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人,她的一生可以用“悲喜”二字来形容:她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并因祸得福,两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她的经历如此离奇,实属罕见。她虽然半生逃难,却又为南宋再造立下了汗马功劳,她就是哲宗时期的孟皇后。
孟皇后,又称“元祐皇后”,洺州(今河北省水年县)人,是赵煦的第一任皇后。其实,她能够被册封为皇后,是皇太后高滔滔与元祐大臣们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反复权衡后的结果。孟氏出身世家,是曾任宋朝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防御使、马军都虞侯、赠太尉孟元的孙女。
孟皇后的悲喜两重天,实际上是不同政权利益争斗的牺牲者和受益者的遭遇。
赵煦在幼年时就继承帝位,后来逐渐长大。元祐七年(1092年),赵煦已到了成婚的年龄,高滔滔便替赵煦选了世家之女百余人入宫,孟氏就是其中之一。当年,孟氏才刚刚十六岁,因为她端庄幽娴、性情温和,深得太皇太后高滔滔和皇太后向氏(神宗赵顼的向皇后)的喜爱,她们二人还亲自教孟氏宫中一切礼仪。随后,高滔滔谕宰执,“孟氏子能执妇礼,宜正位中宫”,将端庄贤淑的孟氏正式册封为皇后。
起初,赵煦和孟皇后的关系不太融治。他们虽然在高太后等人的撮合下成了亲,但赵煦一直对孟皇后不太满意。他们成亲没多久,赵煦就另有所爱,他与孟皇后的关系就更加淡了。一年后,孟皇后替赵煦生下了一个女儿,名唤福庆公主。孟皇后得不到赵煦的宠爱,便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当时,赵煦宠爱的是一个御侍宫女刘清菁,这个女子不仅美貌绝伦、姿色俏丽,而目能诗善文、才艺出众,深得赵煦的宠爱。当时只有刘清菁整天伺候在赵煦身边,奉承备至,遂得专房之宠,地位也逐步提高,由美人升为婕好。在后官内赵煦与她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就连外出也时常把刘清菁带在身边。
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赵煦祭祀明堂,并把斋宫中的生活交由刘清菁侍奉。祭祀结束后,赵煦又带她去大相国寺游玩,并且用教坊奏乐,场面极其热闹,惹得汴京百姓纷纷出来观看。朝中那些趋炎附势的大臣们看刘清菁如此得宠,也想从中得到一些好处,便陆续前来拍马,蔡京就是其中之一。蔡京专门写了四首诗奉承她,内有“三十六宫人第一,玉楼深处梦熊罴”之语,意思既是盛称刘氏的美貌,又祝愿她早为皇上生个龙子。随后,宦官郝随也成了刘清菁的心腹。刘清菁恃宠成骄,开始神气起来,就连见到孟皇后,也不放在眼里了。然而,心地善良的孟皇后并没有怪罪于她,只是精心照顾福庆公主,其他事情她都不想放在心上。
绍圣三年(1096年),不知道因为什么,福庆公主突然生了一场病。经多方医治,久久不见好转。孟皇后看到女儿痛苦的表情,心疼极了。情急之下,她想到自己的姐姐颇懂医道,便将她请来为公主看病。可是,其姐姐给公主连用几服药,公主的病还是没有任何起色。孟皇后觉得女儿的病不能再耽搁下去了,开始追间姐姐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医治女儿的病。姐姐看到妹妹为了女儿的病操碎了心,于是决定用道家治病符水入治公主。孟皇后吃惊地问:姐姐不知道宫中禁严,与外面不同吗?”即命人收藏起来。等赵煦来后、孟皇后鼓足勇气向他详细解释事情的原委。赵煦听后,说:“这也是人之常情,不必大惊小怪。”可是孟皇后依然觉得很不妥,于是当着赵煦的面把符烧掉,希望不会留下东何祸患。哪知背后还是有人鸡蛋里挑骨头,针对此事不断造谣。一时谣言四起,郝随等人便伺机向赵煦进谗,说孟呈后的此举是在咒诅宫廷,理应治罪。其实身为父亲的赵煦,能够理解孟皇后作为母亲的心情,并没有因为此事追究孟皇后的责任。
不幸的是,福庆公主命小福薄,最终还是夭折了。孟皇后痛失爱女,精神上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不免缺三理智,竟然允许道士入官大张旗鼓地为公主祈福。很快,这件事被多事、好事的刘清菁知道了,她便在这两件事情上做起文章来,在赵煦面前搬弄是非,称孟皇后欲用符咒诅咒皇帝。赵煦向来宠信刘清菁,听她这么一说居然信以为真,勃然大怒,立即命令梁从政和苏圭二人着手调查此事。在刘清菁和宰相章惇的暗中指使下,审讯官将孟皇后宫中的宦官、侍女统统抓了起来,对他们溢用酷刑,逼其招供,屈打成招。最后,在“证据”面前,赵煦下令废黜孟皇后,迁居瑶华宫。
刘清菁原以为只要孟皇后一倒台,中宫大位就会非她莫属,绝无她人。不料,赵煦却生怕自示偏心,不敢当即应允,只是把皇后的位子暂时空缺着,几年都未曾继立。对刘清菁只是晋封一级,升为刘贤妃而已。为此,刘清菁虽然十万个不乐意,但她也不敢多说什么,只好默默承受,继续等待时机,意图爬上皇后的位子。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孟皇后被废,不仅仅是普通的后妃争宠,在这件事情的背后,还隐藏着激烈的党争。
