果钞票变得又皱又脏。他继续问:“现在谁还要。”这一次举手的人依然是那么多。
接着他说:“朋友们,你们刚刚上一堂非常有意思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钞票本身没有因我对它所做的一切而贬值了,他仍然是20美元。”
人的一生,就好像这张钞票一样,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无论你怎么揉它、碾压它,他自身就有价值的存在。只有当所有人都认可其价值的客观存在,那么必然会有人发现其对于社会的真实意义。
人生就好像是这20美元一样,虽然它充满了皱褶,外表看起来是如此的不整洁,但其内在的价值依然还是存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有清晰准确的认知,让我们认清自身存在的价值(自尊)。
事实上,当一个人只有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才能更好地发现真实的自己。我们必须清晰准确地意识到其实外部环境与自身环境中必然存在不同的认知与想法。
最近在听《罗辑思维》的时候,通过西尔斯破产的案例,谈到了一个企业的使命的话题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谁才是老板?
从一个角度去观察, 表面上看企业的股东就是老板,整个社会都是他达成自己成功的工具。但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的话,整个社会才是老板,企业就是给社会打工的,恰恰正是社会为了达成目的的工具。
表面这两点只是看待事物本质的角度不一样,但其实这还隐含着更为重要的认知与想法差异。
就拿“创业”来说吧,有的人创业是为了什么?可能只是为能够满足自身的职业的生存需求为了解决自身的经济压力的认知去出发,但从一种认知来观察的话,创业其实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上的某种需求。两者的差距在于,认知的思维框架结构的不同。
那么说回上面的那个“到底谁才是老板”的话题,第一种认知框架就是企业本身是老板,把社会当作资源。
对于自身来说,有很好的操纵感,一位企业在控制着市场,但往往市场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贸易战,华为一夜之间,美国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全部统一停止来合作,对于面对各种的外部不确定,我们的认知可能只是局限在企业的话,华为必然会被美国一剑封喉。所以,假如是企业就是老板的话,所能看到的问题就不同。
相当,从另一个认知出发,换作是社会是老板,企业只是打工仔。很多问题就会清晰了。因为企业只为社会向前发展的其中一个工具,社会这个老板为什么要雇佣企业为其服务呢?因为这家企业能够为社会解决部分的问题,所以社会这个老板才会雇佣企业为其打工。社会上的各种问题,需求其实一直都存在,我们只是在这个时代,利用自己掌握的新的技术、新的资源、新的思路,把已经存在的问题重新做一遍,或者说把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重新再处理好一点。
正如任正非最近说到,“华为没有死,华为只是在成长。”“对于我来讲,我没有远大的理想,我思考的是着两、三年要干什么,如何干,才能活下去。我非常重视近期的管理进步,而不是远期的战略目标。活下去,永远是硬道理。”
这段时间一直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为什么看起来很可怕的感觉,我是在想那很可能是他面对任何的局面,依然处于成长的状态,想必那才是别人看到的最为可怕的。
2017年到2021年,三年写作之路,受益匪浅,用心积累。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