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观察视角与叙述视角来看,这篇小说的特殊之处体现在哪里?它带来了怎样的阅读体验?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或借鉴?
这篇小说的视角采用的是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两个在修道院读书的女孩到一户人家拜访的故事。那户人家的孩子观察着她们的一举一动。
阅读时,在体会孩子的童真,感悟到孩子的真诚。
我可以借鉴运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去写一些深奥的主题,能够把深奥的主题变得浅显易懂。
请尝试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重新写一个开头(200-300字)。
整个周末,我的两个表姐都在互称圣殿甲和圣殿乙,笑得浑身乱颤,面色红热,弄得她俩越发难看,尤其是满脸雀斑的乔安妮。她们来时穿着棕色修道服,那是在圣斯考拉斯蒂卡山必须穿的制服。她们一打开手提箱,马上扔掉了修道服,换上红色短裙和花里胡哨的衬衫。她们涂口红,穿上一般在周日才穿的高跟鞋,在屋子各处走来走去,时不时地从大厅的那条长镜子边慢慢行过,就为了看一眼自己的腿。如果她们当中只来了一个人,就会和我一起玩;这次她们俩一起来,我只好躲在一边,远远地看她们了。
如果换作其他视角小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换作“我”的第一人称也是可以的,有更强的真实感。
2.这篇小说选取了几个时间段里的日常生活?是否都与小说主题相关?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共涉及了四个时间段,分别是:孩子、母亲和柯比小姐的晚餐上讨论如何给来访的两个女孩子找乐子;晚饭前,温德尔和科里到来陪伴两个来访客人;两个来访客人用餐后赶往集市;睡觉前孩子要求两个来访客人谈论在集市上的所见所闻。
故事的主题是:上帝安排每个人的命运,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包容他人。
发生在这几个时间段的故事跟主题相关,开始时,孩子是嘲笑两个来访客人和柯比小姐,后来她转变成了接纳他人缺陷的人,甚至对那有缺陷但能接纳自我的畸形人产生了好感。
这几个故事之间的关系是正题、反题和合题。
3.你认为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独白有什么特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心理独白都是以孩子视角出发,展现了孩子心理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戏谑到最后的虔诚忏悔,显示出一个孩子内心的丰富。我以后也要在重要处或者转折处将主人公内心的世界呈现出来。
4.小说主人公从头到尾有什么变化?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小说主人公从最初的戏谑和嘲讽变成了虔诚忏悔的人。这一变化体现在心理独白的描写中。
5.小说作者如何将信仰融入到故事当中?这其中渗透的信仰思考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或触动?
这部小说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将信仰融入其中。恰好来访客人是两个修道院上学的孩子,这样的身份一定会谈及信仰的。此后,母亲找来的陪伴又是准备在教堂服侍的男孩子们,更容易涉及到信仰了。通过人物身份来彰显信仰。孩子受到影响在反思自己是否能够得到上帝的饶恕。
渗透的信仰思考就是上帝安排人经历磨难,祂也会让人明白其中的旨意。
对我的启发是学会接纳命运的安排,在磨难中要以上帝的眼为眼,不看眼前的困难,而是要看上帝的恩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