元符二年(1099年)八月,刘清菁果然为赵煦诞下一名皇子,取名赵茂,有“人丁茂盛”之寓意,赵煦高兴极了,于同年九月诏立刘清菁为皇后。刘清菁满以为这下该名正言顺了,不想又有臣僚抗疏谏阻,邹浩上奏说:“祖宗大德甚多,陛下不去遵行,却单单效法坏处,只怕少不了要遭后世谴责了。”赵煦听后脸色大变,忍住未发火。第二天,章惇朝见,一个劲地斥责邹浩狂妄,赵煦也觉得邹浩多嘴,实在可恶,立即下令将他除名,羁管新州。这时候,尚书右丞黄履看不下去了,于是替邹浩说了句:“邹浩犯颜纳忠,不应发配死地。”赵煦龙颜大怒,一气之下也把他罢职,出知亳州(今亳县)。朝中其他大臣见赵煦对于任何谏言都已经听不进去,只好暂时闭嘴,一切听以皇帝的安排。
同年八月底,赵煦便在御文德殿正式册立刘清菁为皇后,文武百官仪仗班列于庭。此时的赵煦既得龙子,又将自已心爱之人册为皇后。为此、他自然要欢天喜地和朝中大臣们庆贺一番。岂料,出生只有俩月多的小皇子赵茂却不幸染病,没过几天就天折了。赵煦遭此打击,悲痛方分、竟然也生起病来,诸多太医前来诊治,也均觉无效。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赵煦的身体非但没有好转,反而一天比一天糟糕。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初八,赵煦驾崩于福宁殿,终年二十五岁。赵煦的弟弟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随后,旧党在向太后的支持下重新拾头,就连迁居在瑶华宫的孟皇后也时来运转,遂被复位。因其封后于元祐年间,所以孟皇后又被人们称为“元祐皇后”。
可是好景总是不长,元符四年(1101年),向太后病逝,其后于崇宁元年(1102年)又发生元祐党人事件,徽宗赵佶重新任用新党蔡京等奸臣,贬摘旧党(元祐党人),孟皇后再一次受到牵连,二度被废,再一次回到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之号。这一次,孟皇后在瑶华宫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靖康初年,徽宗赵佶与近臣商议,决定恢复孟皇后之位,并尊其为“元祐太后”。但是诏书刚刚写好,还未来得及下发,金人便攻陷了皇宫,赵佶在慌忙之中禅位手皇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再后来,徽宗、钦宗二帝被掳,史称“清康之祸”。当时,六宫有位号者都随徽宗、钦宗帝北迁。就在此时,住在瑶华官的孟皇后原先生洁还安逸,突然间瑶华宫起火,孟皇后只好搬到延宁宫居住。不料、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延宁宫义发生了大火,也不能居住了。孟皇后只得自己步行到相国寺的前面,到她的侄子通直郎、车器监孟忠厚家中居住。
这时,金兵已经攻占了开封皇宫,金军首领按照皇官中的名册清点后妃的人数,凡是有位号的嫔妃。无一能幸免,都被抓做俘虏停押送到北方。由于孟皇后是一位废黜的皇后,不在名册中。再加上当时的孟皇后居住在侄子家中,并没有居住在皇宫,金兵对这样一位废黜多年的皇后也不感兴趣。因此,孟皇后才免遭了被俘北上的命运,被幸运地留了下来。
后来,由于宋皇室唯一的漏网之鱼一康王赵构远在济州(今山东省巨野县),于是被金人立为楚帝的张邦昌接受吕好问建议,迎接孟皇后入居延福宫,上尊号为“宋太后”,接受百官朝拜。再后来,朝中开始不断有人出来弹劾张邦昌,说他有代宋自立的野心,实在不能重用。
后来,朝中大臣胡舜陟、马伸等人又陆续上书,政事应取得太后之金令才能决定。张邦昌不得已,于是又恢复孟皇后“元祐皇后”的尊号,并请其垂帘听政。
之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即帝位,是为宋高宗。孟皇后撤帘不再听政,并被尊为“元祐太后”。不久,因其元字犯其祖父孟元的名讳,改为“隆祐太后”。由于汴京已不可守,孟皇后遂随赵构南渡至行在越州。
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刘正彦兵变赵构被迫退位;对于两员叛将在国难之际发动兵变危害国家的行径,孟太后不惧叛军的刀枪,对他们予以了严厉指责。“金军南侵,国家危急。你们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呢!我一个老妇人,抱着一个小孩子能做什么呢?”孟太后不愧是将门之后,很有勇气。
但是叛军是不讲道理的。此时宰相劝说孟太后:“现在咱们只能暂时妥协,以后再和他们好好算账。”孟太后接受了宰相的建议,做出了暂时的妥协,同意垂帘听政。
赵构退位后,被叛军软禁。孟太后和宰相一边表面上讨好叛将,一边安慰失去自由的赵构,同时,孟太后和宰相暗中下令:让韩世忠等将领前来勤王。
最终,这次叛乱被成功平定,宋高宗赵构恢复了皇位,孟太后立即将政权交还给了宋高宗赵构。这是孟太后巩固宋室江山的又一大功劳。
对于伯母所做的一切,宋高宗赵构看在眼里,十分感激。宋高宗赵构虽然不是孟太后的儿子,却依旧对孟太后十分孝顺,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对待自己的伯母,礼节十分周到。曾经有大臣进谗言,污蔑孟太后有夺权的野心。
宋高宗赵构勃然大怒,立即将他撤职流放。宋高宗赵构对孟太后的信任与孝顺可见一斑。
公元1131年,年过五旬的孟太后病危。但是此时的孟太后,还是没有忘记北伐抗金的事业。她嘱咐宋高宗赵构:葬礼从简。等到宋军光复中原后,再将自己迁葬。孟太后去世后,宋高宗赵构十分悲痛,下诏要用对待自己亲生母亲的礼节下葬伯母。
宋高宗赵构在历史上固然算不上一位好皇帝,但是他对孟太后确实尽到了孝道,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