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资深吃货,喜欢在城市里寻找各种馆子。并不是我有多爱吃,现在这个年代,谁也不缺食物,我总在想,我其实爱的并不仅仅是美食,而是爱那些在寻找和品味美食的过程中发生的动人的故事。而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吃黄了好多家。
每个吃黄的馆子背后,都有很多故事。
小的时候,跟父母去南方生活,整个小学在岭南度过。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吃不到什么好东西,所以特别珍惜在外面吃饭的机会。周末的娱乐活动是逛街,父母带着我乘部队的军用卡车颠簸半个小时去镇上的长途汽车站,再乘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县里,或者市里。回来的时候,先到汽车站再乘军用卡车,一般已经是傍晚了。镇上的车站附近有很多小馆子,门面不大,小小的一间屋子,灯光不太明亮,越发衬得里面的上了年头的桌椅分外暗沉和油腻。老板一般不在店里面坐,都在门口摆一把椅子,趿拉着拖鞋坐在暗乎乎的椅子上,一只脚搭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用手去脚趾缝里搓。一边搓,一边还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一边就跟同样在门口抠脚的隔壁餐馆老板聊上几句。馆子是小馆子,老板是不拘小节的,可是店里卖的汤粉味道是真不错,粉又滑又弹,汤又鲜又清淡,如果配上些广式小点,那就是完美的一餐。
广东人做餐饮用心,哪怕只是小小的一道咸菜,也是有滋有味。暑假时没有地方去,去妈妈单位学习,无聊,就在妈妈的办公室里边翻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一边喝着苦苦的但是超级降暑的红茶,一边盼望午饭。镇公所的午饭很简单,有时就是一个粗碗蒸的米饭,配一碟梅菜笋干的咸菜,可是味道香到不得了,八九岁的我可以吃一整大粗碗米饭。
广东特色煲汤妈妈不会,只有到她的同事家吃饭,才有机会喝到,简单的新鲜食材按顺序放到一起,煲上几个小时,极少的调料配些药材,我总是能喝上好几大碗。
因为这些儿时的记忆,我对粤菜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节。
在大连也真的有过一些好的粤菜馆子。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一家叫港仔茶餐厅的。
港仔开在软件园,一个上班族云集的地方,生意好的不得了,我也非常喜欢。早晨,一份咸骨粥,一碟青菜肠粉,吃得很满足地去上班。中午,三五个好友相聚,一份腊味煲仔饭,一个干炒牛河,一锅啫啫西生菜,再来一杯浓浓的丝袜奶茶,大家边吃边聊,感情跟美食的温度一起升温。晚上,打包一碗豉油皇炒面,一边学习,一边宵夜。一天就这样度过。可以说,有美食的日子,幸福指数会高很多。
有位同样爱粤菜的朋友,家里的小公子非常喜欢这家餐厅。一次晚饭的时间,我在港仔餐厅试大厨的新菜品,他们一家三口来了,原来昨晚才从香港回连。小公子晚上哪家餐厅也不肯去,爹妈只好给带到港仔,又重温了一遍香港菜。
餐厅老板是典型的东北汉子,时常在店里,有熟客来,他一定会过来聊上几句。后来也许是生意忙吧,他渐渐出现的次数少了,雇了店长。因为客人多,服务员的数量也增多了。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那么年轻的店长和发色各异的服务员,我心里有点不安。尤其时当我偶然看见年轻的少男少女服务员在用餐时间躲在餐厅外面卿卿我我的时候,我开始变得更加担心。再后来算错账的情况偶有发生,要张发票也变得困难起来。再再后来连会员卡的优惠和赠券的使用规则也混乱了。终于在春节,店休息了好一段时间,一直过了十五,店才重新开起来。我问老板怎么开得这么晚,他说广东的厨师过了年不肯在回来了。我的心一惊,心想,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啊。
最后一次在港仔吃饭,感觉米饭不太新鲜,要求换,服务员不情愿地换了,旁边桌的两个青年人也要求换米饭,服务员以他已经吃了为理由,不肯换。没想到两个青年人非常认真,一定要求换,服务员非常执着,一定不给换,青年人火了,给老板打电话,好像也没谈成,我们看着火药味慢慢升级,想走,还没走,就听见青年人打了110。不愿惹事的我在警察来之前就离开了。
再后来店就锁了门,再也没开。。。。。。
网友评论